![]()
王大妈今年刚满57岁,爱操持家务,做了一辈子的“全家主厨”。春节那几天,一家人团圆,她尤其高兴,每顿饭都精心准备。大鱼大肉、香肘炖鸡,还特意多做了一道家人最爱的红烧排骨。
可几天后,王大妈控制稳定的血糖忽然“攀高”,偶感头晕乏力。她匆匆赶到医院复查,主治医生检查后摇头道:“您是不是最近吃了不少肉?有些肉,真的不适合糖尿病人多吃。”王大妈一听愣住了:“不是说补身子吃点肉好吗?到底哪种肉不能吃?”
![]()
你是不是也以为,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怎么可能和肉有关?事实上,“错吃”肉类,不仅可能让血糖波动,还可能增加心血管负担。尤其有一种肉,糖友真的最好别碰,你猜得到是哪一种吗?
不少人认同“吃糖少点,吃肉不碍事”的口号,其实并不完全正确。糖尿病是一种属于“代谢紊乱”的慢性病,不仅仅与糖有关,还跟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入密切相关。
中国营养学会联合多份临床指南都提到:糖尿病人在饮食上不是“只盯糖”,而要“平衡饮食结构,管住总能量摄入”。
![]()
据《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23年一项针对2560名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随访研究显示,高摄入某几类高脂肉制品的患者,HbA1c水平平均比低摄入组高出0.83%,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也更高(风险升高约14.2%)。
不少患者血脂、体重控制不达标,很大一部分原因确实在“肉类选择”上栽了跟头。
为什么肉类影响血糖管理?关键在于肉中所含的脂肪、胆固醇、嘌呤和加工食品添加物。大部分精加工肉制品还会加入大量盐、糖、亚硝酸盐。这些成分不仅刺激胰岛素波动,还会额外影响心、肾功能。
权威指南和医生普遍提醒,“加工肉制品”是糖尿病患者的危险雷区。比如:腊肠、香肠、热狗、培根、肉松、罐头午餐肉等。
![]()
《英国医学期刊BMJ》一份涉及16万人、随访13年的大型队列研究发现,长期每周食用2次及以上加工肉制品的人,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比仅食用未加工肉类的人高出19%-25%。
加工肉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亚硝酸盐以及对血糖和血管有潜在损害的添加剂,对需要严格控糖控脂、预防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而言简直是“隐形杀手”。
不仅如此,加工肉制品常常搭配高油高盐的烹饪方式,进一步加剧代谢压力。有临床回访显示,部分糖友久而久之习惯午餐吃火腿肠、方便面加午餐肉,每天摄入的“隐形脂肪”高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将近30%。如果还感觉这些肉“瘦的没事”,那就大错特错了!
那是不是“白肉随便吃,红肉禁绝”呢?其实也不全是这样。医生尤其提醒:红肉(牛肉、羊肉、猪肉等)相比白肉(鱼、鸡等),饱和脂肪含量更高,推荐“要少吃、不过量”。
![]()
国家慢病中心权威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畜禽肉摄入量控制在40~75g,应该优先选择牛肉、瘦猪肉等脂肪含量较低的部位,剔除肥膘、皮脂等。同时,每周摄入红肉不宜超过350g,超量则容易升高心血管发病风险。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也复盘过超过48万人随访10年的饮食记录,发现红肉摄入超过推荐上限的人群,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风险升高17.3%。
要特别注意:近年来流行的“无糖低碳”饮食,很多人大量主食减量,却大幅提升肉食比重(尤其是红肉和加工肉),这样的饮食结构,对糖尿病患者极其不友好。长期会诱发脂代谢紊乱、肾脏负荷加重、甚至加剧视网膜病变风险。
医生建议,糖尿病患者吃肉,应当遵循“优选、瘦选、少选、合理搭配”四大原则:
![]()
优选白肉为主:鱼、虾、鸡胸肉、鸭肉等脂肪较低,富含优质蛋白,有助于血糖稳定。《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指出,适度吃鱼类可降低糖尿病人全因死亡率5.9%。
控量并限红肉:一个成年人每餐瘦红肉不超一张手掌大小(约50g),多剔除肥油,避免爆炒、红烧等高油做法,提倡清蒸、炖煮,更友好。
杜绝加工肉:腊味、香肠、火腿、罐头一律远离,逢年过节也不“尝鲜”!
肉菜搭配更佳:吃肉时要保证蔬菜摄入不少于一半,纤维有助延缓糖分吸收、改善餐后血糖。
补充一点:千万别以为“只吃肉不吃奶制品、豆制品”就安全。多元蛋白组合(禽蛋、豆腐、低脂奶)才能帮助糖友饮食均衡,减少单一肉类负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