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把自闭症儿子丢偏远小镇,17年后母亲去出差偶遇:妈,是我呀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妈妈,我一直在等你。"当陈雅琴在偏远山镇的小卖部里听到这句话时,她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眼前这个23岁的青年,竟然就是她苦苦思念了17年的儿子张明轩。

"你爸爸说你在省城的特殊学校治疗,我这些年一直想去看你……"陈雅琴哽咽着说道。

而此时,青年手中那张褪色的全家福,正是17年前那个幸福家庭最后的见证。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01

张建华是一名资深的建筑工程师,在市里最大的建筑公司担任项目经理。

他性格急躁,做事雷厉风行,最重视的就是在同事和朋友面前的面子。

妻子陈雅琴是本地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性格温和善良,但在家庭重大决定上往往显得软弱。

他们的儿子张明轩在3岁时被医院确诊为自闭症,智力发育明显迟缓。

这个诊断如同晴天霹雳,彻底打乱了这个原本平静的三口之家。

明轩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与人交流,经常在公共场合突然大哭大闹。

每次带他出门,张建华都能感受到周围人异样的眼光。

那些指指点点的窃窃私语,让这个要强的男人备感煎熬。

陈雅琴为了专心照顾孩子,主动辞去了心爱的教师工作。

家里突然失去了一份收入,经济压力骤然增大。

张建华不得不承接更多的工程项目,经常加班到深夜才回家。

疲惫和压力让夫妻之间的争吵变得越来越频繁。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咱们的!"张建华经常在酒后抱怨。

陈雅琴每次都默默流泪,她比任何人都希望儿子能够正常。

张建华开始酗酒,每天晚上都要喝上几杯才能入睡。

酒精让他暂时忘记现实的痛苦,但第二天醒来,一切又回到原点。

明轩的病情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反而随着年龄增长变得更加明显。

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受到刺激就会做出过激行为。

有一次在超市里,明轩突然推倒了货架,吓得其他顾客纷纷避让。

张建华当场被超市经理训斥,那种羞辱感让他几乎崩溃。

决定性的事件发生在明轩6岁那年的春天。

张建华的公司举办年度庆典,所有员工都带着家属参加。

陈雅琴本来不想去,但张建华坚持说这关系到他的升职机会。

庆典在市里最豪华的酒店举行,张建华穿着新买的西装,信心满满。

明轩在嘈杂的环境中显得格外不安,紧紧抓着母亲的手。

音乐声和人群的喧哗让他越来越焦躁,开始发出奇怪的叫声。

张建华的同事们投来好奇的目光,有人小声询问孩子怎么了。

"没事,可能是累了。"张建华尴尬地解释,额头已经冒出汗珠。

明轩突然挣脱母亲的手,冲向摆满酒杯的长桌。

他的手臂扫过桌面,十几个高脚酒杯瞬间粉碎在地。

酒店大厅里的音乐戛然而止,所有人都转过头看向这边。

明轩被玻璃碎片划伤了手臂,鲜血顺着手指滴在白色的地毯上。

他看到血后更加恐惧,发出尖锐的哭喊声,在地上拼命挣扎。

陈雅琴赶紧冲过去抱住儿子,但明轩的挣扎让她也跌倒在地。

整个酒店大厅陷入一片混乱,服务员匆忙赶来清理现场。

张建华站在人群中央,感受着同事们震惊和同情的目光。

公司总经理走过来拍拍他的肩膀:"建华,先送孩子去医院吧。"

那一刻,张建华觉得自己的尊严被彻底踩在脚下。

他帮忙将妻儿送到医院,明轩的伤口缝了六针。

回到家后,夫妻俩爆发了结婚以来最激烈的争吵。

"我在公司怎么抬得起头?所有人都在看我们的笑话!"张建华愤怒地咆哮。

"他是你的儿子!你怎么能这样说话?"陈雅琴哭着反驳。

"这样的儿子有什么用?只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陈雅琴被丈夫的话深深刺痛,她抱着明轩躲进卧室痛哭。

连续几天的争吵和照顾受伤的儿子,让陈雅琴的身体达到了极限。

第三天早上,她在厨房里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

医生说是过度疲劳导致的低血糖,需要住院观察三天。

陈雅琴躺在病床上,看着病房天花板上的吊扇缓缓转动。

她从来没有感到如此无助和绝望,眼泪顺着脸颊无声地滑落。

张建华坐在病床旁边,内心五味杂陈。

他爱妻子,也爱儿子,但现实的压力让他快要喘不过气来。

趁着陈雅琴住院的这几天,张建华做出了一个改变三个人命运的决定。

他想起了远房表弟张大山,在距离市区300公里的偏远山镇开小卖部。

那个地方远离城市,没有人认识他们,也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张建华拨通了表弟的电话,声音里带着颤抖。

"大山,我想请你帮个忙,能不能暂时照顾一下明轩?"

张大山听说是自闭症孩子,起初有些犹豫。

"放心,我会给你钱的,就是暂时照顾一段时间。"张建华急切地说道。

最终,张大山答应了这个请求,他需要这笔钱来维持小卖部的经营。

张建华告诉陈雅琴,他已经联系了省城最好的特殊教育学校。

"那里有专业的医生和老师,明轩在那里会得到更好的治疗。"

陈雅琴虽然不舍,但也知道这可能是儿子最好的出路。

"我什么时候可以去看他?"她含着眼泪问道。

"医生说至少要三个月的适应期,期间不能探视,会影响治疗效果。"

张建华编造的谎言说得如此自然,连他自己都快相信了。

02

出院的第二天,张建华开车带着明轩前往山镇。

明轩坐在后座上,不停地问:"爸爸,我们去哪里?"

"去一个很好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小朋友和你一起玩。"

车子驶出城市,道路变得越来越颠簸。

明轩因为环境的突然变化开始不安,在座椅上扭动身体。

他想要回家,想要妈妈,但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

张建华从后视镜里看着儿子,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在告诉他这样做是错的。

但想到公司同事的目光,想到妻子因为压力而晕倒,他咬牙继续前行。

三个小时后,车子终于到达了那个偏远的山镇。

镇上只有一条主街,两旁是破旧的平房和几家小店铺。

张大山的小卖部就在街道中央,门口贴着褪色的广告纸。

张建华把明轩从车上抱下来,孩子立刻开始哭闹。

陌生的环境让明轩感到恐惧,他拼命挣扎着要回到车里。

"这孩子怎么这样?"张大山皱着眉头问道。

"他就是这样,过几天就好了。"张建华敷衍地回答。

他从钱包里掏出一万元现金递给表弟。

"这些钱先用着,不够的话我再打给你。"

张大山接过钱,心里盘算着这笔钱能维持小卖部多久的经营。

张建华蹲下身子,看着仍在哭泣的明轩。

"明轩,爸爸有事要先走,你在这里乖乖的,过几天就接你回家。"

明轩虽然智力有问题,但能感觉到父亲要抛弃他。

他紧紧抓住张建华的衣角,用力摇头。

张建华狠心地掰开儿子的手,转身走向汽车。

明轩追在后面,一边哭一边喊:"爸爸!爸爸!"

张建华启动汽车,看着后视镜里越来越小的儿子身影。

明轩追着汽车跑了很远,最终因为跑不动而摔倒在泥泞的路上。

张建华的眼泪模糊了视线,但他没有停车,而是踩下了油门。

回到城里后,张建华开始精心编织谎言网络。

他告诉陈雅琴,明轩已经顺利入学,适应得很好。

"医生说他的情况有所改善,但需要长期治疗,至少要一年时间。"

陈雅琴急切地想要联系学校,被张建华以各种理由阻止。

"那里有严格的规定,家长不能随意联系,会影响治疗计划。"

为了让谎言更加可信,张建华甚至伪造了几份"治疗报告"。

报告上写着明轩的病情正在稳定好转,但需要耐心等待。

陈雅琴看着这些报告,心中的思念稍微得到了安慰。

她重新回到学校工作,试图用忙碌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张建华的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同事们不再提起那次庆典的事情。

表面上看,他们的生活似乎回到了正常轨道。

但张建华每天晚上都会失眠,内心的愧疚感如影随形。

他开始更加频繁地喝酒,试图用酒精麻痹自己的良知。

而在那个偏远的山镇里,明轩正在经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

张大山夫妇对照顾自闭症孩子毫无经验,只是勉强提供食宿。

明轩经常走失,在镇上漫无目的地游荡。

镇上的人都知道小卖部来了个"傻孩子",有的人同情,有的人嫌弃。

有一天,明轩又一次走失了,在镇外的山路上迷了路。

天色渐暗,张大山着急地四处寻找,生怕孩子出什么意外。

最终是退休教师李婆婆在山坡上发现了蜷缩在树下的明轩。

李婆婆是镇上唯一的退休教师,年轻时在乡村小学工作了三十多年。

她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心中涌起深深的同情。



"孩子,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李婆婆温和地问道。

明轩抬起头,眼中满含泪水,但说不出完整的话来。

李婆婆把明轩带回了张大山的小卖部,并主动提出帮忙照顾。

"这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关爱,我有时间可以帮忙。"

从那以后,李婆婆成了明轩生活中最重要的人。

她用当年教学的耐心,一点一点地引导明轩学习生活技能。

在李婆婆的悉心照料下,明轩逐渐学会了简单的日常自理。

他学会了自己吃饭、穿衣,甚至能够帮忙做一些简单的家务。

镇上的人们也渐渐接受了这个特殊的孩子,不再用异样的眼光看他。

明轩虽然话不多,但勤劳踏实,经常帮助镇上的居民做事。

时间一年年过去,明轩在这个偏远的小镇里慢慢长大。

他对母亲的记忆变得模糊,但始终保留着那张小时候的全家福。

每当想起什么的时候,他就会拿出照片静静地看着。

李婆婆知道这张照片对明轩的重要性,小心地帮他保管着。

"总有一天,你会再见到照片里的人。"李婆婆这样安慰他。

明轩经常站在镇口的大路边,望着远方等待着什么。

他说不清自己在等什么,只是觉得应该有人会来接他回家。

03

而在城里,陈雅琴的生活也在慢慢变化。

她重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成为学校里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但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总是忍不住想念远方的儿子。

"明轩现在长什么样了?他还记得妈妈吗?"

这些问题在她心中翻腾,却始终得不到答案。

张建华偶尔会给张大山汇一些钱,但从不询问明轩的具体情况。

他害怕听到关于儿子的任何消息,因为那会让他的愧疚感更加强烈。

张大山的小卖部因为经营不善最终倒闭了,但他已经习惯了明轩的存在。

他们一家人搬到了镇上的另一处房子,明轩也跟着搬了过去。

17年的时间悄然流逝,明轩已经长成了一个23岁的青年。

他个子不高,皮肤因为长期在户外而显得黝黑。

虽然智力仍有障碍,但他已经能够进行基本的社会交往。

明轩在镇上找到了一份送货的工作,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各个店铺之间。

他工作认真负责,从不出错,老板和顾客都很信任他。

张建华的事业已经达到了巅峰,成为公司的副总经理。

但成功并没有带给他快乐,反而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长期的内疚和压力导致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和胃病。

医生建议他减少工作压力,多注意休息和心理调节。

陈雅琴成为了市里的优秀教师,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

但她始终为无法探望儿子而感到遗憾,多次向张建华提出要去省城。

"我想去看看明轩,哪怕只是远远地看一眼也好。"

张建华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说治疗还没有结束,不能打扰。

夫妻关系看似平静,实际上各有心事,很少进行深入的交流。

转机出现在明轩23岁那年的秋天。

陈雅琴所在的学校接到市教育局的通知,要组织优秀教师前往偏远地区进行教育扶贫考察。

考察的目的是了解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为制定帮扶政策提供依据。

考察路线包括了几个偏远的山区县镇,其中就有明轩所在的那个小镇。

陈雅琴被选为考察团成员,负责调研当地的儿童教育情况。

她对这次出差充满期待,认为可以深入了解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环境。

张建华得知消息后内心恐慌,试图找借口阻止妻子前往。

"那些地方条件很艰苦,你身体不好,还是别去了。"

但这次考察是教育局的重要任务,陈雅琴无法推辞。

而且她对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很有热情,坚持要参加。



张建华找不到合理的阻止理由,只能眼睁睁看着妻子准备出发。

他内心祈祷着,希望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工作考察,不会发生意外。

考察团一行六人,包括教育局的领导和几位优秀教师。

他们将在三个偏远乡镇分别停留两天,深入调研当地教育状况。

陈雅琴收拾好行李,准备开始这次可能改变命运的出差之旅。

临行前,她对张建华说:"希望这次能为那些孩子们做点什么。"

张建华勉强挤出笑容,内心却如临大敌。

他知道,如果陈雅琴在那个镇上遇到明轩,17年的谎言将彻底破产。

但事情已经发展到这一步,他只能听天由命了。

考察团的车子驶出城市,向着那个偏远的山镇进发。

陈雅琴坐在车窗边,看着窗外逐渐变化的景色。

她并不知道,在那个即将到达的小镇里,有一个人正在等待着与她的重逢。

车子在山路上颠簸前行,每一公里都在拉近母子之间的距离。

17年的分离即将结束,但陈雅琴对此一无所知。

她只是静静地看着窗外的山峦,心中想着如何更好地完成这次考察任务。

而在那个小镇里,明轩正在小卖部整理货架,不知道命运即将发生转折。

考察团终于到达了那个偏远的山镇。

陈雅琴下车后,被这里的淳朴和宁静深深震撼。

远山如黛,炊烟袅袅,这里的生活节奏与城市截然不同。

她深深吸了一口山间的清新空气,感觉心情都变得舒畅起来。

考察团被安排住在镇上唯一的招待所,条件虽然简陋但还算干净。

陈雅琴被分配调研镇上的儿童教育情况,包括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

04

第二天上午,她开始在镇上走访,了解当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镇上只有一所小学,设施简陋但老师们都很敬业。

中午时分,陈雅琴感到有些口渴,决定到附近的小卖部买瓶水。

小卖部门口挂着破旧的门帘,里面传出收音机播放的音乐声。

她推开门帘走了进去,看到一个青年正在货架前整理商品。

青年的动作缓慢但很认真,每件商品都摆放得整整齐齐。

陈雅琴的心脏突然剧烈跳动起来,一种强烈的既视感涌上心头。

那个背影,那种专注的神态,让她想起了某个遥远的记忆。

青年缓缓转过身来,露出一张清秀但略显木讷的脸庞。

那双眼睛里闪烁着纯真的光芒,那种神情她永远不会忘记。

"你...你叫什么名字?"陈雅琴用颤抖的声音问道。

青年看着她,慢慢开口,声音有些结巴但异常清晰:"我...我叫张明轩。"

陈雅琴瞬间泪如雨下,17年的思念和疑惑在这一刻有了答案。

明轩看着面前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女人,突然激动起来,从口袋里掏出一张褪色的照片。

这一刻,时间仿佛停止了,而随后青年开口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