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夕阳西下,楼栋间的电梯缓缓开启,涌出一群身着戏服的孩童——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脚踩风火轮的哪吒、端庄又略带狡黠的甄嬛纷纷亮相。他们提着雕刻精致的小南瓜灯,在小区小径上穿梭嬉笑,清脆的“不给糖就捣蛋”声此起彼伏。
这本是一幅洋溢童趣与节日氛围的画面,却引来了角落里一位白发老人轻哼一声:“又是那个洋人的节!现在连孩子都被带偏了,真是数典忘祖!”话语虽轻,却如石子投入水面,激起无形涟漪。
这样的场景冲突,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社会在文化归属感上的深层张力。
一边是年轻一代和孩子们自发组织的街头欢庆,充满创意与释放;另一边则是部分年长者近乎本能的文化防卫机制,将一切外来形式视作侵蚀传统的威胁。
可当我们真正驻足观察这些披着古装斗篷、手持发光玩具剑的孩子们时,便会意识到:这场看似简单的节日狂欢,背后藏着更为复杂的文化逻辑。
![]()
一场被误读的狂欢
万圣节在中国的兴起,常被贴上“盲目追捧西方节日”的标签。但若深入现场,就会发现中国语境下的万圣节早已脱离其原始宗教背景,演化成一种独特的本土化表达。
在上海新天地的人流中,最抢眼的并非蝙蝠斗篷或尖顶巫帽,而是身着华服的安陵容、挥舞如意棒的齐天大圣,甚至还有从网络热梗中走出来的表情包角色;而在杭州某社区举办的“百狗夜行”活动中,宠物们穿戴的是绣花汉服与京剧脸谱面具,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幽灵装扮。
据界面新闻报道,此类现象在文化传播学中被称为“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即外来文化进入本地后,经过重新诠释与再创造,形成兼具国际元素与地方特色的新形态。
![]()
当一个异域节日被赋予中式审美与叙事内核,它便不再是对西方文化的复制,而是一种主动的文化重构。年轻人通过扮演本土经典人物来参与节日,实际上展现了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主体意识:我们有能力选择并改造外部文化,使之服务于自我表达。
真正的文化底气,从来不靠闭门造车获得,而源于开放包容中的创造性转化。正如唐代百姓热衷胡乐胡舞,长安街头琵琶声与驼铃交织;宋代市井盛行饮用葡萄酒、焚香调香,异域风味融入日常生活,并未动摇中华文明根基,反而使其更加多元厚重。
今日青年在万圣节点亮灯笼扮作哪吒闯关,本质上正是延续这一千年来的文化融合智慧——不是模仿,而是再造。
![]()
年轻人到底在寻找什么
《解放日报》曾刊文指出:“节日只是外壳,情绪才是内核。”年轻人追逐的从来不是某个特定名称的庆典,而是渴望拥有一个合法且安全的空间,允许自己短暂逃离现实重压,尽情释放积攒已久的疲惫与荒诞感。
腾讯新闻的一项深度访谈揭示了这种心理需求的真实图景。一名在上海参加街头派对的年轻人坦言:“我每天做乙方,被甲方反复修改需求,活得像个工具人。今天我就要cos‘乙方本方’,把那种荒谬直接穿在身上,让大家看到我的无奈也能变成段子。”
另一位装扮成安陵容的女孩则说:“工作中受委屈不敢发作,但我可以穿上她的衣裳,用‘一丈红’的眼神回敬世界。这是一种温柔的反抗,也是一种艺术化的疗愈。”
![]()
这些带有戏谑意味的角色扮演,表面看是娱乐行为,实则是都市青年应对高房价、职场竞争、人际疏离等结构性压力的心理出口。
传统节日固然承载着家族记忆与文化仪式,但它们往往伴随着责任与义务——春节要回家团圆、清明需祭扫祖先、中秋讲究阖家赏月。这些时刻庄重而温暖,却少有纯粹为“玩”而设的空间。
而万圣节恰好填补了这一情感空缺:它不要求你承担身份角色,只需随心装扮,便可自由行走于城市街头,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也找回片刻真实的自我。
更重要的是,这种集体性的节日实践打破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孤独壁垒。平日宅居独处的“i人”走出家门,陌生人因一套有趣的造型相视一笑,互拍合影,点赞转发朋友圈。
无需寒暄客套,不必顾忌阶层差异,一次击掌、一句“你的帽子太绝了”,就能建立起短暂却真实的人际联结。
![]()
代际鸿沟还是沟通契机
那位扔完垃圾便皱眉离去的老人,嘴上说着“洋节不该过”,可当看见自家孙女捧着糖果蹦跳而出,脸上也不由得浮现出一丝笑意,最终默然转身离开。
或许许多长辈最初的抵触,并非出于理性判断,而是对“陌生事物”的条件反射式排斥。他们担心年轻一代遗忘传统,却未曾察觉,这些孩子同样会在除夕守岁、端午包粽、重阳登高。
中国青年报发起的一场青年文化圆桌讨论提到,代际之间的真正矛盾,往往不在价值取向的根本对立,而在于缺乏有效对话的桥梁。
老一辈忧虑“忘本”,但年轻人并未抛弃根脉,他们只是希望在传承之外,还能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轻松、幽默、不沉重。
他们不过想在一个夜晚,不做子女、不做员工、不做社会角色,只做一个敢奇装异服、敢大声欢笑的自己。
![]()
管理的智慧在于平衡而非禁止
近年来,一些城市出于公共安全管理考虑,限制万圣节街头活动,仅允许在主题乐园或封闭景区内举行。
此类措施初衷良好,旨在避免扰民或安全隐患,但也引发公众讨论:我们是否正在无形中压缩年轻人的公共表达空间?
![]()
《人民论坛》发表的一篇学术文章强调,传统文化的延续需要“守正创新”。所谓“守正”,不只是守住形式规范,更要守护人心所向的情感诉求与创造活力。
如果年轻人找不到合适的情绪宣泄口,压抑的情绪可能以更激烈的方式浮现;如果城市的公共空间只剩下规训与秩序,那么城市的温度与创造力也将随之流失。
当然,自由不等于无序,引导与规范必不可少。对于个别出格行为应及时干预,但因少数案例就全面叫停所有民间庆祝,则无异于因噎废食。
更具前瞻性的治理思路,应是在保障安全底线的前提下,设立弹性边界,鼓励社区主导、居民共建的节庆活动,让街头巷尾重现烟火气与人情味。
![]()
文化自信的真正内涵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筑起高墙拒外来影响于门外,而是站在自身文明基石之上,从容吸纳、灵活转化各种文化资源。
盛唐之所以光耀千古,正因为其胸怀广阔,兼容并蓄胡汉风俗;今日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也正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交流互鉴中逐步建立起来。
当年轻人选择在万圣节扮演孙悟空而非德古拉,恰恰说明中华文化在他们心中仍具强大吸引力与认同感。
与其担忧他们“崇洋媚外”,不如反思:为何我们的传统节日难以激发同等程度的参与热情?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大型乐园门票动辄上百,普通家庭负担不小。我只是希望能在楼下看见奔跑的孩子,听见他们的笑声。”
这并非计较金钱成本,而是对日常生活中那份简单快乐的深切期盼。
![]()
节日本应属于所有人,不应被商业门槛隔离在外。孩子们理应在熟悉的街巷中追逐光影,年轻人值得在熟悉的街道上释放压力,老人们也应当看到下一代脸上绽放的笑容与希望。
归根结底,那些穿着夸张服饰的年轻人,那些提着南瓜灯咯咯笑着跑开的孩子,他们追求的既非“西洋”也非“土味”,而是一个极为朴素的愿望——在这座节奏飞快、压力重重的城市里,寻得一丝喘息的机会,找到一点点让自己开心的理由。
而这微小却珍贵的快乐,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理解、尊重,并用心守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