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高僧劝人少拜地藏?《地藏经》并非人人都适合读诵,有何讲究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地藏菩萨,这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菩萨,在佛教中地位殊胜,功德无量。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是被誉为"佛门孝经",广为流传。

然而,历代却有高僧大德劝诫世人,拜地藏菩萨、诵《地藏经》需谨慎,并非人人适合。

这话乍听之下,令人费解——菩萨慈悲,经文殊胜,为何还有禁忌讲究?

有人说,体弱多病者不宜常诵此经;有人说,家中阳气不足者当避之。



更有传言,诵经不当反会招来麻烦。这些说法究竟是迷信还是有其深层道理?地藏菩萨的大愿为何会让某些修行人望而却步?《地藏经》中记载的地狱景象、鬼神因果,又为何令一些法师在传授时格外慎重?

要解开这个疑团,需得从地藏菩萨的本愿说起,更要明白佛法中"契机"二字的深意。

说到地藏菩萨,就不得不提这位菩萨的来历与大愿。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久远劫前,地藏菩萨曾是一位婆罗门女。她的母亲生前不信因果,造作恶业,死后堕入地狱受苦。这位孝顺的女儿为救母亲,变卖家产供养佛寺,至诚念佛。一日,她在定中神游地狱,见到母亲正在无间地狱中受煎熬之苦,那惨状令她肝胆俱裂。

当时的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诉她,你母亲因你供养三宝、念佛功德,已得超生。婆罗门女见地狱众生无量无边,皆在受苦,心生大悲,当下发愿:"愿我尽未来劫,广设方便,度脱罪苦众生,令其究竟解脱。"这一愿,就是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由来。

地藏菩萨的愿力之大,在诸菩萨中可谓第一。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文殊菩萨启迪智慧,普贤菩萨广修供养,而地藏菩萨,却是深入最黑暗、最污浊的地狱道中,救拔最苦难的众生。佛陀在忉利天宫,特地将末法时代的众生托付给地藏菩萨,可见其信重。

那么,这样一位大慈大悲的菩萨,为何会有高僧劝人少拜呢?

事情要从唐代说起。彼时,长安城中有一位居士,姓王名通,家境殷实,笃信佛法。他听闻《地藏经》功德殊胜,能消业障、超度亡灵,便每日诵经不辍。起初倒也平安,可诵经月余后,王居士却日渐消瘦,面色青白,夜里常做噩梦,梦中尽是些阴森恐怖的景象。

家人请来大夫诊治,把脉后说并无大碍,只是气血稍虚。可服药调理多日,却不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王居士的妻子着急了,跑到寺中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

这位禅师听完王居士的情况,微微一笑,说了一番话:"《地藏经》确殊胜,可你家夫君,怕是诵得不当了。"

王妻不解:"师父,我夫君每日虔诚诵经,如何不当?"

禅师捋须道:"《地藏经》所讲,多是地狱因果、鬼神之事。经中说,诵经时会有无量鬼神前来听经,受诵经者功德回向。你家夫君本就体弱,加之心中恐惧,诵经时又未曾懂得如何作观、如何护持身心,以至于阳气不足,自然会有不适。"

"那该如何是好?"王妻急问。

禅师说:"让他先停诵此经,改诵《金刚经》或《心经》,待身体康复、心境稳固后,再诵《地藏经》不迟。诵经之前,需先修清净心,诵经之时,要作光明想,诵毕之后,当回向法界,如此方为圆满。"

王居士依禅师所教,果然渐渐恢复如初。这件事传开后,许多人才明白,诵《地藏经》确有讲究,并非随意而为就能得益。

这个故事并非孤例。在佛教历史上,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何会如此?原因有几层。



首先,《地藏经》的内容特殊。全经共分十三品,其中大量篇幅描述了地狱的种种惨状——无间地狱、刀山地狱、火海地狱、寒冰地狱……每一种地狱的刑罚都令人毛骨悚然。经中说,造五逆重罪者堕无间地狱,受苦无间断、无间时、无间形、无间处。这些描述虽是为警醒世人莫造恶业,可对于某些心性不定、阳气虚弱之人,反复读诵这些内容,难免心生恐惧,导致精神受扰。

其次,《地藏经》与鬼道众生的缘分极深。经中明确记载,诵经时会有无量无边的鬼神前来听经闻法。这些鬼神多是地藏菩萨教化的对象,他们听经是为了受益得度。可若诵经者本身修行不足,心不清净,又无正确的观想和回向,面对如此多的鬼神聚集,自然容易感到不适。

这并非鬼神会伤害诵经者——佛经加持之处,鬼神只会护持,断不会作祟。问题出在诵经者自身:若心生恐惧,恐惧本身就会招感不安;若身体虚弱,诵经时消耗的精气神难以补足,自然会感到疲惫。就好比一个体弱的人,去到医院看望重病患者,虽然充满慈悲,可自身能量场不足,久了也会感到压抑难受。

再次,《地藏经》强调的是因果业报,讲述了众生无始劫来造作的种种恶业及其果报。对于某些业障深重的人,初读此经时,往往会触动八识田中的业力种子,引发业障现前。这本是好事,业障现前正是消业的契机,可若不懂得这个道理,把业障现前误以为是诵经带来的灾祸,反而生起退心,岂不可惜?

正因如此,历代祖师大德在传授《地藏经》时,都会格外谨慎,往往会先观察弟子的根性、身体状况、心理承受能力,再决定是否传授,以及如何传授。

明代高僧莲池大师就曾说过:"《地藏经》乃大乘经典,功德不可思议。然初机之人,当先修净土法门,待心地清净、正念坚固后,再诵此经,方能真正得益。若贸然诵持,恐怕未得其利,先受其害。"

清代高僧印光大师也曾开示:"《地藏经》能消业障、超度亡灵,确实殊胜。可此经所述,多是幽冥之事,阳气弱者、胆小者、体弱者,不宜常诵。当以诵《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等为主,偶尔诵《地藏经》回向即可。"

这些祖师并非反对众生诵《地藏经》,而是强调一个"契机"的问题。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成就,可每个法门都有其相应的根机。就像医生开药方,同样是感冒,体质寒凉的人要用温补的药,体质燥热的人就得用清凉的药,若用反了,病不但治不好,反而会加重。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诵《地藏经》呢?

祖师大德们对此也有明确的开示。究竟哪些人应当诵此经,哪些人需要谨慎,其中大有学问。



更重要的是,即便适合诵经,若方法不当,也难以得到真实利益。

有位唐代的法师,曾详细讲解过诵《地藏经》的"三宜三不宜"。

这三宜三不宜,正是历代高僧从实修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可惜后世流传不广,以至于许多人误解了诵经的真义。

而这位法师当年所讲的内容,以及如何正确诵持《地藏经》的方法,更是含了极深的修行智慧……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