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01.
李卫这辈子都没想过,自己能跟“百万富翁”这四个字扯上关系。他生在青山村,长在青山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村子不大,坐落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脚下,风景倒是秀丽,可这秀丽的风景换不来真金白银。村里人均几分薄田,种出来的粮食将将够糊口,年轻人为了谋生,大多选择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这片宁静却也贫瘠的土地。
![]()
李卫也曾是外出打工大军中的一员。他去过南方的电子厂,也去过北方的建筑工地,可没学历没技术,干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一年到头也攒不下几个钱。眼看着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孩子也到了上学的年纪,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李卫心里那股焦虑就像野草一样疯长。他不想一辈子就这么在外面漂着,更不想让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
三十岁那年,李卫辞掉了城里的工作,回到了青山村。村里人对此议论纷纷,有的人说他傻,好不容易跳出去了,怎么又回来了;有的人则叹息,觉得他是在外面混不下去了。面对这些风言风语,李卫只是默不作声,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他要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闯出一条不一样的路来。
机会,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那天,李卫去镇上赶集,准备给家里添置些日用品。镇上的集市总是那么热闹,人来人往,叫卖声此起彼伏。李卫穿过拥挤的人群,突然,前面一阵骚动,围了一大圈人。他好奇地凑上前去,只见人群中央,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正得意洋洋地展示着他手中的“战利品”——一条足足有两米长,通体乌黑发亮的蛇。
“乌梢蛇!这可是正宗的野生乌梢蛇啊!”有人惊呼道。
“啧啧,你看这身板,这花纹,少说也得有三四斤重吧。”
李卫对蛇没什么研究,但“乌梢蛇”这个名字他还是听过的。在他们当地,这是一种颇有名气的药用蛇,据说泡酒能祛风湿,蛇肉更是难得的野味。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时,一个穿着讲究,看起来像是个老板模样的人挤了进来,他仔细端详了那条蛇一番,开口问道:“兄弟,这蛇卖吗?”
抓蛇的汉子咧嘴一笑,露出两排被烟熏得发黄的牙齿:“卖,当然卖!”
“多少钱?”
汉子伸出两个手指头。
“两百?”老板试探性地问。
汉子摇了摇头。
“两千?”老板的音调高了八度,脸上写满了惊讶。
周围的人群也发出一阵倒吸凉气的声音。两千块,对于镇上的人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好几个月的工资了。
抓蛇的汉子得意地点了点头:“没错,就是两千,少一分都不卖!这可是纯野生的,可遇不可求。”
老板沉吟了片刻,似乎在权衡利弊。最终,他像是下定了决心,从怀里掏出一个厚厚的钱包,数出二十张红色的钞票,递给了那个汉子。
“成交!”
汉子接过钱,一张张仔细地数着,脸上的笑容都快溢出来了。
这整个过程,被李卫一清二楚地看在眼里。他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重重地敲击了一下,久久不能平静。一条蛇,就这么一条蛇,居然能卖两千块钱!这个数字,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里激起了千层浪。
他想起了自己在外打工的日子,在工地上挥汗如雨,一天下来累得骨头都快散架,也才赚个一两百块。而眼前这个人,仅仅是抓到了一条蛇,就轻松入账两千。这巨大的反差,让李卫的脑子嗡嗡作响。
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他的脑海:如果,我能养殖这种蛇呢?
这个念头一旦产生,就再也挥之不去了。回家的路上,李卫满脑子想的都是乌梢蛇。他仿佛看到了一条通往财富的金光大道。他知道,野生动物不能随便抓捕和贩卖,但如果是人工养殖,办了合法的手续,那就不一样了。
穷则思变,变则通。李卫觉得,这或许就是上天给他的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他要抓住它,死死地抓住它!
02.
当李卫把养殖乌梢蛇的想法告诉家人的时候,毫无意外地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啥?养蛇?你疯了吧!”妻子王琴的反应最为激烈,她脸色煞白,连连摆手,“那玩意儿冷冰冰、滑溜溜的,看着就让人头皮发麻,你还要养一群?不行,绝对不行!”
年迈的父母也是一脸愁容,父亲李老汉抽着旱烟,眉头紧锁:“卫啊,咱家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跟蛇那东西打不来交道。那是有毒的玩意儿,万一被咬一口,可不是闹着玩的。”
母亲则在一旁抹着眼泪:“儿啊,咱安安分分过日子不好吗?非要去折腾那些危险的东西。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让我们娘俩可怎么活啊?”
家人的担忧和反对,在李卫的意料之中。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知道,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也是一场巨大的赌博。但他更清楚,如果不敢赌这一次,他可能一辈子都要被困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接下来的几天,李卫耐着性子,一遍又一遍地给家人做思想工作。他从网上找来各种关于乌梢蛇人工养殖的资料,打印出来给他们看。
“爸,妈,你们看,这上面说了,乌梢蛇其实毒性很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性情温顺,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它主要是药用价值高,现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才会那么贵。”
他又转向妻子王琴,语气温柔了许多:“阿琴,我知道你害怕。但是你想想,咱们的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光靠种地和我在外面打零工,什么时候才能出头?我想搏一把,为了这个家,也为了我们的将来。”
他指着资料上的成功案例:“你看这个,也是个农民,人家养蛇都盖起了楼房,买上了小车。我们为什么不能试试呢?”
看着李卫眼中闪烁的坚定光芒,还有那些白纸黑字印着的成功故事,家人的态度开始慢慢松动了。他们知道李卫的脾气,一旦决定的事情,十头牛都拉不回来。而且,李卫描绘的前景确实诱人。如果真能成功,那这个家就彻底翻身了。
最终,在李卫的软磨硬泡之下,家人虽然心中仍有忐忑,但还是默认了他的决定。
得到家人的支持后,李卫立刻行动起来。他知道,养殖特种经济动物,必须要有合法的手续。于是,他开始在镇上、县里的林业局、农业局之间来回奔波。办手续的过程远比他想象的要复杂和繁琐,需要各种证明和审批。很多人看到他一个农民要搞这么大的名堂,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但李卫没有放弃,他一次次地跑,一次次地说明情况,凭着那股执拗劲,硬是把所有的许可证、营业执照都给办了下来。
手续办妥了,接下来就是资金问题。李卫把这些年在外打工攒下的所有积蓄都拿了出来,又跟亲戚朋友借了一圈,才勉强凑够了启动资金。这笔钱,是他全部的家当,也是他未来的希望。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养蛇需要一个相对独立且环境适宜的场地。李卫看中了村子后面那片荒废的山坡。那里人迹罕至,植被茂密,气候湿润,非常适合蛇类生长。他和村委会签订了合同,以一个优惠的价格承包下了那片山地,租期三十年。
合同签下的那天,李卫站在山坡上,望着眼前这片即将承载他梦想的土地,心中豪情万丈。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成千上万的乌梢蛇在这里繁衍生息,看到了钞票像雪花一样向他飘来。
他破釜沉舟,赌上了自己的全部,只为换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03.
养殖厂的建设工作很快就拉开了序幕。李卫请了村里几个相熟的壮劳力帮忙,他自己更是亲力亲为,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天黑了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他们先是在山坡周围建起了高高的围墙,为了防止蛇逃跑,围墙的墙头特意做成了向内倾斜的光滑水泥面。围墙之内,李卫根据从书本和网上学来的知识,精心设计了蛇场。他模拟野生的环境,修建了多个蛇舍,里面堆放着石块和木头,供蛇栖息和躲藏。他还开辟了专门的孵化室、饲料间和活动场,甚至还挖了一个小水池,保持蛇场的湿度。
整个建设过程持续了两个多月。昔日荒芜的山坡,变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特种养殖厂。李卫给它取了个响亮的名字——“青山乌梢蛇养殖厂”。
场地建好了,接下来就是引进蛇种。李卫通过之前搜集的资料,联系上了一家外省的大型养蛇场。他亲自跑了一趟,花重金引进了第一批优质的乌梢蛇种蛇。看着这些活力十足的“小家伙”被放进精心准备的蛇舍里,李卫的心里充满了期待。
养蛇的日子,是辛苦且枯燥的。李卫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养殖厂里。他每天都要打扫蛇舍,更换饮水,观察蛇的活动情况和健康状况。乌梢蛇的主要食物是蛙类、鼠类和蜥蜴,为了保证饲料的供应,李卫又专门开辟了一块地方养殖青蛙和小白鼠。
妻子王琴起初对蛇场避之不及,但看到丈夫如此投入和辛苦,也渐渐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她开始帮着李卫准备饲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杂活。虽然依旧不敢靠近蛇舍,但她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丈夫的事业。
李卫的付出没有白费。在他精心照料下,那些乌梢蛇长得飞快,一条条膘肥体壮,乌黑的鳞片在阳光下闪烁着健康的光泽。他养的蛇,比野生的品相还要好。
![]()
第一批商品蛇出栏的时候,李卫联系了镇上的一些餐馆和药材店。起初,大家对人工养殖的蛇还抱有疑虑,但当他们看到李卫养殖的乌梢蛇后,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他的蛇不仅个头大,肉质鲜美,而且因为是统一饲养,货源稳定,价格也比不稳定的野生蛇更具优势。
一传十,十传百。“青山乌梢蛇养殖厂”的名气很快就在当地传开了。越来越多的药材商和高端餐馆慕名而来,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李卫。他的蛇,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财富,开始以一种李卫从未想象过的速度向他涌来。第一年,他就收回了全部的投资,还略有盈余。第二年,他的纯利润就突破了五十万。到了第三年,养殖厂的规模不断扩大,李卫的年收入已经稳稳地超过了一百万。
他成了村里第一个年入百万的人。那个曾经被人议论、被人看不起的农民李卫,如今成了人人羡慕的“李老板”。他在村里盖起了漂亮的三层小楼,买了一辆锃亮的小轿车。走在村里,乡亲们都会热情地跟他打招呼,递上一根烟。
李卫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他知道,这一切都来之不易。他依旧保持着农民的本色,每天大部分时间还是泡在山上的养殖厂里,亲自照看他的那些“宝贝疙瘩”。对他来说,这些乌梢蛇不仅仅是财富的来源,更是他事业的根基,是他改变命运的功臣。
日子就这样红红火火地过着,李卫以为,好日子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然而,他没有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正在悄然降临。
04.
时间来到了第四年的初夏。这个季节,空气中弥漫着潮湿而又温热的气息,万物生长,对于李卫的养殖厂来说,也迎来了一年中最关键、最忙碌的时期——乌梢蛇的产卵季。
乌梢蛇通常在每年的6月到7月间产卵。这期间,母蛇的性情会变得异常敏感和焦躁,对环境的要求也极为苛刻。温度、湿度、光线、声音,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它们的产卵,甚至导致它们吞食已经产下的蛇卵。这直接关系到养殖厂来年的蛇苗数量和整体收益,李卫对此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往年到了这个时候,李卫都会选择住在山上的养殖厂里,日夜守护。今年也不例外。
这天早上,吃过早饭后,李卫就对妻子王琴说:“阿琴,这几天是产卵的关键期,我得去山上盯着,晚上就不回来了。厂里信号不好,要是有急事,你就上山来找我。”
王琴已经习惯了丈夫的这种工作节奏,她一边帮李卫收拾着换洗的衣物和干粮,一边叮嘱道:“行,你在山上自己多注意安全,别太累了。家里有我呢,你放心。”
“嗯,知道了。”李卫接过妻子递来的包裹,亲了一下睡梦中儿子的脸颊,然后便开着他的那辆小皮卡,朝着后山驶去。
王琴站在门口,看着丈夫的车消失在山路的尽头,心里虽然有些不舍,但更多的是为丈夫事业有成而感到的踏实和骄傲。她怎么也想不到,这次看似平常的离别,竟会成为一场噩梦的开始。
第一天,一切正常。
第二天,王琴习惯性地在晚饭后给李卫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的果然是“您拨打的电话不在服务区”的提示音。她并不在意,山里信号不好是常事。
第三天,王琴心里开始有了一丝隐隐的不安。虽然知道信号不好,但一整天联系不上,还是让她有些心慌。她安慰自己,可能是丈夫太忙了,顾不上找有信号的地方回电话。
第四天,不安变成了焦虑。李卫还是没有任何消息。按照往常的惯例,他最多在山上待两三天,就会抽空回家一趟,或者至少会想办法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可这次,音讯全无。王琴一整天都心神不宁,手里的活也干不下去,时不时就拿起手机拨打那个熟悉的号码,但听到的永远是冰冷的系统提示音。
到了第5天,焦虑彻底升级为恐慌。李卫已经失联整整5天了!这在他们结婚这么多年里,是从未发生过的事情。王琴再也坐不住了,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在她的心头。她把孩子托付给邻居照看,然后急匆匆地骑上电动车,朝着后山的方向奔去。
通往养殖厂的山路有些颠簸,王琴心里焦急如焚,有好几次都差点摔倒。半个多小时后,养殖厂那高高的围墙终于出现在了视线里。
然而,当王琴骑到养殖厂的大铁门前时,心却猛地沉了下去。
大铁门紧紧地关闭着,上面挂着一把硕大的铜锁。这很正常,李卫离开时通常都会锁门。但诡异的是,那把锁,是从里面反锁的!
王琴的脑子“嗡”的一声,一片空白。
门从里面反锁,这说明李卫就在厂里!可他为什么不接电话?为什么不出来?
“李卫!李卫!你在里面吗?”王琴一边用力地拍打着冰冷的铁门,一边声嘶力竭地呼喊着丈夫的名字。铁门发出“哐当、哐当”的巨响,在这寂静的山林里显得格外刺耳。
然而,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回答她的,只有山间的风声和鸟鸣。
王琴不死心,她绕着高高的围墙走了一圈,希望能找到其他的入口或者看到里面的情形。但围墙又高又光滑,根本无法翻越。她趴在铁门的缝隙上,拼命地向里张望,只能看到院子里空荡荡的,听不到任何声响。整个养殖厂,安静得像一座坟墓,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
一种巨大的恐惧攫住了王琴的心。她瘫坐在地上,浑身发抖,眼泪不受控制地奔涌而出。她不知道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但直觉告诉她,丈夫出事了。
慌乱之中,她想到了报警。她颤抖着手,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拨通了那个她这辈子都不希望拨打的号码。
“喂……110吗?我……我丈夫失联了……就在后山的养殖厂里……门从里面反锁了,怎么叫都没人应……求求你们,快来救救他!”
05.
接到报警电话后,镇派出所的民警很快就赶到了现场。带队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所长王建国,同行的还有两名年轻的民警。
看到警车驶来,早已六神无主的王琴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她连滚带爬地扑上前去,语无伦次地向王所长讲述着事情的经过。
“王所长,求求你们了,一定要救救我家李卫!他……他肯定在里面出事了!”王琴哭得泣不成声。
王建国一边安抚着她的情绪,一边走到大铁门前仔细观察。情况确实如王琴所说,大门紧锁,挂锁是从内部锁上的。这表明,最后锁门的人,就在养殖厂的内部,而且之后再也没有出来过。
他皱起了眉头,常年的刑侦经验让他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味。他对着里面高声喊了几句:“里面有人吗?李卫在吗?我们是派出所的!”
喊声在山谷间回荡,但养殖厂内依旧是一片死寂,没有任何回应。
“所长,怎么办?要不要破门?”一个年轻民警问道。
王建国点了点头,表情凝重:“情况紧急,必须破门。小张,去车里把工具拿来!”
很快,破门的工具被取了过来。在巨大的撞击声和金属扭曲声中,那把坚固的大铜锁最终被强行破坏。两名民警合力推开沉重的铁门,一股混合着泥土、草木和一丝若有若无腥气的味道扑面而来。
![]()
王琴紧张地跟在警察身后,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养殖厂的院子很大,打理得井井有条。左边是几排蛇舍,右边是饲料间和孵化室。院子中央停着李卫的那辆皮卡车,车门紧锁,看起来一切正常。
“分头找!注意安全!”王建国下达了命令。
两名年轻民警立刻散开,开始对院内的各个建筑进行搜查。王建国则走向了正对着大门的一栋二层小楼,那是李卫平时在山上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李卫!你在里面吗?”王建国一边喊着,一边试着推了推小楼的门。
门,同样是从里面反锁的。
王建国的眉头锁得更紧了。他示意一名民警过来,再次进行破门。
“砰!”
随着一声巨响,房门被撞开。王建国和民警立刻冲了进去,王琴也紧随其后。
然而,当他们看清屋内的景象时,所有人都像被施了定身法一样,愣在了原地。
“这……这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