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芒格我发现:人活着,根本不需要考虑赚钱

分享至

要是你在 2006 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举着话筒问查理・芒格:“老爷子,我刚毕业,想三年赚够首付,您给支个招?” 他大概率会先嚼两口花生,再端起冰可乐抿一口,然后用那种 “看傻孩子” 的眼神盯着你说:“年轻人,你问错问题了,人活着,根本不需要考虑赚钱。”

这话要是传到早高峰的地铁里,估计能引发一场 “集体吐槽大会”:穿西装的上班族会翻出工资条叹气,卖煎饼的大姐会停下铲子翻白眼,就连刚上小学的娃都能接一句 “我妈说报补习班要花钱”。

毕竟在咱们的常识里,“赚钱” 就像空气,平时不觉得重要,一旦缺了就活不下去,可芒格这老头,坐拥亿万身家,却劝人别考虑赚钱,难不成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别急,这不是老富豪的 “凡尔赛”,而是芒格用 99 年人生熬出来的 “反常识密码”。

他不是让你躺平喝西北风,而是告诉你:越把 “赚钱” 当目标,越容易被钱耍得团团转;反而把 “赚钱” 从人生清单里划掉,钱会像跟屁虫一样追着你跑。

不信?咱们拆成三个部分慢慢唠,保证每一句都颠覆你的认知,每一个例子都让你拍大腿。



一、赚钱是 “做对事” 的副产品,盯着副产品的人都是 “捡芝麻丢西瓜”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芒格买比亚迪股票时,是先算 “这能赚多少钱”,还是先想 “这公司靠不靠谱”?

2008 年,巴菲特和芒格要投比亚迪,巴菲特还没表态,芒格先拍了板。

当时有人问他:“您算过比亚迪的市盈率吗?预测过它十年后的营收吗?” 芒格听完笑了:“我没算那些破数,我就见了王传福一面,看他把电池拆开来给我讲技术,眼睛里有光,这小伙子能把事做对,钱自然会来。”

结果呢?比亚迪股价 13 年涨了 200 多倍,芒格这一笔赚的钱,够普通人活几辈子。

可你要是回头看,他当时根本没 “考虑赚钱”,他考虑的是 “比亚迪的电池技术能不能解决新能源的痛点”“王传福是不是个踏实做事的人”。

就像农民种庄稼,他不会天天蹲在田埂上想 “这麦子能卖多少钱”,而是想着 “浇水够不够”“施肥对不对”,等麦子熟了,钱自然就来了。

反观咱们身边,太多人把 “赚钱” 当成了主业,把 “做事” 当成了副业。

比如有人开奶茶店,不研究配方好不好喝、服务到不到位,满脑子想的是 “怎么搞加盟圈钱”;有人做自媒体,不琢磨内容有没有价值,一门心思算 “怎么骗点击赚流量”。

结果呢?奶茶店开了三个月就倒闭,自媒体号被封了还不知道为啥,这不就是 “捡芝麻丢西瓜” 吗?

芒格管这种人叫 “钱的奴隶”,你越舔它,它越不搭理你;你转身去做对的事,它反而会主动贴上来。

就像他年轻时做律师,别人接案子先问 “律师费多少”,他先问 “这案子有没有道理”。

有次一个公司找他做 “灰色辩护”,给的钱是他半年工资,他直接拒绝:“这钱赚了我睡不着觉,不如接个小案子,帮普通人讨回公道,睡得香。” 后来就是因为这份 “不盯着钱” 的踏实,越来越多靠谱的客户找他,他的律师事务所反而成了行业标杆,你看,做对了事,钱不就自己来了?

这里藏着个颠覆认知的真相:“赚钱” 就像影子,你越追它,它跑得越快;你停下来做好自己的事,它自然会跟在你身后。



要是你天天把 “我要赚钱” 挂在嘴边,就像一个厨师天天想 “我要赚多少钱”,却忘了放盐,最后菜做砸了,钱也赚不到。

二、“不考虑赚钱” 是筛子,把 99% 的 “伪机会” 都滤掉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刷手机时看到 “零成本赚快钱”“三天学会理财”,心痒痒点进去,最后要么被骗了学费,要么亏了本金?

芒格一辈子都在拒绝这种 “快钱机会”。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