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市接连遭遇几波冷空气,气温迅速降低。与此同时,不少市民开始被皮肤瘙痒困扰,尤其夜间刚钻进暖和被窝时,瘙痒感愈发强烈。在社交平台上,“湿疹痒到崩溃”“半夜痒醒”的吐槽帖也引发大量共鸣。对此,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皮肤毛发病专家、副主任医师李清峰指出,当前季节高发的这类皮肤问题,罪魁祸首多是乏脂性湿疹。
若用一个字概括乏脂性湿疹的表现,那便是“干”。该病初期表现为皮肤干燥并伴随瘙痒,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发红、裂纹等典型症状,裂纹形似干旱的河床或田地,严重时裂口较深,可能引发疼痛、渗血。它最偏爱长在小腿前方,同时也可能出现在大腿、胳膊及躯干等部位。李清峰解释,乏脂性湿疹的核心诱因是皮肤屏障受损与水分丢失增加,正常人体皮肤角质层内有完整保水屏障,角质层水分浓度需维持在10%到20%左右,而一旦屏障出现缺陷,相同温度下水分蒸发速度会飙升至正常水平的75倍到100倍,进而引发皮肤干燥、粗糙、脱皮、裂纹、瘙痒等一系列问题。
李清峰表示,引发乏脂性湿疹主要有五大因素。从季节上看,该病也被称为冬季瘙痒症、冬令湿疹,虽冬季高发,但部分人入秋后便会出现症状,这与秋冬季节湿度快速下降、气候干燥密切相关;从年龄上看,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群体更易受累,这是因为中老年人皮脂腺活性下降,皮脂分泌不足,导致角质层水合能力减弱、厚度变薄,屏障修复能力变差,加之部分中老年人存在用香皂、擦澡巾等不良习惯,更易加重病情;从习惯上看,长期不良洗澡方式会损伤皮肤屏障,比如洗澡水温频繁超过42℃甚至44℃、时间超过15分钟乃至20分钟、使用碱性香皂等,都会增加患病概率;从疾病上看,极个别情况下,皮肤创伤、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缺乏、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黏液水肿、恶性肿瘤等躯体疾病可能伴随乏脂性湿疹,但这类情况通常会有其他更明显的症状;从药物上看,服用利尿药、维A酸类药物、HIV蛋白酶抑制剂、抗叶酸制剂等,可能引发乏脂性湿疹,不过停药后症状会随之好转。
针对乏脂性湿疹的治疗,李清峰表示,该病与“干”密切相关,最佳且最具针对性的措施便是保湿,其核心目的是维持正常皮肤屏障功能,减少水分过度流失。市民在皮肤出现干燥粗糙时,就应及时使用保湿产品,建议每天使用2次及以上,洗澡后需立即补涂以减少水分丢失,干燥较快的部位可随时补涂。若单纯保湿5天至7天后,症状仍未缓解,甚至出现裂纹、发红、渗水或持续瘙痒等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在坚持保湿的基础上接受药物治疗。
日常防护同样关键,可有效降低乏脂性湿疹的发作风险与控制病情。李清峰建议,市民洗澡时应用42℃以下的温水,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选择弱酸性沐浴露而非碱性香皂;日常避免靠近取暖设备,防止局部皮肤过度干燥;室内温度建议不超过24℃至25℃,湿度不低于40%至50%,症状严重或频繁发作的市民可使用加湿器。
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鲁超
来源:商丘日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