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提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这句话是开悟的关键?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短短七个字,为何能让禅宗六祖慧能当下开悟?

这句话出自《金刚经》,是佛陀为须菩提尊者开示的核心法要。

千百年来,无数修行人参悟此句,有人因此顿悟成就,有人却终生不得其门而入。

六祖慧能听闻此句便明心见性,成为一代宗师。

而更多的人,纵然日日诵读《金刚经》,却依旧不解其中真意。

这七个字,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为何佛陀说它是破除一切执著的关键?



要明白这句话的深意,不能仅从字面去理解。"住"是什么?"心"又是什么?为何要"无所住"?为何又要"生其心"?这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恰蕴含着佛法最精髓的智慧。想要真正领悟这句话,得从佛陀当年在祇园精舍为须菩提说法的那个场景讲起。

那是一个寻常的清晨,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到了吃饭的时间,佛陀穿好袈裟,拿着钵盂,进入舍卫大城中乞食。挨家挨户乞食完毕,回到住处,吃完饭,收好钵盂,洗了脚,铺好座位,就这样坐下来。

就是这样平常的一天,须菩提尊者却从佛陀这些日常举止中,看出了不同寻常的地方。

须菩提从座位上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恭敬地合掌向佛陀说道:"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该如何安住其心?应该如何降伏其心?"

这个问题问得极好。发了菩提心的人,最难的不是发心那一刻,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这颗心不退转,如何降伏内心的种种烦恼妄念。

佛陀赞叹道:"善哉善哉!须菩提,如你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你现在仔细听,我为你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当如此安住,如此降伏其心。"

须菩提说:"是的,世尊,我很愿意听闻。"

佛陀接着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这话听起来矛盾:要度尽一切众生,却又说实际上没有众生得到度化。这是什么道理?

佛陀继续解释:"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不是菩萨了。"

原来如此。菩萨发心度众生,但如果执著于"我在度众生"这个念头,执著于有一个"我"是能度者,有"众生"是所度者,这本身就是一种执著,就还在相中打转,还没有真正明白佛法的实相。

须菩提又问:"世尊,菩萨在行布施等善法时,应该如何安住其心呢?"

佛陀回答说:"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住于相。应该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布施,不住于相。为什么呢?如果菩萨不住相布施,他的福德不可思量。"

不住相布施,这又是什么意思?布施的时候,不要执著于"我在布施",不要执著于布施的对象,不要执著于所布施的东西,也不要执著于布施的功德。这样的布施,才是真布施,所获福德无量无边。

佛陀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须菩提,你看东方虚空可以测量吗?"



"不可以,世尊。"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虚空可以测量吗?"

"不可以,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住相布施,福德也是这样不可思量。"

接着,佛陀层层深入,为须菩提开示了诸法实相的道理。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凭三十二相来见如来吗?"

"不可以,世尊。不能凭三十二相见如来。为什么呢?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

佛陀赞许地点点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布施,又有人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演说,这个人的福德胜过前者。为什么呢?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从此经出。"

说到这里,佛陀又特别强调:"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话更加玄妙了。佛法不是佛法,那什么是佛法?须菩提陷入了深思。

佛陀继续说:"须菩提,你认为须陀洹会这样想:'我得了须陀洹果'吗?"

"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名为入流,却实际上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叫须陀洹。"

"你认为斯陀含会这样想:'我得了斯陀含果'吗?"

"不会的,世尊。斯陀含名为一往来,却实际上没有往来,所以叫斯陀含。"

"你认为阿那含会这样想:'我得了阿那含果'吗?"

"不会的,世尊。阿那含名为不来,却实际上没有不来,所以叫阿那含。"

"须菩提,你认为阿罗汉会这样想:'我得了阿罗汉道'吗?"

"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呢?实际上没有法叫做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这样想:'我得了阿罗汉道',那就是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

须菩提接着说:"世尊曾经说我是得无诤三昧第一的人,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却不这样想:'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如果我有这样的想法,世尊就不会说我是乐阿兰那行者了。因为须菩提实际上无所行,所以叫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陀听了很欢喜,说:"确实如此,须菩提。"

话题继续深入。佛陀问须菩提:"你当年在燃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什么法呢?"

"没有,世尊。我在燃灯佛那里,实际上没有得到什么法。"

"须菩提,如果有菩萨说:'我要庄严佛土',这就不是菩萨了。为什么呢?如来说庄严佛土,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如果菩萨通达无我法,如来说这才是真菩萨。"

这时,话题转到了如何认识世界的本质上。

佛陀问:"须菩提,你认为如来有肉眼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

"如来有天眼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天眼。"

"如来有慧眼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

"如来有法眼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

"如来有佛眼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

佛陀又问:"须菩提,就像恒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又有一条恒河,所有这些恒河里的沙,数量多不多?"

"非常多,世尊。那些恒河尚且无数,何况其中的沙呢?"

"须菩提,我现在告诉你实话: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那么多恒河沙数的三千大千世界,装满七宝来布施,得到的福德多不多?"

"很多,世尊。"

"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在这部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演说,这个福德胜过前面所说的福德。"

佛陀语气更加郑重:"须菩提,你千万不要说如来有这样的想法:'我应当度众生'。为什么呢?实际上没有众生是如来度的。如果有众生是如来度的,如来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须菩提,如来说有我,即非有我,但凡夫之人认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这些话一层层递进,一次次打破常人的认知。须菩提听得入神,却又感觉还有更深的道理没有说透。

就在这时,佛陀说出了那句惊天动地的话。这句话,后来让六祖慧能听闻之下立刻开悟,也让无数修行人为之参悟一生。

佛陀注视着须菩提,缓缓说道:"须菩提,菩萨应该这样降伏其心......"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成为开悟的关键?

为什么六祖慧能听到这句话就能明心见性,从一个不识字的樵夫,成为禅宗的一代祖师?

这七个字的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它如何能够破除一切执著?

如何能让人当下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要明白这个道理,得先明白什么是"住",什么是"心",为何"无所住"反而能"生其心"......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