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潘周家村,人们总会想起手工面晾晒的壮观景象——千万根面丝整齐悬挂于木架,和煦的阳光洒下,犹如一道披着金光、静静流泻的素帛瀑布。不过,今天我们暂且不谈美食。轻轻推开厚重的木门,尘埃在阳光下扬起,我们步入这座青砖黛瓦的古村,与古老的厅堂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潘周家村以“潘”“周”两姓为主,村中厅堂林立,转个弯便遇老屋,这样的建筑群仿佛一部立体的家族史书。
![]()
潘家两座“光裕堂”新旧并立,构成独特的厅堂陈列。它们在结构上大体一致:两侧厢房、中间天井、侧边八字台门。而最特别的,要数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
潘家祖辈在建堂时融入了“天财”与“地财”的理念。“天财”指屋顶瓦片拼成的铜钱纹样,“地财”则是光裕堂最独特之处。水,在传统文化中象征财富,建筑的排水设计,暗含聚财与流转的隐喻。每逢雨季,雨水汇入天井,流向一侧铜钱状的排水口,再经地下元宝形水渠排出。无论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象征,还是“流水生财”的寓意,都寄托着潘家先人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
与光裕堂对话,不只低头看水,抬头亦可赏“色”。厅堂梁上,木雕精美灵动,据说会随季节更迭而变色——时而金黄灿烂,时而淡粉轻染。这并非神话,而是自然变化被巧妙融入建筑美学的一种体现。
![]()
厅堂从来不是冰冷的建筑。过去的红白喜事与祭祖仪式皆在此举行,子孙后代齐聚一堂。直至今日,村民仍在光裕堂办理白事,或携牛羊肉至后厅祭拜。新春时节,大家还会聚在天井中,一起制传统擂马灯。
说到新春,周家先辈所建的麟振堂可谓村中热闹之最。这座近四百年历史的厅堂,四进纵深七十多米,是迎龙灯的绝佳场所。板凳龙从中厅蜿蜒而入,穿堂过户,灯火映梁,所到之处祝福洋溢,热闹满堂。
麟振堂格局与多数厅堂相似:中为天井与中厅,两侧为居室。其中一间曾是周家祖辈议事之所,被称为“七架屋”——因屋两侧各有七根柱子支撑而得名。穿行在长廊中,能听到一声又一声的鸟鸣,也能看见扇动的翅膀,或者是突然出现的身影,人与动物在此和谐共生。
![]()
离麟振堂不远的地方,“燕雀频来”在顺备堂成为现实。巷口老厅门额石刻虽已随岁月模糊,“燕雀频来”的牌匾仍发出对自然最温柔的邀约。走进廊下,泥黄色的燕窝遍布檐角,被悉心守护。若恰逢其时,或许可以看见屋檐下呼喊的孩童与天井中盘旋的飞燕,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
顺备堂的木门暗藏先人智慧,门把手上精巧的扣锁机关,是旧时居民的防盗巧思——“进得来出不去”的设计,令他们在缺乏先进防盗设施的年代亦能安居无忧。
这些厅堂如同村落的“呼吸器官”,在动静之间维系着传统文化的吐故纳新。在潘周家村,厅堂不是仅供追忆的遗迹,而是依然鲜活的文化载体。它们见证过去,参与现在,也正向着未来,缓缓敞开厚重的大门。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