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在X平台上用"三幕剧"讲述自己七年半未提车的特斯拉退款经历时,没人料到这会成为他与埃隆・马斯克新一轮公开论战的导火索。从4.5万美元的购车预付款到价值百亿的AI公司控制权之争,这场看似由"退款纠纷"引发的争吵,实则是两位科技巨头长达十年恩怨的最新注脚。在"三幕剧"与"52页故事"的文字交锋背后,藏着OpenAI的初心之争、AI行业的发展路线分歧,以及两个天才创业者之间的理念碰撞。
导火索:一辆迟到七年的特斯拉
2025年10月底,奥特曼的一条推特打破了科技圈的平静。他以"一个分为三幕的故事"为题,晒出了2018年7月支付4.5万美元预订特斯拉第二代Roadster的凭证,吐槽自己等待七年半仍未提车,如今申请退款却连邮件都发送失败。"我真的非常期待这辆车!但7年半的等待太漫长了",奥特曼的无奈里透着几分调侃。
![]()
这款2017年11月发布的车型,曾被马斯克誉为"有史以来速度最快的量产车",但交付日期却一推再推,连知名博主MKBHD都因等待过久取消了订单。面对奥特曼的公开"催款",马斯克的回应迅速且尖锐:"你偷了一家非营利组织",随即补充称退款已在24小时内解决,暗指奥特曼"选择性失忆"。
![]()
这场看似偶然的争执,实则早有伏笔。正如网友所言:"马斯克现在看到奥特曼,眼里全是OpenAI"。特斯拉退款不过是一个契机,让深埋的矛盾再次浮出水面。
溯源:从盟友到对手的OpenAI裂变
故事的起点要回到2015年。彼时,谷歌在AI领域独占鳌头,马斯克因担忧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忽视AI安全,联合奥特曼等多位大佬共同创立了OpenAI。在马斯克的设想中,这是一家与谷歌对立的"开源非营利组织",旨在通过公益属性制衡AI垄断风险,他甚至公开宣称AI是"人类面临的最大生存威胁"。
2018年成为两人关系的转折点。这一年,马斯克退出OpenAI董事会,官方理由是"避免与特斯拉的利益冲突",但内幕远比说辞复杂。据《Semafor》报道,马斯克当时提出要单独掌管OpenAI,并建议将其变为营利机构与特斯拉整合,在遭到奥特曼等人拒绝后,他撤回了承诺的后续资金并正式离开。奥特曼后来回忆,那段时期"非常艰难,我不得不重新安排生活以确保资金充足"。
2022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让双方矛盾彻底公开化。马斯克对这一成功感到"非常愤怒",公开指责OpenAI背离初心,从"开源非营利"变成"微软控制的闭源逐利公司",甚至批评其开源模型是"残缺失效的装样子版本"。而奥特曼则无奈表示,马斯克"希望掌控重要项目",但也承认"从他身上学到了坚持研发的价值"。
升级:法庭内外的全面交锋
2024年3月,马斯克正式起诉OpenAI及其CEO奥特曼,拉开了法律战的序幕。他指控对方"背叛创立初心",违反非营利协议。但OpenAI迅速反击,公开邮件显示马斯克早在2018年前就提议将公司变为营利机构并由自己掌控,撤资是因诉求被拒。
这场诉讼在随后一年多里不断升级:2024年8月,马斯克追加起诉奥特曼等人"操纵自己创立非营利机构";11月,微软被列为被告,指控其与OpenAI"事实上合并";2025年2月,马斯克出价974亿美元收购OpenAI遭拒,奥特曼则公开表示"同情马斯克的不安全感"。
司法系统对这场纠纷也日渐不耐烦。2025年7月,法官斥责两人"过度诉讼"和"游戏策略",但这并未阻止争端扩散。同年8月,马斯克又因认为苹果在AppStore偏袒OpenAI,威胁起诉苹果,两人在X平台上再次激烈回击。目前,这场涉及多方的民事敲诈诉讼已定于2026年3月开庭,由以"不容胡闹"著称的法官主持审理。
延伸:马斯克的多重争议与布局
在与奥特曼缠斗的同时,马斯克在最近的播客中回应了诸多争议,也透露出他的新布局。他推出了号称"比维基百科更准确"的Grokipedia,宣称其基于合成数据训练,内容长度是维基百科的5到6倍,还计划生成解释性视频。
谈及收购推特的经历,马斯克吐槽前管理层的浪费:5%入住率的办公楼、成本400美元的午餐、给空办公室买的人流分析软件,甚至男厕所每周更换的卫生棉条。如今他正逐步重构推特算法,计划用Grok模型处理每日1亿条内容,实现自然语言搜索,这需要5万台H100显卡服务器支撑。
对于特斯拉,马斯克直言自己争取投票权是为了保障Optimus机器人项目不受政治因素干扰,"没人能替代我运营这么复杂的业务"。他还透露,奥斯汀的自动驾驶网约车测试进展顺利,年底前将实现无安全员行驶。
![]()
结语
从特斯拉退款的"三幕剧"到OpenAI诉讼的"52页故事",马斯克与奥特曼的争吵早已超越个人恩怨。这场持续多年的博弈,本质上是AI发展路线的理念之争——开源与闭源、非营利与商业化的碰撞。随着2026年法庭审判的临近,这场科技圈的"世纪之战"还将继续。
正如网友所言,这或许是"最高级的现代营销",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两人的交锋与较劲中,AI技术的发展边界被不断探索,行业的治理规范也在争议中逐渐清晰。无论最终结局如何,这场横跨汽车、AI、社交媒体三大领域的恩怨录,都将成为科技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