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书·苏武传》是中国史传文学中描写民族气节的典范之作,通过苏武出使匈奴、坚守节义十九年的经历,展现了个人在极端困境中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
本节选从苏武出使到北海牧羊,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
作者简介
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史学家、文学家。继承父志,历时二十余年修成《汉书》,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一代史事。班固善叙事,文笔严谨,在《汉书》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后因窦宪案牵连,死于狱中。
正文(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生僻字注音
· 且鞮(jū dī)
· 阏氏(yān zhī)
· 旃(zhān)
· 羝(dī)
· 弋(yì)
· 缴(zhuó)
· 檠(qíng)
· 於靬(wū jiān)
疑难字注释
· 节:使臣所持信物,以竹为杆,上缀旄牛尾
· 煴火:无焰的微火
· 膏草野:使草原肥沃,指死在荒野
· 服匿:盛酒酪的陶器
· 穹庐:圆顶帐篷
· 北海:今贝加尔湖
· 丁令:匈奴部落名
![]()
以下从历史背景、文学手法、人物塑造、精神内涵和后世影响五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政治意义
本节选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0年),当时汉匈关系处于紧张对峙状态。汉武帝即位后,改变汉初的和亲政策,转而采取武力征伐。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为稳固政权而假意向汉示好,归还汉使。汉武帝派遣苏武率百余人使团护送匈奴使者返国,并携带厚礼,意在试探匈奴虚实,维持表面和平。
班固在《汉书》中详细记载这一事件,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首先,它反映了汉代"大一统"观念下对"华夷之辨"的强化。苏武作为汉使,其言行代表着国家尊严,他的坚守不仅是个人的气节表现,更是汉王朝正统性的象征。当卫律劝降时,苏武列举南越、大宛、朝鲜因杀害汉使而被平定的先例,实际上是在宣示汉朝的国威,体现了汉代"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政治理念。
其次,这一事件揭示了汉代外交的复杂性。在汉匈力量对比中,汉朝虽强但尚未取得绝对优势,使节往往面临生死考验。苏武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外交使节的真实处境——既是国家代表,又是政治筹码。班固通过苏武的个案,展现了在不对称外交关系中,气节与智慧同样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看,苏武故事成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的道德标杆。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尤其是在异族入主中原时期,苏武的形象常被用来强调气节的重要性。这种历史记忆的构建,体现了中国传统史学"以史为鉴"的教化功能。
![]()
二、文学手法与叙事艺术
班固在《苏武传》中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能,其叙事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运用对比手法强化主题。全文处处设置对比:苏武与张胜的对比——张胜参与谋反事败后立即投降,反衬苏武的坚贞;苏武与卫律的对比——卫律降匈奴而得富贵,却遭苏武痛斥;汉朝与匈奴的对比——汉使的正义与匈奴的反复无常形成鲜明对照。这些对比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深化了忠奸、善恶的主题。
其次,细节描写生动传神。班固善于通过具体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和处境:"引佩刀自刺"表现苏武的刚烈;"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描绘生存的艰难;"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更是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意象。这些细节既符合史实,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在结构安排上,班固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展现考验的升级:从最初的刀剑威胁,到富贵利诱,再到幽禁断食,最后是北海牧羊的长期折磨。这种递进式结构不仅使故事节奏张弛有度,也更全面地展现了苏武性格的各个层面。
语言运用方面,班固的史笔既严谨又富有文采。对话描写尤其精彩,如苏武骂卫律的一段:"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具有戏剧效果。这种语言风格影响了后世的史传文学创作。
![]()
三、人物塑造与性格刻画
班固通过多维度刻画,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忠臣形象:
苏武的性格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他的"忠"不是简单的愚忠,而是建立在深刻理性认识基础上的坚守。当得知张胜卷入谋反时,他立即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显示其政治敏锐性;选择自杀是因为"见犯乃死,重负国",体现的是对国家声誉的珍视;拒绝投降时阐述的"南越杀汉使者"等例证,更展现其宏阔的国际视野。
班固还表现了苏武的生存智慧。在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能网纺缴,檠弓弩",这些细节说明他并非一味刚硬,而是懂得灵活求存。这种刚柔并济的性格塑造,使苏武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也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
其他配角虽然笔墨不多,但都个性鲜明。卫律的得意忘形、张胜的懦弱动摇、单于的狡诈多变,都通过具体言行得以展现。这些配角不仅推动情节发展,也通过与主角的对比互动,使苏武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班固在塑造苏武时,既突出其超凡的一面,也表现其普通人的情感。十九年的坚守中,有孤独,有困顿,但始终不改变初衷。这种塑造方式使苏武既是道德楷模,又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
四、精神内涵与道德价值
《苏武传》蕴含的精神内涵超越时代,具有永恒的价值:
首先,它诠释了"气节"的深刻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节"是士人最重要的品德之一。苏武在生死考验面前的选择,体现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这种气节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更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对人格尊严的维护。
其次,故事展现了极限境遇下的人性光辉。在北海零下数十度的严寒中,在"廪食不至"的绝境里,苏武不仅保全了生命,更守护了精神家园。这种在极端环境下显现的人性力量,具有普世价值,能够跨越时空引起共鸣。
从哲学层面看,苏武的坚守体现了儒家"杀身成仁"的价值取向。当卫律以"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相诱时,苏武不为所动,说明他的选择不是为名利,而是出于道义本身。这种道德自觉,是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精髓。
故事还蕴含了深刻的民族精神内涵。苏武手持的汉节,既是具体信物,更是民族气节的象征。"节旄尽落"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坚守的不易。这种象征意义使苏武故事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五、后世影响与文化传承
《苏武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文学创作方面,苏武故事成为历代诗词、戏曲、绘画的重要题材。李陵与苏武的赠答诗虽系伪托,但可见其在文学上的影响;元代周文质的《苏武持节》杂剧、现代京剧《苏武牧羊》等,都延续了这一题材的生命力。"苏武牧羊"更成为坚守气节的代名词,融入日常语言。
在道德教化方面,苏武形象成为忠贞报国的典范。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列举"在汉苏武节",将苏武视为正气的代表;历代忠臣义士常以苏武自勉,特别是在民族危亡之际,苏武精神成为激励志士仁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在史学发展方面,《苏武传》确立了史传文学中"忠烈传"的书写范式。后世正史中的忠义传记,多受其影响。班固通过个案展现时代背景的写法,也为纪传体史书提供了优秀范例。
从跨文化视角看,苏武故事还具有特殊的现代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苏武的坚守可以理解为对文化认同的坚持,对核心价值观的守护。这种精神在文化多元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苏武传》通过具体感人的叙事,将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完美结合,塑造了一个不朽的文化符号。它所弘扬的气节观、责任观和民族观,已成为中华文明精神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在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