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云南南部的一个边陲小城,常住人口仅10余万人,因183公里边境线串联起我国与老挝、越南三国,素有“一城连三国”之称。近日,2025年中老越三国跨境重点传染病联合应急演练在这里举行。面对跨境传染病防控的考题,三个国家的241名卫生应急人员齐聚江城,首次开展跨境传染病全流程、全链条、全要素联合应急演练,探索多国协同守护边境公共卫生安全的答案。
![]()
![]()
选择
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疾控局局长宋志忠介绍,江城县有1个国家一类口岸(勐康口岸)和3个边境通道,三国人员往来频繁。江城县因“一城连三国”的地理之便,成为绝佳的传染病跨境传播防控天然演练场。
宋志忠表示,此次演练聚焦“检验和锤炼应急队伍协同作战能力、健全区域疫情应对机制,全面提升三国边境地区跨境重点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能力”的核心目标。作为中老越三国首次联合开展的跨境传染病全流程、全链条、全要素应急演练,它既是对三国共同应对边境新发突发疫情处置能力的实战检验,更是对建立健全边境地区公共卫生安全长效机制的积极探索。
在演练脚本的拟定中,首要的一个问题是选择哪种传染病作为演练的“假想敌”。“我们选择了尼帕病毒病。”此次演练专家组组长、云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赵世文说,尼帕病毒是以核糖核酸为遗传物质的一类病毒,隶属亨尼帕病毒属,其自然宿主为果蝠,可通过动物传人或人际接触传播,引发严重呼吸道疾病和脑炎,致死率高达40%~75%。1998年,该病毒首次在马来西亚的养猪场被发现,造成265人感染、105人死亡。此后,印度、孟加拉国也多次出现小规模疫情。
“尼帕病毒病曾在东南亚国家现身,风险近在眼前。中国、老挝、越南此前均无本土病例,选择以其为‘靶’开展演练,能更精准地检验三国应对未知跨境传染病威胁的能力。”赵世文说。
这一选择也得到了参与演练观摩的越南卫生部中央卫生和流行病学研究院专员丁德善的认可。他坦言,尽管越南目前尚无尼帕病毒病记录,但三国接壤地区人员往来密切,病毒输入风险客观存在。越南已主动开展培训,提升边境卫生检疫监测能力,并向入境旅客开展宣传教育。
实战
此次演练以中老越三国边境地区发生急性新发传染病疫情为模拟场景,分为实战演练、静态展示、交流研讨等环节。其中,实战演练包括疫情发现与报告、流行病学调查、风险评估、标本采集及检测、现场消杀、响应终止等处置流程。
演练脚本是,在三国交界地区发生1例以发热、头痛、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原因不明传染病病例。患者李某因“发热伴咳嗽、头痛”到江城县勐烈镇卫生院就诊。血常规结果显示,白细胞总数偏低、淋巴细胞减少;新冠、疟疾、登革热抗原均为阴性。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
赵世文说,这一环节重点检验的要点包括:医院是否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发热患者就诊流程是否规范;病史问询是否涉及重要风险因素,如聚集性发病、外出史、职业、可疑病例接触史、野生动物接触史等。
按照脚本,江城县疾控中心立即派出流调队员赴医院对李某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其鼻咽拭子样本,同时在江城县疾控中心、普洱市疾控中心开展平行检测。经调查,李某发病前长期在三国交界地区的某养殖基地从事生猪养殖工作,出现异常的猪圈主要由李某管理和打扫。流调人员对现场环境进行调查及采样。中方流调人员对涉疫养殖基地周边村寨进行全面调查,并对养殖户猪圈进行采样。
![]()
卫生应急人员为样本检测做准备
“上述情形对于早期发现疫情很关键。”赵世文说,因此特别关注其中的重点环节,比如,样本采集过程中,患者鼻咽拭子采集是否规范,是否使用灭活管;采样人员是否多点采集样本,重点区域是否都采集到位,如猪躺卧或排泄区域、猪容易蹭到的围栏处、食槽、粪便排污口等。
此次演练中,环境采样、环境消毒,以及健康教育等环节由越南和老挝派出的相关技术人员负责。老挝丰沙里省医院检验科医生万赛·因塔翁就是其中一员。他告诉记者,其所在的老挝丰沙里省与中国云南省接壤,因此他也曾参与跨境传染病处置工作。这次演练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环境采样环节,中方提供的技术操作规范不仅合乎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且可操作性很强。“对我们极具借鉴意义。”万赛·因塔翁说。
联动
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国家间的联动协同是关键,这也是此次演练的重点之一。为此,此次演练专门设置了“启动三国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联席会议”等环节。
演练模拟世卫组织通报中国近期出现尼帕病毒病例,且均与中老越三国交界地区相关联,依据《中老越三国传染病跨境传播联防联控备忘录》,中国随即邀请老挝、越南派出卫生官员及专家赴江城县召开疫情联防联控联席会议,启动三国联防联控机制。
“召开三国联席会议,首先要面临的难点是语言不通。”赵世文说,传染病防控工作涉及很多专业术语,翻译人员未必都能掌握,加之老挝语和越南语都属于小语种,相关人才并不多。从这次演练来看,未来有必要培养一些复合型专业人才,比如从疾控机构等筛选部分业务骨干进行小语种培训,特别是培训越南语、老挝语等与我国接壤的或是往来频繁的国家的语言。
除了语言障碍,不同国家均是基于本国法律法规开展传染病防控,因此,在面对跨境传染病防控时,各国在尊重对方法律法规的同时,如何协同处置突发疫情,也是联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多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自2005年起,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框架下,我国建立健全了疟疾、登革热等传染病跨境联防联控合作机制。特别是自2018年以来,中老越三国紧密协作,已共同设立国家联络办公室、跨境监测点和联合工作站,共商共享共防的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比如,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老越三国在边境地区传染病监测预警、人员培训、疫情处置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赵世文表示,从演练效果看,各方在上述机制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增进了相互了解,取得了共识。“这一点很重要。比如,面对突发事件,我们和对方如何对接联络,这些现实问题通过这次演练都予以了解决。”赵世文说。
老挝卫生部疾控司相关负责人玛丽婉·翁班扬对此也很认可。她告诉记者,在此次应急处置中,三国并肩作战,不仅在技术方案上凝聚了共识,更在现场工作中增进了了解、信任与默契,联合处置能力显著提升。未来,中老越三国可建立专家与技术资源的常态交流与储备库,定期开展跨境应急演练,磨合队伍,确保在下一场危机来临前,三国已构筑起坚实的区域公共卫生屏障。
“我们也有很多收获。”丁德善认为,未来应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老越三国特别是边境地区的疫情信息共享与传染病跨境联防联控合作机制,以共同提升区域公共卫生安全韧性与危机应对能力。通过此次演练,参与成员的协同监测、采样、环境处置等能力,以及针对群众的健康教育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展示
实战演练后的静态展示环节,集中展示了中国疾控中心、云南省疾控中心承建的2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云南)和云南省鼠疫快速反应队在队伍建设、装备配备和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最新建设成果。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实验室管理办公室主任王衍海指着一个约占地10平方米的白色移动负压帐篷实验室说:“它由缓冲间、核心区、空气过滤系统、负压指示器、废弃物处置装置5个功能单元构成,日最大检测样本量可达6000份,完全能满足特殊场景下的应急检测需求。”
![]()
卫生应急人员使用移动负压帐篷实验室处理疑似高致病性样本
王衍海介绍,这款实验室的设计全程围绕“安全检测、杜绝污染”展开:缓冲间可提供临时气压缓冲,配备双向摆动门方便进出,人员进入时,过滤系统会自动开启60秒高速气流模式,将换气等待时间压缩至10秒,确保核心区负压始终均匀,高速模式还可手动控制,灵活性极强。此外,帐篷具备快速部署、高效过滤与负压防护能力,在里面可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隔离、样本检测及应急防疫工作。“所有设备均为国产设备。实验室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还参与过几地疫情的现场应急检测,是现场检测的‘移动安全堡垒’。”王衍海说。
云南省疾控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心主任何继波则展示了该省卫生应急先遣队的“随身装备”:每套装备集成在登山包内,重约23公斤,分为个人物资与队伍物资。个人物资共有62种,涵盖背囊、服装、食品、宿营、携行类物品;队伍物资共有43种,包含后勤保障设备、专业设备、通信类设备,其中包括水质快速检测仪、流行病学调查终端、卫星电话、灾情勘察无人机、标本转运无人机等“硬核装备”。这些装备专为应对自然灾害后的断水、断电、断网场景设计。
![]()
卫生应急人员用无人机运送药品等物资
何继波介绍,2018年10月,云南省依托已建成的2支国家级卫生应急队伍,优中选优组建了云南省国家卫生应急队先遣队,建制为20人,每个岗位按A/B角配置队员。先遣队是2支国家卫生应急队伍的精英小分队,旨在打造云南省国家卫生应急队的尖刀部队,以应对极端条件下国内外自然灾害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和处置任务。在交通、通信、电力等中断,车载化、帐篷化卫生应急队伍无法到达现场的情况下,先遣队通过直升机投送、徒步穿越等方式第一时间到达灾区,执行灾后卫生需求快速评估、快速风险评估等卫生应急任务。队伍配备的轻量化、多功能化、集成化个人携行装备,可保障队员实现自我野外生存至少72小时。
“先遣队目前每周都开展体能训练。2支国家卫生应急队曾参与云南彝良地震、鲁甸地震、漾濞地震和尼泊尔地震、缅甸地震等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救援,以及新冠病毒感染、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处置,是我国唯一两次代表国家赴国外参与地震国际救援的卫生防疫队伍。”何继波说,今年3月28日缅甸7.9级大地震发生后,云南省疾控中心先遣队在震后18小时即抵达缅甸,成为首支到达当地的国际救援队。
在参观了中方展示的应急设备后,丁德善连连点头称赞。他告诉记者,对中国同行配备现代化技术设备,特别是将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演练的所有环节印象极为深刻,这一点正是此次演练取得成功的关键。他表示,越南希望向中方学习,通过制定计划,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信息收集和流行病学调查,提升采样技术及样本运输设备水平;通过信息共享等举措,提高国内传染病总体监测与应对能力,特别是跨境传播传染病的应对能力。
“中国的装备设备不仅物美价廉,更重要的是全部实现了国产化。”玛丽婉·翁班扬表示,希望未来老挝能购置中国制造的应急装备。
短评
让演练以实战为落脚点
在云南江城“一城连三国”的地理坐标上,这场以尼帕病毒病为“假想敌”的中老越三国跨境重点传染病联合应急演练,带来诸多启示。此次演练在实战检验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的同时,更折射出全球化时代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的必然选择——唯有构建“共商共享共防”的协作机制,才能筑牢区域公共卫生安全屏障。
立足“实战性”与“前瞻性”的精准结合,此次演练选择致死率达40%~75%且曾在东南亚现身的尼帕病毒病作为模拟对象,既直面了边境地区潜在的传染病威胁,又针对三国均无本土病例的现状提前打磨应对未知风险的能力。从医院预检分诊的规范流程,到养殖基地重点区域的环境采样,再到县、市两级疾控机构的平行检测,每个环节都紧扣“早发现、早处置”的关键动作,达到让演练以实战为落脚点的目的。
此次演练有助于破解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的难题。语言障碍曾是三国联防联控的“第一道坎”。翻译人员参与此次演练,为后续“小语种+疾控”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提示填补复合型人才缺口的重要性。各国法律法规差异下的协同处置,在《中老越三国传染病跨境传播联防联控备忘录》框架下找到平衡点。这种“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协作中解决问题”的模式,让联防联控机制更具活力。
中方展示的国产应急装备,是区域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的“硬支撑”,成为此次演练的一个亮点。日检测量达6000份的移动负压帐篷实验室、能应对断水断电断交通的先遣队装备……这些装备不仅展现了我国公共卫生技术的硬实力,更以“物美价廉、全面国产”的特点,让技术共享成为深化合作的纽带,为老挝、越南等国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提供了更多选择。
中老越三国开展此次演练的探索证明,只有以机制为基、以技术为桥、以协作为魂,才能构建起坚固的边境公共卫生安全防线。此次演练的成果,不仅是241名参与者交出的“实战答卷”,也为未来区域传染病联防联控合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
![]()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张磊 特约记者 李歆垚 通讯员 商开世 孙浚玮
图:黄兴能
编辑:于洋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