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资本圈上演“大逃杀”!
170亿外资火速撤离印度,其外国直接投资暴跌97%,昔日“下一个中国”的光环碎得彻底。
反观中国,成了资本避风港,日本对华投资狂增55.5%,多国纷纷加码。
曾被捧上神坛的印度为何遭资本抛弃?中国又凭啥让外资抢着入局?
![]()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中印资本流向大反转
2025年刚过去九个月,全球资本市场的变化快得让人跟不上节奏。
曾经被无数人看好、喊着要当“下一个中国”的印度,突然遭遇外资集体“用脚投票”。
而另一边的中国,却成了资本眼里的香饽饽。
外资扎堆进场,尤其是日本企业,投资热情高得吓人。
![]()
先看一组直观数据,对比强烈到让人意外。
印度这边,前九个月外资从股市撤出去的资金超过170亿美元。
最高的时候甚至冲到了176亿美元,相当于每天都有真金白银在往外流。
![]()
更让人吃惊的是外国直接投资,上个财年,也就是2023年4月到2024年3月,还能有近100亿美元的规模。
可到了2025年同期,直接断崖式跌到只有3亿美元,一下子缩水了97%。
![]()
要知道,2022到2024年那两年,印度可是风光无限。
GDP增速一度冲到6.9%和7.6%,孟买股市也一路涨不停,2024年一年就吸引了635亿美元外资。
不少人都预测它能取代中国的位置,结果才过了不到一年,就从人人追捧的香饽饽变成了没人敢接的烫手山芋。
![]()
再看中国这边,完全是另一番热闹景象。
同期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快到4.9万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2%,相当于每天都有一百多家外企来中国落地。
日本企业的动作尤其大,对华直接投资猛增55.5%。
![]()
像德国博世、日本本田这些国际大公司,都纷纷在中国追加投资,不少日系服务品牌也在忙着加快布局。
曾经被资本短暂分流的注意力,现在又重新聚焦到了中国身上,中国实实在在成了全球资本的“避风港”。
![]()
印度留不住外资真相
外资为啥突然不待见印度了?核心还是问题攒得太多,实在让人没安全感。
首当其冲的是政策太善变,外资总感觉被当成了“韭菜”。
印度被外界诟病有税收方面的强硬倾向,三星、小米、谷歌等企业都曾收到过天价罚单或补税通知。
而且执法缺乏一致性,政策说改就改,企业想安心经营都难。
![]()
除了政策不稳定,基建的短板也特别拉胯。
印度港口的卸货效率只有中国的七分之一,物流成本比中国和越南高出18%以上,卡车平均时速才40公里。
更麻烦的是,三分之一的工厂每周都会遇到停电情况,生产节奏经常被打乱。
![]()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的政策还帮了倒忙。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加征50%关税,直接导致印度9月对美出口下降20.7%。
同时H-1B签证费用翻倍,再加上AI技术兴起,严重冲击了占印度GDP9%的IT外包行业,就连塔塔咨询这样的行业巨头都裁了1.2万人。
![]()
而喊了多年的“印度制造”,实际进展也越来越慢。
制造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跌到12.5%,是196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很多电子元件还得依赖进口,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很突出。
2025年前两个月,印度手机出口直接暴跌41%,竞争力明显比不上越南。
![]()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5财年(2024年4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印度本土企业对外投资达290亿美元。
其中63%都流向了新加坡、毛里求斯等低税地区。
这可不是单纯的海外扩张,更多是企业用来全球布局的中转跳板,也从侧面反映出印度本土投资环境的吸引力不足。
![]()
不过面对这些问题,印度也在推补救措施。
政策上,2025年简化了外资审批流程,开放部分行业100%外资准入,还在推进税制改革,预计能释放2.5万亿卢比的市场活力。
![]()
基建方面,新增了清洁电力装机,同时启动了多个基础设施项目。
产业端推出生产激励计划,重启半导体相关计划。
贸易上和英国签了自贸协议,99%输英商品都能享受零关税。
![]()
中国成外资定心丸
同样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反而成了外资的避风港,靠的就是实打实的优势。
首先是供应链又稳又全,这是外企最看重的。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90%以上的零部件都能本地采购,效率高、成本可控。
![]()
比起印度等地常出现的零件短缺,中国供应链的快速响应能力,成了很多外企持续加码的关键。
投资回报率实在诱人,资本自然愿意来。
资本都是奔着赚钱来的,在华的日企平均回报率达到18.4%,远高于美国的8.8%和英国的14.7%。
![]()
比如萨莉亚在华销售额一年增长超过25%,罗森成了第一家全面盈利的日系便利店,松下在上海的新能源厂一投产就赚钱。
这样的回报,资本当然舍不得走。
![]()
营商环境还在不断优化,政策确定性高。
中国政策确定性高,外资更容易做长期规划。
RCEP生效降低了贸易成本,中日互免签证方便人员往来。
![]()
各地还推出不少实在的激励,比如深圳对新增投资超过5000万美元的外企,最高奖励5000万元人民币。
再加上产业创新带来的新机会,中国已从“世界工厂”升级为“未来市场”。
本田新建两家新能源工厂,三井和三菱化学布局半导体材料,电装打造零碳智能工厂……日企都在抢抓高端制造和绿色转型的机遇。
![]()
别忘了,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层次也是独一份。
14亿人口加上不断壮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巨大。
外资布局正从沿海向中西部扩展,东洋炭素投资成都、永旺进武汉长沙、优科豪马深耕山东,内陆城市的集群效应正带来新商机。
![]()
资本用脚投票选中国
2025年这场资本流动的反转,不光是中印两国之间的对比,更折射出全球产业链的深层变化。
资本用脚投票的结果,已经给出了最明确的答案:
很多人之前讨论“去中国化”,但2025年的投资数据狠狠打了脸。
![]()
除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猛增55.5%,阿联酋增长48.7%,英国增长21.1%,瑞士也增长了19.7%,越来越多国家的资本都在加码中国。
这说明对企业来说,经济利益远比单纯的政治站队更实际。
哪里能让企业安心经营、稳定盈利,资本就会流向哪里。
![]()
印度的经历也给很多国家提了个醒:吸引资本靠的不是响亮的口号,而是实打实的硬条件。
政策善变、基建拉胯、产业链残缺,这些问题攒得越多,资本就越不敢留下来。
信任的建立需要很多年,但崩塌可能就在一瞬间,一旦资本失去信心,再想拉回来就难了。
![]()
中国能成为资本的“压舱石”,靠的不是运气,而是长期积累的实力。
完整的供应链能保障生产不中断,连贯的政策能让企业做长期规划,庞大的内需市场能消化产能,持续的产业创新能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从“世界工厂”到“未来市场”,中国正在用自己的“内功”吸引全球资本。
对中国来说,资本回流既是认可,也是责任。
![]()
2025年这场资本过山车,让我们看清了一个真相: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喊出多少吸引人的口号。
而在于能否构建一个稳定、可预期的环境,让企业能安心经营、持续发展、看见未来。
![]()
中国用自己的实践证明,这样的环境才是吸引并留住资本的硬道理。
而这也正是全球资本愿意把信任和资金交给中国的根本原因。
![]()
结语
当短期投机资金退场,真正能够留住资本的,是稳定的环境、持续的创新和可靠的承诺。
参考文献:
1.红星新闻:《今年印度股市外资已撤出170亿美元,美国加税后加速流出AI热“驱动”韩国股市》2025-10-30
2.环球网:《财经观察:外资流出170亿美元,印度急于改革》2025-10-29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