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足够让一块地从荒草丛生变成高楼林立。
但偏偏就在伦敦市中心一块本该建成中国新使馆的地皮上,时间过去了,审批没动,理由越说越玄。
![]()
英国政府面对中方新建使馆的合规申请,一拖再拖,最新一次又给推到了2025年末。
首相斯塔默还放话:不会屈服于任何人的压力,英国对华政策没有改变。
现在,中方的耐心似乎也到了尽头,外交部一句“表示强烈不满”,话不多,分量却不轻。
这场从2018年就开场的“使馆拉锯战”,已不再是单纯的建筑审批问题,逐渐变成一场关于国际信誉、公约承诺、地缘政治的多重对决。
拖了7年,英国从程序正义走到了政治操控
2018年,中国依据英国的法律程序,在伦敦皇家铸币厂旧址上购得一块地皮,准备建设新的驻英大使馆。
![]()
这块地原本就划为外交用途,规划也符合当地法律,设计方还是英国本地团队。按理说,这项目没毛病。
一开始,英方也没说啥。但没过多久,风向就变了,“破坏历史风貌”成了最早的借口。
后来又说“安全风险大”,再后来干脆什么都不说了,就这么拖着。
直到2025年10月,英国又一次延后审批,下一次表决定在12月10日。理由换了又换,批复却始终没落地。
更有意思的是,英国自己向中国提出扩建在北京的使馆,中方本着对等原则,也暂停了审批。
![]()
说来说去,英国这边一边拖着别人的项目,一边还想推进自己的,使馆成了“一手遮天”的工具。这种操作,怎么看都不像是正常的行政程序。
其实,外交场合讲究的是规则和承诺,特别是《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明确规定,东道国应当为外交机构的正常运作提供便利。
然而,英国这七年的做法,不但没有履行东道国的义务,反而将一个合规的建筑申请演变成政治博弈的棋子。这不仅是对中国的不尊重,更是对国际规则的挑战。
美国背后“遥控”,英国外交越来越像“代驾”
要说英国为什么突然卡壳,不得不提美国的身影。近些年,英国在对华政策上越来越显得“雷声大、动作小”,一方面喊着要加强经贸合作,一方面又不断跟着美国起哄。
![]()
中英使馆项目的反复波折,背后其实是美国对英国施加多重压力的结果。
有消息指出,美国白宫曾多次以贸易谈判为筹码,暗示英国在对华事务上“配合点”。甚至有美国安全官员直接找到唐宁街,表达“对中方新馆选址的担忧”。
说得好听是“安全考量”,其实骨子里就是不想让中国在英国拥有更高层级的外交存在感。
再看英国国内,斯塔默政府上台后,不少人原本期待他能恢复英国外交的理性和平衡。但现实是,外交政策依旧深陷“安全叙事”和“意识形态框架”中。
特别是在国内政治压力上升的背景下,政府急需在外交上做出“强硬姿态”来转移焦点。于是,中国新馆项目,就被当成了展示“硬气”的靶子。
![]()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英国政府一边把“中国威胁”挂在嘴边,一边又强调要加强对华贸易合作。
这边高举旗帜说要防范风险,那边却又盼着中国投资、扩大出口。嘴上说“不能依赖”,身体却很诚实。这种看似理性,实则摇摆的策略,既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让人看得出破绽。
从更深层来看,英国外交如今越来越失去自主性。美英所谓“特殊关系”在现实中早已演变成单方面的依附。中国新馆项目成为牺牲品,正好印证了英国在全球战略中角色的变化。
它不再是那个能独立判断的老牌强国,更像是一个“执行者”,替别人传达态度、制造障碍。
中方“算总账”,不是说说而已,这回真要动真格
中方这7年来一直保持克制,没有因为使馆建设受阻就大张旗鼓,也没有在外交场合频频施压。但这次不同了,外交部的回应很直接:我们对英方一再推迟审批时限表示强烈不满。
![]()
这不是随口一说,这是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这笔账,是时候结一结了。
如果英国继续拖延,中方的反制动作可能会从多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外交层面,中方或将冻结英驻华使馆扩建计划,同时暂停高层沟通和战略对话。使馆问题若处理不好,双边关系的“温度计”也会迅速降温。
同时,中国是英国重要贸易伙伴,英国汽车、奢侈品等行业对中国市场存在较高依赖。据英方此前数据,中国市场占英国部分奢侈品品牌全球销售额的 15% 以上,汽车行业对华出口亦占据重要份额。
如果中国在市场准入、采购合作等方面做出调整,英国企业无疑将受到实质性冲击。
![]()
最后是信誉层面,作为老牌资本市场,英国一向以“法治完善”“办事透明”自居。但这次事件后,外资可能会重新评估在英投资的安全性。
外交是门技术活,更是门信用活。
如果一个国家连一个合规使馆申请都能拖上7年,谁还敢与之签署协议?谁又敢把未来几十年的合作交给这样一个“临时变卦”的伙伴?
小结:该给的面子给了,接下来看的是“里子”
这场使馆风波,从一开始的行政流程问题,已经发展成了一场关于信任与规则的外交博弈。英国的反复和拖延,让中方看清了一个现实:靠协商换不到尊重,靠忍让也争不来公平。
![]()
中国一直讲究相互尊重、对等原则。既然对等,那就不仅要看谁先开口,更要看谁敢出招。
这一次,中方准备把“总账”认真算一算,不是为了斗气,而是为了重新划清外交规则的底线。
英国如果真要在12月10日再次拖延审批,那恐怕就不是单纯一份申请表的问题了,是整个中英关系的一个节点。
从1950年英国成为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到如今在外交上反复横跳,这种变化,不只让人唏嘘,更值得深思。
中方接下来的动作不会情绪化,也不会过火,但一定会精准、有效、对等。
![]()
让对方明白,规则不是单方面设定,合作也不是一方独占收益。这个世界越来越需要讲规则、守信用的国家,而不是动不动就耍赖的“老朋友”。
参考来源:
英国外交官访华将讨论改善英驻华使馆状况,中方回应——2025-10-16 16:49:08
驻英国使馆发言人就英首相斯塔默涉华言论答记者问——2025-10-29 14:38来源:中国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