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留学契机
刚踏入四川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时,我对未来的规划一片模糊。大一整年都在懵懂中度过,看着身边同学陆续摸索出方向 —— 有人埋头准备保研,有人早早启动考研复习,有人开始投递实习为工作铺路,也有人萌生了留学的想法。那时的我总觉得 “大学还长”,未曾意识到 GPA 的重要性,直到大二结束,看着成绩单上 82.55 的绩点,才后悔当初没有用心对待每一门课程。
时间悄然滑到毕业季,我陷入了双重困境:考研失利的挫败感还未消散,雅思备考才刚刚起步。看着身边同学或拿到保研资格,或收到企业 offer,我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 “缺乏规划” 带来的代价。正如古人所说 “吾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既然升学仍是我的核心目标,我开始认真权衡国内二战考研与出国留学两条路 —— 二战面临不确定性,而留学或许能为我打开新的可能性,但彼时的我对留学流程、申请要求几乎一无所知,始终没能下定决心。
真正让我坚定留学想法的,是高中好友的一条朋友圈。大三下学期,他晒出了新加坡国立大学(NUS)的录取通知书,那抹红色的通知书瞬间击中了我。我立刻私信他,从申请准备、选校策略到语言考试,聊了整整一个下午。他不仅分享了自己的经历,还提到了合作的指南者留学,说顾问团队帮他梳理了清晰的申请 timeline,避开了很多弯路。这次交流像一盏灯,让我对留学的认知从 “模糊的想法” 变成 “可行的计划”。
![]()
几天后,我联系了指南者留学的顾问,经过两次详细沟通,顾问根据我的本科院校、GPA、科研实习经历,初步制定了以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院校为主的申请方案。考虑到距离申请季只剩 7 个月,时间紧任务重,我当天就签了约。签约那一刻,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 不再是独自摸索,而是有了专业团队的支持。接下来的半年,我把所有精力投入到雅思备考、科研材料整理和推荐信筹备中,虽然每天都在焦虑与忙碌中度过,但每当想到 “或许能拿到心仪院校的 offer”,又充满了动力。这段时间里,我还在指南者的申请交流群里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同学,大家分享备考资料、交流申请进度,原本孤单的申请路,因为有了同伴的陪伴变得温暖起来。
二、申请过程
雅思是我留学申请中遇到的第一只 “拦路虎”。作为英语基础不算出色的学生,我的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不均衡:阅读和写作是优势项,只要掌握做题技巧、积累足够的单词短语,通过刷题总结就能稳步提升;但听力和口语却成了 “短板”—— 首考时听力只拿到 5.0 分,远远达不到港校和新校的要求。
为了攻克听力难关,我调整了复习策略:每天睡前用 “小站雅思 APP” 精听剑桥真题的第一部分,一句一句反复听,直到能准确复述内容、理解句意才进入下一句;白天则抽出 1 小时做 “听写训练”,把听力原文里的高频词汇、易混淆单词整理成笔记,利用碎片时间反复记忆。坚持了两个月后,我的听力成绩从 5.0 提升到 6.5,终于达到了申请门槛。
口语备考则更注重 “互动感”。一开始我总是对着镜子练习,回答问题生硬又紧张,后来发现雅思口语考试不仅考察语言能力,还看重与考官的交流状态。于是我试着在练习时加入情绪起伏,比如说到 “备考雅思的困难” 时流露出真实的感慨,提到 “拿到 offer 的期待” 时表现出兴奋,偶尔还会配合手势辅助表达。此外,我还每周和指南者的口语老师进行 1 次模拟面试,老师会指出我的发音问题、逻辑漏洞,帮我优化回答结构,慢慢的,我的口语表达越来越自然,最终考到了 6.5 分。
阅读和写作虽然是优势项,但我也不敢松懈。阅读时我坚持 “精读 + 笔记”:遇到不认识的生词就标注词性和释义,碰到复杂句型就拆分句子结构,整理成专属的 “阅读错题本”,每周回顾一次;写作则注重 “批改 + 模仿”,每写一篇文章就发给指南者的写作老师批改,学习老师指出的优化方向,同时每周精读 3 篇雅思范文,总结高分句型和论证逻辑,比如如何用 “数据支撑观点”“举例论证”,这些积累不仅帮我拿到了写作 6.5 分,也为后来硕士阶段的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
![]()
除了语言成绩,科研和实习经历也是申请的重要加分项。本科期间,我参与过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基于 XX 技术的三维人体全身康复评估系统,还发表了 IEEE 论文《The Asymmetric Two Branch Network for Low Illumination Image Enhancement》,这些经历让我的申请材料更有竞争力。实习方面,我先后在两家网络科技公司担任数据分析实习生和大数据管理后端实习生,通过实际项目掌握了数据处理工具和后端开发基础,面试时被问到 “为什么选择计算机相关专业”,我结合实习经历分享自己的感悟,得到了面试官的认可。
推荐信的筹备也需要用心。我首先筛选了两位熟悉我的老师:一位是本科《数据结构》课程的任课老师,我曾在课堂上多次提问,课后也和他交流过科研想法;另一位是大创项目的指导老师,他对我的项目执行能力和学习态度比较了解。确定人选后,我没有直接请求推荐,而是先写了一封 “陶瓷邮件”—— 在邮件里提到《数据结构》课程中 “树的遍历算法” 对我科研的启发,以及大创项目中老师指导我解决技术难题的经历,再说明自己的申请方向,希望得到他的推荐。两位老师很快回复同意,后续我还根据申请院校的要求,为他们整理了包含个人经历、申请方向、推荐重点的 “推荐信素材”,让推荐信更有针对性。
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指南者留学的老师给了我很多关键帮助。签约后,顾问第一时间为我制定了详细的申请 timeline:7-8 月完成雅思备考,9 月整理科研实习材料,10 月提交港大、港理工申请,11 月准备笔试面试,12 月跟进申请进度。在填写申请系统时,老师逐行检查我的信息,提醒我 “科研经历要突出成果”“实习描述要量化”;针对港大计算机科学(CS)和人工智能(AI)专业的笔试,老师整理了历年真题和复习资料,还特意强调 “CS 笔试侧重编程和数学,需要纸笔答题后拍照提交,要预留检查时间;AI 笔试在专属系统作答,防作弊严格,更看重数学基础”。
面试准备阶段,我除了跟着指南者老师梳理专业知识,还通过小红书联系到一位同样签约指南者、申请港大 CS 的同学。我们互相分享面试真题,比如 “如何解释机器学习中的过拟合”“未来的研究方向”,模拟面试官提问彼此,查漏补缺。最终,我和这位同学都成功拿到了港大 CS 的 offer,这份 “双向奔赴” 的友谊也成了申请季的意外收获。
![]()
收到港大 CS 推研邮件的那天早晨,我激动得反复确认邮箱地址 —— 虽然之前根据申请进度预判大概率能录取,但看到 “恭喜你” 三个字时,所有的焦虑和疲惫都烟消云散。不过申请季也有小小的遗憾:我先交了港大的留位费,后来又收到了南洋理工大学(NTU)数据科学(DS)的录取通知。要知道 NTU DS 项目录取人数少,对学生院校背景要求更高,放弃确实可惜,但综合考虑地理位置、课程设置和生活成本后,我还是选择了港大。这件事也让我明白:收到第一个 offer 时不必急于决定,耐心等待或许会有更多惊喜。
回望整个申请季,从最初的迷茫焦虑,到后来的目标清晰、全力以赴,我最大的感悟是 “早规划、早行动”。如果能回到大一,我一定会更早重视 GPA,更早启动雅思备考;但好在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通过合理规划和专业指导,我还是拿到了心仪的 offer。对于想要留学的学弟学妹来说,无论你现在处于哪个阶段,只要明确了目标,就立刻行动起来 —— 雅思尽早准备,科研实习主动参与,遇到困惑时寻求专业帮助,相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也能抵达想去的远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