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乡村振兴描绘了新蓝图,而实践的答案,正写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夏县祁家河乡西北庄村,昔日的山地特产“牛心柿”,如今已发展成为规模化、品牌化的“柿”业大文章。一个“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的创新模式,正让传统的山货“牛”起来,让山区百姓的致富路“宽”起来。
![]()
记者 孙 丹
又是一年秋意浓,漫山遍野柿子红。我现在是在夏县祁家河乡西北庄村的柿子种植基地,连日来,这里的千亩柿子迎来了最佳采摘期,我们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柿子,个个硕大饱满、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在自家地里忙着采摘,同时也吸引了各地客商前来采购,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甜蜜的味道。
走进村民杨东武的20亩柿子林,他和家人正忙着为客商挑选成熟的柿子。这种“牛心柿”因形似牛心而得名,个大金黄,汁水饱满,是制作高端柿饼的绝佳原料。
![]()
夏县祁家河乡西北庄村村民
杨东武
2015年开始种植柿子,就是第三年第四年就开始挂果,一直效益不错。自己也加工,做成柿饼以后比这个鲜柿子效益要好点。这一亩地一年的收入就是6000元到8000元左右。
![]()
夏县祁家河乡西北庄村党支部书记
兼村委会主任 卫展鹏
咱们这个柿子也是多年的老传统,(一个是)品种好。再一个是咱们收的比较晚,含糖量比较高,过了霜降3到5天以后我们才开始采摘,所以说做出来的柿饼品质特别特别的好。
除了西北庄村1100亩柿林丰收忙碌的采摘现场,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柿子的海洋里。从墙上生动的柿子标语、到屋檐下成串的“柿”子灯笼、再到家家户户门口削皮悬挂的巧手,这无处不在的柿子元素,已然成为西北庄村最独特、最动人的风景线。
![]()
夏县祁家河乡西北庄村村民
段成贵
村民自己不加工的柿饼就送进我们的柿子合作社,由他们进行统一加工。最起码老百姓特别是在家里面的老年人,有点经济收入,心里很爽。
这片“红火”的景象,源于一个创新的“党支部+企业+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党支部牵头搭台,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和市场,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参与劳作获得双重收入。不仅如此,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建立酒坊、醋坊,将一个个鲜柿子“吃干榨尽”。
![]()
游客 付志达
所有的柿子都是农民自己亲手摘、亲自种,然后亲自把它削皮晒干亲自送到咱们这。它没有所谓的那种坏果、烂果。无论是咱们制作出来的柿饼,还是咱们酿出来的柿子酒,它品质都是很高的。
卫展鹏:“最近这两年,我们企业也是把我们山里面好的农产品,包括小米、包括木耳、还有蜂蜜,这些好的农产品,我们都收购回来,进行统一的包装、销售。带动我们周边的,包括现在有11个村的集体经济都有所增长。再一个就是这个酒、还有柿子产业对我们村的集体经济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了30万元。"
目前,全乡牛心柿子种植面积达1800余亩。从枝头到舌尖,从产品到商品,强了企业,牛了产业,更富了山区农家。
![]()
夏县祁家河乡常务副乡长
董俊秀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了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结合我们乡的“牛心柿”特色产业来说,我们还计划引进更高的技术。另一个就是利用电商和直播带货,打造柿子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此外,我们还琢磨着搞农旅融合,把我们的柿子林变成乡村旅游的打卡地,让大家不仅能来采摘、品尝,还能参观、体验我们的柿饼、柿子醋加工过程。让小小的“牛心柿”,真正成为我们乡村振兴的“牛心”产业。
【来源:夏县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