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节吏奉命抄录问斩名单,误将王写成汪,却救下忠良唯一的血脉

分享至

菜市口的风,带着一股铁锈和尘土混杂的味道。

“名单上写的清清楚楚,钦犯——汪沐!”

点名官尖利的声音划破了犯人群的啜泣声。

“可是……可是大人……”一个颤抖的声音响起,

“底档上记的明明是王家的……”

“放肆!”一声怒喝如惊雷炸响,

“你是在质疑圣上朱笔御批的文书,还是想替本官担下这欺君之罪!”

01

储昱(字云驰)觉得,刑部大堂里的柱子,缝隙里都浸满了陈年的血腥气。

这种味道,寻常人闻不到,只有他们这些终日与案卷和朱批打交道的小吏,才能从故纸堆的霉味中分辨出来。

又是一个秋天,乾隆四十五年的秋天。

北京城的天空很高,很蓝,像一块剔透的琉璃瓦,可这澄澈的蓝,却照不进紫禁城深处的晦暗。

储昱今年三十出头,在刑部司务厅做书吏已经快十年了。

他不是什么官,就是个吏,靠着一手漂亮的馆阁体小楷混口饭吃。

他的字,是下了苦功夫的,横平竖直,工整得就像刻出来的一样,最适合抄录这些需要上达天听的文书。

因为字写得好,他免去了很多奔波的苦差,但也因此,他抄录的文书,大多都和“死”字有关。

十年了,从他笔下流过的名字,有多少被送上了菜市口,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一开始,他还会为那些名字背后的冤屈和血泪感到心悸。

他会彻夜难眠,梦里都是犯人被押解上囚车时的眼神。

但时间长了,人心也就麻木了。

他学会了不多问,不多想,不多看。

储昱告诫自己,他只是一个抄字的,一个工具,主子的意志通过他的笔尖落在纸上,仅此而已。

他想活下去,在这个朝堂之上权相和珅一手遮天的年代,活下去就是最大的本事。

所以他从不与人拉帮结派,见到主事司官永远是躬着身子,说话的声音也从不敢盖过别人的。

他像刑部衙门墙角的一棵不起眼的青苔,潮湿,沉默,努力不被人注意到。

然而,麻烦这种东西,从来不因为你躲着它,它就会放过你。

这天下午,储昱刚整理完一摞发黄的旧档,准备下值回家。

他的家在宣武门外的一条小胡同里,妻子是个普通的旗人女子,温顺贤惠,给他生了个女儿,今年刚五岁。

一想到女儿那双清澈的眼睛和糯糯的童音,储昱紧绷了一天的神经才能稍微松弛下来。

可他刚走到衙门口,就被司务厅的主事张大人给叫住了。

张主事一脸的凝重,平日里那点官威此刻被一种更深沉的忧虑所取代。

“云驰,你先别走了。”

储昱心里“咯噔”一下,连忙躬身应道:“大人有何吩咐?”

张主事将他拉到一旁无人的角落,压低了声音,几乎是贴着他的耳朵说:“江南道的王宗霖,王御史,出事了。”

储昱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

王宗霖这个名字,在京城的官场里,近几个月来可谓是如雷贯耳。

这位御史大人,是出了名的“硬骨头”,一封奏折上去,直接弹劾了和相国手下的几名心腹重臣贪赃枉法、鱼肉乡里。

这在当时,无异于是在太岁头上动土。

谁都知道,打狗也得看主人。

弹劾和相国的人,就等于是直接往和相国脸上扇巴掌。

朝野上下,佩服王宗霖胆气的人不少,但更多的人,都在私下里议论,说这位王御史怕是活不长了。

果不其然,报应来得又快又狠。

短短两个月,王宗霖先是被寻了个“办事不力”的由头革了职,接着便是“构陷忠良,结党营私”的罪名扣了上来。

最终,不知怎么就从一本他多年前的诗集里,翻出了几句“怨望君上”的句子,直接定性为“大逆不道”。

这套流程,刑部上下的人都看得明明白白。

这叫“罗织罪名”,是当权者清除异己最常用的手段。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储昱低着头,不敢接话。

他知道,这种事情,他一个小小的书吏,连议论的资格都没有。

张主事叹了口气,继续说道:“案子是军机处和都察院合办的,昨夜已经定了,就等圣上朱批了。”

“王家……满门抄斩,株连三族。”

“株连三族……”储昱的喉咙有些发干。

这意味着,王宗霖一家,上至八旬老母,下至襁褓中的婴孩,无论男女,一个都跑不了。

这是最残酷的刑罚,也是最能震慑人心的手段。

“今天夜里,三法司会审的最终名册就会送过来。”张主事看着储昱,眼神复杂。

“上面点了你的名,让你负责誊抄这份处决名册,必须在明早卯时之前完成,送交大理寺复核。”

储昱的身子猛地一颤,如遭雷击。

抄录处决名册,是他分内的工作。

但他抄过的,大多是些强盗、杀人犯,或是普通的政治斗争失败者。

像王宗霖这样满门尽灭的“钦定逆案”,他还从未亲手经办过。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这份名单上的每一个名字,都将由他亲笔写下。

他将成为那个为阎王爷勾画生死簿的判官,尽管他没有判决的权力。

这种差事,是刀尖上的活。

字不能错一个,数不能差一人。

任何一点纰漏,都可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煎熬。

一想到那些无辜的妇孺,那些甚至还不懂事的小孩子,他们的名字将从自己的笔下,走向生命的尽头,储昱就感到一阵锥心的寒意。

他想拒绝,可是他不敢。

他看到了张主事眼神里的警告。

这是上面直接下达的命令,点名叫他储昱,躲是躲不掉的。

为什么偏偏是我?储昱心里苦涩。

或许,就因为我的字写得最工整,最不会出错吧。

在这种要命的时刻,他的优点,反而成了催命符。

“属下……遵命。”储昱艰难地从牙缝里挤出这几个字。

张主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云驰,我知道这差事难办。”

“但你要记住,我们都是吃皇粮的,拿人钱财,替君分忧。”

“别想太多,把字写好,就是你最大的本分。”

说完,张主事便匆匆离开了,留下储昱一个人站在原地,手脚冰凉。

他回不了家了。

他甚至不敢派人去跟家里说一声。

王宗霖的案子,是现在京城里最大的忌讳,谁沾上谁倒霉。

他只能独自一人,回到那间熟悉的,却又在此刻显得无比阴森的值房里,等待那份决定了七十多口人命运的文书。

夜色渐渐深了。

秋虫的鸣叫声在窗外断断续续,更显得衙门里死一般的寂静。

储昱没有点灯,他就那么静静地坐在黑暗里,听着自己的心跳声,一下,又一下,沉重得像是在敲鼓。

他想起了自己的女儿。

如果有一天,灾祸也降临到自己头上,他那年幼的女儿,会怎么样?

他不敢再想下去。

他站起身,走到水盆边,用冷水狠狠地泼了一把脸。

冰冷的井水让他打了个寒颤,也让他的头脑清醒了几分。

活下去,像蝼蚁一样,也要活下去。

为了妻子,为了女儿,他必须完成这个任务,并且不能出任何差。



他走到书案前,点亮了桌上的油灯。

豆大的火光,在空旷的房间里摇曳着,将他的影子投在墙上,拉得又细又长,像一个沉默的鬼魂。

他开始细细地研墨。

上好的徽墨,在砚台里一圈一圈地磨着,发出的沙沙声,是此刻房间里唯一的声音。

墨汁变得越来越浓稠,如同化不开的黑夜。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脚步声。

一名小校捧着一个用黄布包裹的卷宗盒子,走了进来。

“储笔帖,三法司会审的文书到了。”

储昱的心,猛地一紧。

他知道,他今晚的煎熬,正式开始了。

那份沉甸甸的文书,终于还是摆在了他的面前。

02

黄布包裹解开,露出里面一个黑漆木盒。

储昱没有立刻打开,他先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屋子里所有冰冷的空气都吸进肺里,好让自己的心彻底冷下来,硬起来。

他伸出手,指尖触碰到木盒的铜扣时,还是不由自主地轻颤了一下。

盒子打开,一卷厚厚的宗卷静静地躺在里面。

最上面的一张纸,是三法司堂官的联名画押,鲜红的印泥在烛光下显得有些刺眼。

储昱小心翼翼地将卷宗取出,平铺在书案上。

名单很长,从主犯王宗霖开始,按照宗族辈分,依次排列。

姓名,性别,年龄,与主犯的关系,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王宗霖,男,五十二岁,钦定逆案主犯。”

“王氏李氏,女,五十岁,系主犯之妻。”

“王承业,男,三十一岁,系主犯长子。”

“王周氏,女,二十九岁,系主犯长媳。”

储昱的目光,顺着名单一行一行地往下扫。

他的眼神,从最初的惊心,逐渐变得麻木。

他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者,也看到了刚刚成年的青年。

他看到了王家待字闺中的女儿,也看到了已经出嫁的姑奶奶。

甚至还有王宗霖的几个远房侄孙,因为沾了个“王”姓,也被无情地牵连了进来。

一共七十四口人。

一张薄薄的纸,承载着一个家族的覆灭。

储昱闭上眼睛,努力将脑海中浮现出的那些鲜活面孔驱散出去。

他只是一个抄字的。

他默念着这句话,一遍又一遍,像是在催眠自己。

他重新睁开眼,眼神已经恢复了平日里的平静和专注。

他从笔筒里,选了一支自己最称手的紫毫小楷笔。

铺开一张空白的宣纸,这张纸比平日里抄录公文的纸要厚实得多,也更白,白得有些晃眼。

他知道,这张纸,明日便会成为监斩官手中的催命符。

储昱悬起手腕,笔尖饱蘸墨汁,落在了纸上。



第一个字,“王”。

他写得极为工整,一笔一划,都像是用尺子量过一般。

这是他赖以生存的本事,也是他此刻唯一的护身符。

时间在寂静中缓缓流逝。

值房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

储昱不敢分心,他全神贯注地抄写着。

每一个名字,每一段关系,他都先在心里默读一遍,再落笔写下。

他不敢喝水,怕起夜耽误工夫。

他也不敢起身活动,怕一松懈,就再也提不起那股精神气。

他就那么僵硬地坐着,像一尊石像。

夜越来越深,窗外的虫鸣声也渐渐稀疏了。

后半夜的寒气,从门窗的缝隙里钻了进来,让他感到一丝凉意。

连续熬了几个通宵的疲惫感,也如潮水般一阵阵涌上。

他的眼皮开始打架,眼前的字迹,似乎也有些模糊了。

他用力地眨了眨眼,想让视线变得清晰一些。

烛火不知道什么时候,爆了一下,灯花结得老长。

他拿起剪刀,小心地剪去灯花,火苗重新“噗”地一下蹿高,屋子里亮堂了一些。

他继续抄写。

名单已经抄了过半。

那些成年男丁的名字,都已经被他用工整的楷书,永远地定格在了这张纸上。

接下来,是女眷和孩童。

“王沐,男,四岁,系主犯王宗霖之孙。”

当看到这个名字时,储昱握笔的手,微不可察地停顿了一下。

四岁。

比他的女儿还要小一岁。

一个还处在牙牙学语、承欢膝下的年纪,甚至可能还不明白“死亡”是什么意思。

储昱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地攥了一下,疼得有些喘不过气。

他仿佛能看到,一个虎头虎脑的男童,穿着崭新的小袄,在他爷爷的书房里蹒跚学步,口中含糊不清地喊着“爷爷”。

而现在,这个孩子,也要跟着整个家族,一起走上黄泉路。

一阵难以言喻的酸楚和无力感涌上心头。

他甚至产生了一丝荒谬的念头:如果我写错了,是不是……

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立刻就被他自己掐灭了。

他被自己的想法吓出了一身冷汗。

写错?

那不是救人,那是自杀!

一旦被发现,他自己,连同他的妻女,都会被一同拖下水,下场只会比王家更惨。

他用力地甩了甩头,将这些危险的杂念抛出脑海。

他只是一个抄字的。

他再次告诫自己。

就在他心神恍惚,准备重新落笔的那一刻,意外发生了。

一只不知从哪里钻出来的秋蛾,或许是趋光的天性,或许是生命的最后一搏,它猛地朝着那团明亮的烛火扑了过去。

“滋啦——”

一声轻微的爆响,飞蛾的翅膀瞬间被火焰点燃,卷曲,化为灰烬。

烛火也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冲撞,剧烈地跳动了一下,光线猛地一暗。

储昱的注意力,被这声响和光线的变化吸引了过去。

他的视线,下意识地追向了那团火光。

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他悬在半空的手腕,因为精神的刹那松懈,下意识地抖了一下。

笔尖,重重地落在了纸上。

等他回过神来,将视线重新聚焦到纸上时,那个“王”字,已经写了一半。

他没有多想,凭着肌肉的记忆,迅速地写完了剩下的笔画。

写完之后,他又看了一眼。

好像……没什么问题。

在昏暗跳动的烛光下,那个字看起来和前面几十个“王”字,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他并不知道,就在刚刚那要命的一抖之下,他落笔的力道发生了微小的改变。

“王”字下面的一横,也就是构成“土”的那一横,起笔时稍稍重了一些,与上面的一横分得有些开。

而在写完最后一笔竖钩时,因为急于完成,笔锋带出了一道极细的牵丝,若有若无地连向了左侧。

这个字,在特定的光线和角度下,看起来像极了三点水的“汪”字。

一个在形态上发生了微妙异变的“王”字。

储昱没有察觉到这个致命的细节。

他太累了,精神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

他的大脑,已经失去了最精细的辨别能力。

他唯一的念头,就是快点抄完,快点结束这场煎熬。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往下抄写。

“王氏幼女,三岁……”

“王氏堂侄,七岁……”

一个个稚嫩的生命,在他的笔下,被画上了句号。

当天边泛起一丝鱼肚白的时候,储昱终于写下了最后一个名字。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整个人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后背的衣衫已经被冷汗浸透了。

他端起早已冰凉的茶水,一饮而尽。

然后,他开始进行最后的核对。

这道程序,他从来不敢马虎。

他没有逐字去核对,因为他对自己的字有绝对的自信。

他只是高声朗读着自己抄录的名单,同时用手指着原始卷宗上的名字,一一对应,主要是核对姓名和总数是否一致。

“王宗霖……王氏李氏……王承业……”

他的声音,在空无一人的值房里显得有些空洞。

当读到那个孩子的名字时,他念的是“王沐”。

而他抄录的那个字,因为墨迹已干,在晨曦微光下,那丝微弱的牵丝几乎看不见了,看起来就是一个写得略显潦草的“王”字。

他自己都没有分辨出来。

“……总计七十四人,无误。”

核对完毕,他将自己抄录的文书工工整整地放在最上面,连同原始卷宗一起,重新装入了那个黑漆木盒里。

盖上盒盖的那一刻,他感到一种解脱。

很快,一名小校走了进来,取走了木盒。

储昱知道,这份名单,将立刻被送往大理寺和都察院进行最后的复核盖印。

今天午时三刻,菜市口,它就会派上用场。

储昱站起身,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

他扶着桌子,才勉强站稳。

他走出值房,清晨的冷风吹在脸上,让他打了个哆嗦。

天,已经亮了。

但他却觉得,自己仿佛刚刚从一场无边的噩梦中走出来。

他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一步一步地向家的方向走去。

他只想回家,抱着自己的女儿,感受那份真实的温暖。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那个摇曳烛火下的夜晚,那只扑火的飞蛾,那个不经意的手抖,已经悄然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也为他自己的未来,埋下了一颗不知何时会引爆的惊雷。

03

菜市口的午后,总是比别处多几分萧瑟。

即便是在人声鼎沸的时候,空气中也似乎飘散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阴冷。

储昱站在监斩棚的下首位置,手里捧着一份卷宗底档,低着头,眼睛只看着自己的脚尖。

按例,凡是经手过重大案件文书的书吏,都有可能被派到法场,以备监斩官随时查验核对。

今天,他“有幸”被选中了。

或许,这根本不是什么运气,而是张主事特意安排的。

亲眼看一看,感受一下,以后抄录文书的时候,才会对手中的笔,有更深的敬畏。

储昱不想来,但他不能不来。

法场周围,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

他们麻木的脸上,带着一丝好奇和残忍的兴奋。

对于他们来说,砍头,不过是一场难得的免费表演。

午时三刻,沉重的铁镣声由远及近。

王宗霖一家七十多口,被押解到了法场中央。

走在最前面的王宗霖,虽然身着囚服,头发散乱,但腰杆却挺得笔直。

他面无惧色,目光扫过周围的人群,最终落在了监斩台上,眼神里充满了不屈和鄙夷。

人群中,有妇人抱着孩子,有老者被搀扶着,他们脸上大多是恐惧和绝望。

凄厉的哭喊声,和着秋风,在法场上空盘旋。

储昱不敢看,他将头埋得更低了。



监斩官,是当今圣上眼前的大红人,九门提督纳兰英。

他是个典型的满洲亲贵,面容倨傲,眼神冷漠,仿佛眼前这几十条人命,不过是些待宰的猪羊。

纳兰英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从签筒里抽出一根令签,扔在了地上。

“时辰已到,验明正身!”

一名嗓音尖利的点名官,展开了一卷文书。

储昱认得,那正是自己昨夜通宵抄录的那一份。

“钦犯,王宗霖,验明正身!”

“我王宗霖一片丹心,只为江山社稷,何罪之有!奸臣当道,祸国殃民,我死不瞑目!”

王宗霖的怒吼,响彻法场。

立刻有两名如狼似虎的刽子手冲上去,用破布堵住了他的嘴。

点名在继续。

“王氏李氏!”

“王承业!”

每念出一个名字,就有一名犯人被验明身份,然后被按跪在地。

储昱的心,随着那一声声的唱名,被揪得越来越紧。

他捧着底档的双手,全是冷汗。

整个过程冰冷而迅速,就像一台精密的杀人机器在运转。

很快,成年男丁和大部分女眷都已验明。

点名官的目光,落在了那几个瑟瑟发抖的孩童身上。

储昱的呼吸,在这一刻几乎停止了。

他知道,马上就要轮到那个四岁的孩子了。

“钦犯——汪沐!”

点名官尖利的声音,再次响起。

然而这一次,跪在犯人群中的王家人,却没有任何反应。

周围一片寂静,只有孩子被吓坏了的低声啜泣。

点名官愣了一下,又提高声音,大喊了一遍:“汪沐!四岁!何人在?”

还是没人应答。

王承业的妻子周氏,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穿着蓝色小袄的男童。

那孩子正是王宗霖的孙子,王沐。

周氏听到了唱名,但姓氏不对,她满脸都是泪水和疑惑,根本不敢抬头。

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能把儿子更紧地搂在怀里。

法场上出现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监斩台上的纳兰英,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他最讨厌的,就是这种在行刑时出现的意外。

“怎么回事?”他不耐烦地问道。

他身边的副官,是一个叫赵全的汉军旗佐领,素来以心狠手辣、善于揣摩上意而闻名。

赵全立刻跳下监斩台,几步走到点名官面前,一把夺过他手中的名单,又快步走到储昱跟前,不由分说地将他手里的底档文书也抢了过去。

赵全两份文书一对照,脸色立刻沉了下来。

他看到了储昱手中的底档上,清清楚楚地写着:“王宗霖之孙,王沐”。

而那份御笔朱批过的正本上,那个“王”字,却明显带着一丝异样。

赵全的目光,瞬间变得如鹰隼般锐利。

他指着正本上的那个字,又指了指底档,厉声喝道:“一个逆案犯的幼子,还想玩什么金蝉脱窍的把戏!底档上写的分明是‘王沐’!定是抄录的胥吏出了纰漏!”

“来人!”赵全猛地一挥手,声色俱厉,“把他给我揪出来!”

赵全的目光,如同两条毒蛇,扫过在场所有刑部人员的脸。

最后,他的视线,死死地定格在了那个从刚才开始就浑身发抖,脸色惨白如纸的小吏身上。

那个小吏,正是储昱!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