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疤痕,脸上的痘坑和膝盖的擦伤疤,护理起来能一样吗?很多人忽略了 “部位差异”—— 面部皮肤薄、暴露在外,关节部位常活动,胸前皮肤易增生,不同部位的疤痕特点不同,护理方法也得 “因地制宜”。今天结合广州南粤医药研究所疤痕专科吴丽华主任的临床观察,聊聊不同部位疤痕的专属护理要点,帮你避开 “通用护理” 的误区。
![]()
3 个高频部位疤痕:特点大不同
广州南粤医药研究所疤痕专科的吴丽华主任,在临床中发现部位对疤痕的影响远超预期:“同样是浅表性疤痕,长在脸上和长在手臂,恢复速度和护理难度都不一样。部位的皮肤厚度、活动度、日晒情况,都会改变疤痕的状态。” 最常见的 3 类 “部位型疤痕”,特点尤其鲜明:
1. 面部疤痕:“暴露 + 敏感” 双重挑战
面部皮肤薄(约 0.5-1mm),且长期暴露在阳光下,还容易受护肤品、化妆品刺激。常见的面部疤痕如痘坑、擦伤疤、轻微手术疤,不仅影响外观,还容易因日晒加重色素沉着,因刺激出现发红、敏感。吴丽华主任举例:“很多人脸上有痘坑,却频繁用去角质产品,反而让疤痕周围皮肤变薄,更难恢复。”
2. 关节部位疤痕:“活动 + 摩擦” 的考验
膝盖、手肘、脚踝等关节部位,每天要反复活动,疤痕容易被衣物摩擦,还可能因活动拉扯导致恢复缓慢。比如膝盖的擦伤疤,若护理不当,可能随关节屈伸出现 “变宽”“变硬” 的情况。吴丽华主任遇到过不少患者:“膝盖疤痕刚愈合就频繁蹲起,结果疤痕边缘变粗糙,还伴随轻微刺痛。”
![]()
3. 胸前 / 肩部疤痕:“易增生” 的高危区
胸前、肩部皮肤张力大,且皮脂腺丰富,是增生性疤痕、瘢痕疙瘩的 “高危部位”。比如穿耳洞后耳垂的疤痕疙瘩、胸前的毛囊炎疤痕,很容易超出原伤口范围,变得凸起、发红。吴丽华主任解释:“这些部位的成纤维细胞活性相对较高,加上皮肤张力刺激,胶原蛋白更容易过度增生。”
部位专属误区:这些错别再犯
在广州南粤医药研究所疤痕专科坐诊时,吴丽华主任发现很多人会犯 “部位专属错误”,加重疤痕问题:
- 面部疤痕误区:“用手挤痘坑能让它变平”—— 挤痘会再次损伤真皮层,让痘坑更深,还可能引发感染;
- 关节疤痕误区:“疤痕痒就揉一揉”—— 摩擦会刺激成纤维细胞,加重增生,痒的时候可用凉毛巾敷 1 分钟缓解;
- 胸前疤痕误区:“贴创可贴能保护疤痕”—— 创可贴不透气,会让疤痕皮肤闷热出汗,增加感染和增生风险。
吴丽华主任的总结建议
“疤痕护理的核心是‘对症’,而‘部位’就是重要的‘症’之一。” 吴丽华主任在广州南粤医药研究所疤痕专科多年,始终强调部位护理的重要性,“不用追求‘快速见效’,根据部位特点坚持科学护理,才能让疤痕慢慢改善。”
![]()
其实,不同部位的疤痕就像 “不同性格的小印记”,摸清它们的特点,用对专属护理方法,就能让这些印记慢慢变得不那么明显。如果正为某部位的疤痕困扰,不妨先从 “观察部位特点” 开始,再跟着科学方法护理,必要时参考专业疤痕专科的建议,让护理更精准有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