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创业想快速拿到品牌名片,或是老店想换个更吸睛的商标——不少人都把商标转让当成“走捷径”。但后台每天都能收到类似求助:“花几万买的商标用不了”“转让方收了钱就消失”……
细问才发现,这些踩坑的朋友大多听了所谓的“好心建议”。下文就来扒一扒那些看似贴心、实则埋雷的“忠告”,别让你的真金白银换来一张废纸!
![]()
误区1:类别差不多就行,省得挑花眼
坑人指数:★★★★★
“哎呀,反正都是做服装的,30类(食品类)和25类(服装类)差别不大,这个商标便宜,先拿下再说!”
这话可千万别信!商标“类别”决定了其“使用权限范围”,超范围使用即违规。现实中,不少经营者因不懂类别规则,误购不匹配的商标,导致经营受阻且维权难。
部分转让方还利用信息差,故意只转让部分有效类别,让受让方后续发现商标“权利残缺”,损失惨重。
为规避风险,经营者应规范操作:先全面梳理自身业务,明确主营及延伸领域;再严格对照商标局《尼斯分类表》核查类别;最后在交易时,通过商标局官网核实目标商标核定使用范围,确保与自身业务完全契合,逐项比对关键信息,避免权利瑕疵。
误区2:私下签协议更省钱,不用走官方流程
坑人指数:★★★★☆
“商标局流程太麻烦,还得交手续费!咱们私下签个协议,钱货两清多省事。”
这话听着省事儿,实则藏着大风险。商标转让可不是买白菜,光签私人协议没用——必须经过商标局核准公告,才算真正生效。
即便彼此关系再熟络,在商标转让时也不能省略官方流程,切不可为了节省那点手续费而因小失大。
转让过程中,一定要签订规范的转让合同,合同里要明确写明“双方需共同向商标局提交转让申请”,这是保障转让合法有效的关键。
![]()
合同签订后,还要密切关注流程进度,因为商标转让涉及多个环节,只有一直跟进,直到拿到商标局下发的《商标转让证明》,才意味着商标真正成功转让、归己所有。
误区3:商标能过户就行,不用查历史
坑人指数:★★★★☆
“管它以前有没有纠纷,只要能过户到你名下,就是好商标!”
这种“闭眼买”的建议,简直是把你往火坑里推。有些商标看着光鲜,实则是“带病上岗”:可能正处于被撤销的流程中,甚至还有未处理的侵权官司。
正确操作:
查“健康状态”:商标局官网搜商标名,看有无“异议”等异常记录。
查“黑历史”:去中国裁判文书网搜商标名,看看有没有纠纷官司。
查“全家谱”:看转让方名下有没有近似商标,按照规定,近似商标得一起转让,不然后患无穷。
商标转让确实是拿品牌的捷径,但绝不是“捡便宜”的捷径。那些让你“省时间、省麻烦、省成本”的“好心建议”,往往藏着最大的陷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