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夏天,湖北洪湖的渔民们发现了怪事 —— 原本开阔的湖面冒出大片 “绿色浮岛”,人踩上去都不会下沉。这些 “浮岛” 其实是水花生,短短时间就侵占了 3 万亩水域,导致鱼虾因缺氧大批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 5000 万元。
![]()
这并非个例。这种学名叫 “空心莲子草” 的植物,已悄悄蔓延到中国 23 个省份,仅江苏一省的泛滥面积就达 1200 万亩,其中近 4 成是重度危害区。它们像绿色地毯铺满水面,抢走水中氧气和养分,导致四湖流域的鱼类减少 20 多种,水生植物从 400 多种锐减到 90 多种,连螃蟹养殖户都曾因此损失千万元。
从 “免费饲料” 到 “生态毒瘤” 的反转
水花生原产于南美洲,最早在 1930 年代由侵华日军带入我国,用作军马饲料,到了 50 年代,因为养殖业饲料匮乏,它被当作 “优质猪饲料” 大力推广。这东西确实 “好用”:富含粗蛋白和矿物质,切碎就能喂猪喂牛;只要有点水,单个茎节 10 天就能长新株,一年能收 8 次,亩产轻松过万斤,几乎零成本。
![]()
可没人想到,这 “天上掉的馅饼” 会变成噩梦。水花生的繁殖力实在太惊人:无性繁殖的它,哪怕只剩一小段茎秆,哪怕被动物吃了没消化干净,掉进水田、河道就能再生。更可怕的是,它还在进化,原本只活跃在南方的它们,渐渐有了耐寒性,开始向西藏墨脱、陕西等地扩散。
2 亿元治不好的难题:越治越多的怪圈
为了消灭水花生,人们试过各种办法,却陷入 “越治越多” 的怪圈。人工打捞一亩要花 1000 元,机械粉碎也要 500 元,但折断的茎秆反而会加速繁殖;用农药混合液防治虽然便宜,却会连其他水生植物一起杀死,还留下农药残留。湖北曾前后投入近 2 亿元治理,却始终没能控制住它的蔓延。
荆州市的养殖户吕美容对此深有体会:“以前鱼塘全被水花生盖满,进水排水都堵了,鱼天天缺氧浮头,调水质的钱花了无数,产量还跌了一半。” 当时湖北每年因水花生造成的渔业损失、打捞成本等加起来近 2 亿元,成了名副其实的 “水域生态之痛”。
天敌登场:3 万只小虫扭转战局
就在一筹莫展时,专家发现了水花生的 “死对头”—— 南美洲的水花生叶甲。这种米粒大的黑虫子简直是为对付水花生而生:幼虫钻茎秆吸养分,成虫啃叶片,连繁殖周期都和水花生完美重合。
![]()
2009 年 9 月,农业部紧急向洪湖投放 3 万多只叶甲,不到 3 个月就控制住了疯长。更神奇的是,叶甲会顺着风、沿着河迁飞,一个保育基地能辐射 20 公里范围。2014 年,荆州用 5000 只叶甲繁殖后,竟治理了 2 万多亩水域,部分区域的水花生 15 天就被吃光枯死。三年后,洪湖的水花生覆盖率从 35% 暴跌到 0.5%,曾花 2 亿都没解决的难题,被小虫子轻松搞定。
低温攻坚战:让小虫 “学会” 过冬
但新的问题来了:叶甲是亚热带昆虫,温度低于 4℃就活不了,湖北的冬天会冻死大半。为此,科学家在咸宁建了首个叶甲越冬温室,让它们安全过冬、春季繁殖,形成稳定种群。
面对水花生向北方扩散的趋势,中国科学家又搞起了 “杂交育种”,培育出能扛住 - 5℃低温的叶甲品系,在河南郑州的越冬存活率已达 30%。如今的治理方案很简单:哪里有水花生泛滥,就投放叶甲,这种生物防治法既高效又不会污染环境。
结语:入侵物种的治理启示
其实水花生并非一无是处,它能发酵制沼气,一亩年产的沼气够 3 口之家用上 10 个月,还能富集重金属净化水质,甚至提取物能对抗带状疱疹病毒。但失控的入侵物种终究是隐患,就像后来的水葫芦,也曾造成每年 80-100 亿元的损失。
从水花生的故事里,我们读懂了:大自然的平衡最精妙。当年为了饲料引进物种,却忽略了天敌的缺失;如今用叶甲来治理,正是用自然规律解决生态难题。这小小的虫子,不仅搞定了绿色灾难,更给人类上了一堂生态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