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怒江潮涌处 幸福满边关——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力推进边境幸福村建设

0
分享至

金秋十月,怒江大峡谷淅淅沥沥地飘着小雨。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茨开镇丹珠村,村道笔直,洁净如洗,座座楼房前繁花似锦,傈僳族村民余秀花在村子后面的山林里收草果,今年草果卖到5元一斤,所以,即使小雨打湿了衣服,她也丝毫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余秀花停不下来的幸福脚步,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边境沿线各族群众共同的感受。如今谁还能想到,这里曾经居然是“溜索飞渡怒江、山路险过天梯”的闭塞村寨。

10月27日至30日,记者与“从边境幸福村看中国”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第一小组一道,驱车近7小时从昆明来到秘境怒江。

从丹珠村的草果到托拖新村的悬崖咖啡,再到阳坡村的一缕阳坡民宿、先锋书店……3天的采访中,记者见证着中缅滇藏接合部的怒江州450公里边境线上,14万边民以“基础更牢、产业更兴、环境更美、生活更好、边疆更稳、党建更强”的崭新姿态,在怒江两岸共同书写着新时代边疆振兴的壮丽华章。

党建铸魂:红帆领航破峡谷

“如果不是我们党员先种,群众看到了草果收益比种苞谷好,大家都不敢种!”在丹珠村村史馆前,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和秀芳告诉记者,“现在村民除了种植草果,还在林下套养生态鸡,日子比蜜甜。”

丹珠村位于茨开镇,辖7个村民小组,怒族、独龙族和傈僳族等各族群众近900人共同守护着23.5公里中缅边境线。

自2018年,和秀芳带着党员先试种30亩草果后,白天泡在地里学技术,晚上挨家挨户算收益,终于动员了23户村民加入。如今,依托边境幸福村建设,丹珠村重点发展草果、山药、核桃等特色种植产业。2024年,丹珠村集体经济收入24.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0676元,远远高于全县水平。

丹珠村的变化只是怒江边境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党的政策好,边疆人民乐开怀;民族团结好,边疆人民幸福长。”嘹亮的傈僳族民歌唱出了怒江边境各族群众共同的心声。

这些年来,怒江州针对边境村寨产业发展弱项,制定出台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以工代赈项目、村干部集体经济绩效奖励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以“党建+生态经济”为依托,补齐产业发展弱项。

目前,怒江沿岸79个边境村的867个村民小组共有中共党员4334名,通过党建引领,怒江的每个沿边村均有1项主导产业,1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扶贫资产清理盘活,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分配机制,79个边境幸福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20万元,甚至泸水市自扁王基村、福贡县米俄洛村和贡山县迪政当村还成了“百万村”。

产业扎根:绿水青山变金山

自2021年云南省启动边境幸福村建设以来,怒江州边境幸福村的基础设施大幅提升。为了让美丽村庄更具发展力,怒江州聚焦产业发展,让怒江的“绿水青山”变成各族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金山银山”。

“在政府的帮助下,我们村现在相当好了,如今每天有四五十辆车来,我家的民宿眼见也越来越热闹了。”10月29日,正在民宿门前坐着招揽游客的致富带头人约书打开了话匣子。

阳坡村,傈僳语意为“第一缕阳光到达的村落”,位于泸水市六库街道排路坝村委会,背靠高黎贡山、面朝怒江,距离边境10公里,全村共108户386人,以傈僳族群众为主。

2023年起,阳坡村按照“美丽乡村+美丽田园+产业融合”的思路,整合农文旅融合示范村、交通、林草、水利、边境幸福村建设等资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庄人居环境显著提升。

去年9月,阳坡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建设项目正式运营。项目坚持以农民为中心,以乡村CEO主导的运营机制、以工代赈的建设机制、资产盘活的利益联结机制、陪伴式成长的组织机制为根本,让企业和农户、合作社和村委会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增加农民产业增值收益,带动60人务工、76户增收,提供超过10个就业岗位,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不足10万元增至30万元。

同时,阳坡村在发展中依托傈僳族文化元素,打造“火塘文化”体验屋,充分发挥傈僳族村民能歌善舞特长,建设6家特色民宿、5家农家乐、5间特色小吃店、1间咖啡厅;

开发“生物多样性研学游”“户外登山游”“山茅野菜变佳肴”“草果种养品体验”四大特色产品,依托高黎贡山开展徒步、山货采摘;

依托地理位置优势和抗日遗址“中华赛古”“亚爽朗”“益得山”,打造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目前,共计接待游客14万余人次,营业额超过200万元,利润达110万元。

像阳坡一样的边境幸福村在怒江还有很多:泸水市上江镇付坝村古龙坝自然村、福贡县鹿马登乡布拉底村命谷自然村、贡山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冷木当自然村……

稻花鱼、特色书店、民族文化……怒江各个边境村寨用一个个特色产业品牌激活乡村动能,让曾经的边境小村焕发勃勃生机,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子,成为怒江边境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动实践。

“以前觉得幸福是遥不可及的词,现在每天打开水龙头有清水,白天出门有钱挣,晚上回家有路灯,这就是幸福!”余秀花的话,道出了怒江边境各族群众的共同心声。

乡风焕新:和美家园聚民心

“秦芳家、李玉忠家干净整洁,村小组通道两侧花台杂草和垃圾突出。”在丹珠村里的红黑榜上,村里的情况都写得清清楚楚。

自幸福村建设以来,丹珠村制定了人居环境奖补政策,设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随手拍”“红黑榜”等监督举报渠道,发动群众对公路沿线、河道沿线、房前屋后进行环境卫生整治。

“‘人居环境奖补政策’让村民们主动参与村寨美化:种满鲜花的庭院能评‘美丽农家’;做得不好的家庭直接曝光、直到下次检查才能下黑榜。”和秀芳说,“我们还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树立文明先进典型等方式,积极引导村民不断转变观念,提高文明素养,有效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让和秀芳骄傲的是,村里还建设了全县唯一的村级足球场和篮球场,县城的各族群众也会来村里踢球,大家以球会友,向往健康生活的村民多了起来,整个村庄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托拖新村有一个藏在悬崖边上的小众秘境:壮观的悬崖梯田、独具特色的民族石头房以及一家令人心驰神往的悬崖咖啡厅。

这里,青灰色的屋顶连绵成片,经过精心改造提升的石头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村落之中,使得整个村貌显得整洁而有序。

在党和政府的指引下,托拖新村走上了农文旅发展的道路。如今,来这里旅游的人多了起来,村庄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之地。

在装满记忆的“村史馆”看到旧犁耙、老纺车、溜索的竹篾等老物件,见证着一代代人在这里传承的奋斗精神,游客也能在参观中感悟着村民从“贫困”到“幸福”的变迁,村庄成为展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鲜活窗口。

放眼整个怒江,像这样的村子还有很多。

当下,怒江州79个边境村持续完善推行“群众积分评议”“积分超市”“红黑榜”等有效做法,出台乡村移风易俗十条指导意见……这些成为怒江边境村乡风文明建设实效的生动注脚。

不仅如此,整个怒江边境沿线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污水治理率达8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以上……中华文化符号遍布村寨角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广场成了村民日常休憩的首选地。

夕阳西下,怒江的江水泛着金光,从溜索渡江到跨江大桥,从刀耕火种到产业兴旺,从闭塞落后到幸福宜居……怒江边境幸福村的故事,像奔流不息的怒江一样,向着更加幸福的未来奔腾而去。

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马新焕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民族时报 incentive-icons
民族时报
《民族时报》网易官方账号
11954文章数 421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