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微博沧州)
![]()
10月30日下午,盐山县杨集镇新风桥村的一户农家院里,53岁的杨云芳正在忙碌着。
她忙的不是农活,也不是家务,而是用毛笔蘸着墨汁练毛笔字。
她要把前一天在盐山县老年大学课上学的东西复习一下,也要为下一周的课努努力。
“没事找事”
30多年前从学校离开后,杨云芳从来也没想过,有一天她还能到学校里学习。
杨云芳的娘家在山东省庆云县。
小时候上学时,杨云芳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
上世纪90年代初,她还考上了济南的一所中专。
但因为家庭原因,最终,她没能上完中专,无奈回家务农。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杨云芳在20多岁时,嫁到了盐山,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年轻的时候得想着过日子,农忙时候忙庄稼,农闲时候就打工、干零活。”杨云芳说,当时一门心思只想着挣钱。
这些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杨云芳在地里干活的时间越来越短。
“我家就4亩地,收秋、种地全都机械化了。”杨云芳说,随着孩子长大,她空闲的时间越来越多。
今年秋天,杨云芳听爱人说县城里有免费的老年大学,她动了心。
“我爱人一直喜欢画画、书法,他鼓励我去学习。”杨云芳说,在爱人的鼓励下她走进了老年大学的课堂。
“一进教室,嚯,心里一下子亮堂了。”杨云芳说,她有种重回青春的感觉。
“当年我在学业上有遗憾,到了老年大学,好像一下子把这几十年的心结打开了。”杨云芳说,要是早点儿知道农民也能来上老年大学就好了。
最初,她选择了绘画课学国画。可上了两堂课后,她认识到,要想学好国画,得先把毛笔字掌握好了。于是,她又报了书法课。
杨云芳选择每周三到老年大学上课,她所在的村距离县城有30多公里,坐公交车得1个小时。
“学校的课早上8点半开始,为了上课,我得早上6点多起来去等车。”杨云芳说,即使这样,她也很高兴,因为又能重回课堂了。
“村里有人说俺闲得没事找事儿干。”杨云芳笑着说,谁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她选择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在老年大学,杨云芳看到了80多岁的老人还在学习,她学习的劲头更大了。
“我不求学得有多好,但想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更有奔头。”杨云芳说。
圆了“大学梦”
“年轻的时候没机会上大学,老了之后,在老年大学圆了‘大学梦’。我挺珍惜在这学习的机会。”72岁的刘国中笑着说。
刘国中是盐山县孟店镇东帽圈村人,也是盐山县老年大学书法班的学生。
刘国中小的时候因为家庭原因,初中上了3个月就辍学了,但他并没有因此放下学习。
他经常带着一本字典到县城里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练书法也成了他生活的调味剂。忙完地里的活,闲下来的时候,他就会写写字,挥动着毛笔,闻着淡淡的墨香,感觉很惬意。
“当时没有专业老师指点,更多的时候是模仿别人写的字。”刘国中说,后来听说盐山县老年大学免费教书法,他可高兴了,特意跑到那咨询,得到可以接收他这名“农民学生”时,当即报了名。
刘国中的家距离盐山县老年大学约9公里的路程。每次去上课,他都会早点出门。一辆电动三轮车就是他的出行工具。“咱上课可不能迟到了。我早点出门,时间充裕一些,路上不赶得慌。”刘国中说。
别看他已年过七旬,但在课堂上,就像小学生一样,专心听讲,认真记录知识点。
“老师也会给我们留作业。课上学的内容,课下要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回家后,我就把老师留的作业多写几遍。”刘国中说,再次去上课时,他会带着书法作业到教室,让老师点评。
“让老师看看哪里写得不足,这样才能进步。”刘国中说。
如今,刘国中在村里仍种着地。即使农忙时,他也会把农活和上课安排好。
“现在种地都是机械化了,省了不少劲。”刘国中说,他有了更多精力追求兴趣爱好。
爱好书法的刘国中专门将自家的房子腾出来一间,布置成了书房。家人也支持他练书法,会给他买来了笔墨纸砚。
“我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写字,有时不用纸,而是用水写布练习,蘸水就可以书写,既省纸墨,又保持清洁。”刘国中说,书法挺让人着迷的,有时吃饭时想起一个字的写法,他还会在桌上随手写写。
“我的晚年生活因为在老年大学学习变得更加充实,忙完农活,写写书法,生活有滋有味。”刘国中说。
“做自己喜欢的事”
“画画能养心,再烦的事,拿起画笔就忘了。”61岁的姜秀凤指尖摩挲着刚完成的画说。
姜秀凤家住盐山县小营乡前陈村。她喜欢画画,家中的墙上张贴的都是她的作品。威风凛凛的老虎、雄赳赳气昂昂的公鸡、可爱的小兔子……都是她画中的“主角”。每当有人去她家串门时,都会被这些画吸引。
姜秀凤自豪地告诉他们,她到盐山县老年大学“上学”了,这些画都是她自己画的。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上初中时经常画班级板报。”姜秀凤回忆道,结婚后,她种过地,干过保姆、护工,打过零工。有时,她也会忙里偷闲去画画,没有老师指点,就自己琢磨。
姜秀凤偶然得知盐山县老年大学有免费绘画课很是欣喜。“不用花钱还能学本事”机会,她毫不犹豫报了名。
老师专业的讲解让姜秀凤非常受益。“老师说我构图可以,配色欠缺,我就仔细去听老师的讲解,不懂就问。有这么好的机会学习,我得认真学。”姜秀凤说,她总后悔,没早点去老年大学“上学”。
在姜秀凤看来,画画挺让人上瘾的。有一次,她为了画好一只老虎,一直画到了凌晨1点。
77岁的王连香是盐山县常庄乡火龙店村人,也是盐山县老年大学绘画班的“农民学生”。
王连香家距盐山县老年大学30多公里。每次去上课前,他要先走一段路去坐车。车到县城后,他又得走一段路才能到校。
有人劝他“一把年纪别折腾了”,还打趣他“路费都够买幅画了”,但他笑着反驳:“别人抽烟喝酒有瘾,我画画也有瘾,这乐趣花钱买不来。”
“我喜欢画画。年轻时,我把画画变成了谋生的手段,画玻璃画、墙壁画等。”王连香说,如今家里没有太多事需要他操持,有了大把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他希望在老年大学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
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上,王连香学习绘画知识。在这里,他不仅享受了绘画的乐趣,还结交到了很多朋友,日子过得很充实。
让农民生活更丰富
“这些老人都是种地、上课两不误的农民,每个人身上都有点故事,学习起来比年轻人还认真。”说这话的是90后书法老师刘文周。
刘文周是河北省书画院特聘书法家,接到盐山县老年大学的邀请后,他来这里义务授课。
70岁的李厚一是盐山县老年大学的副校长。
他和老年大学的老师们一样,都是义务在老年大学工作的。
说起农民们来老年大学上学,李厚一说,这源于今年9月份盐山县老年大学校长赵振林在开学典礼上的一句承诺。
当时,赵振林说,盐山县的老年大学不设门槛,不收学费,农民“放下锄头就可以来上学”。
消息传开后,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就有10多名农民主动报名入学。
加上此前慕名而来的4名农民学员,目前盐山县老年大学已有在校农民学员14人。
“过去大家总觉得老年大学是城里人以及离退休人员的‘专属课堂’,招生简章也没有专门提及农民群体。”李厚一说,但实际上,只要有学习意愿,任何人都能来。
以前,农民们忙于田间的活计,没有精力到老年大学“充电”。
有些人可能有想学习的想法,但又不知道到哪里学或者被高昂的学费困住。
如今,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农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这次明确向农民敞开大门,正是为了让更多农村老人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愿望。”李厚一说。
他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走进来,学进去,让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沧州晚报 记者 张 丹 李小贤 本报通讯员 王洪胜 摄影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