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统一”4字不再出现了?台岛内马上预感到,统一正在进入倒计时。
最近两岸话题的调门变了,很多人听到相同的词,但味道却有些不对了。比如最近的发布的政策性文件里,写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那句过去常见的“和平统一”四字却没有出现,岛内舆论马上就嗅出了不寻常。
10月29日,国台办在例行发布会上被问到这个“没写和平统一”的问题时,发言人明确重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基本方针,同时又强调“我们愿意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
换言之,政策没有变,但话术和节奏在调整,既要表明争取和平的诚意,也要把主权和安全底线说得更明白、更有分量。
![]()
更值得注意的是,官媒这几天连续推出署名“钟台文”的系列文章,无论是两岸历史根源、法理依据,还是到统一后的利好,一个都没落下。
从古代记载讲起,到二战后的国际法文件,再到统一后台湾在经济、民生、国际参与上的“利好”描摹,文章既给出理由,也给出路线图。这不是几篇孤立的社评,而是有节奏、有层次的“舆论话语工程”,把两岸统一的正当性、路径与利益一并摆上台面,让岛内民众看得清、想得明。
岛内的反应很快跟上来。民调就显示,越来越多台湾民众倾向于把重心放在“恢复两岸交流、降低冲突风险”上。比如美丽岛电子报最新民调表明,有近六成受访者认为恢复谈判和放宽民间交流是维护台湾安全与避免战争的最佳方式。
与此同时,岛内不同政治力量的解读也不一致,有人把新华社的系列署名文看作“最柔软的姿态”,有人则认为这是“定义权”的收束,乃至为未来更强有力的政策部署铺路。
那么,缺了“和平统一”四字究竟意味着什么?简单来说,有3层含义值得认真看待。
![]()
第一层,是话语权的收束与铺垫。过去若干年,围绕台湾的历史叙述和法理论证常被外部力量或岛内不同声音争议与挪用。如今通过连续署名文章系统性铺陈历史证据、法理依据与统一利好,是在把“为什么统一”、“如何统一”、“统一对台湾有什么好处”这三条主线讲得更清楚、更具说服力,为接下来的制度性步骤做认知铺垫。
换句话说,这是把讨论从情绪和情义带回到更现实的利益。
第二层,是策略节奏的微调。国家在推进重大议题时,话术会随着战略需要改变,有时强调“和平”,是为了给对话留空间;有时强调“必要手段”,是为了划清底线并震慑外部干预。
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这样的措辞放在突出位置,同时保留“不得放弃使用武力”的选项,体现的是一种软硬兼施的策略,既给台湾同胞以诚意,也向外界划定不可逾越的红线。这样的语调,更利于把未来的政策由宣示转为行动时,保持节奏与合法性。
![]()
第三层,是民心工程与利益示范并举。署名文章不仅讲史、讲法,还讲统一后的“利好”,民生、经济、国际参与等具体好处。这是一套“情理法利”并用的说服策略:情感上强调同胞一体,理性上列举历史与法理,利益上描绘现实红利,目标就是把两岸关系的推进从单纯政治议题转为大多数民众能看见、摸得到的现实收益。
也就是说,不只是“统一是对的”,更要让人觉得“统一是划算的、对每个人都是有利的”。
准确的说,这些操作无视在做认知铺垫,算是统一的前奏。因为法律条款的预备、纪念日与符号的制度化、两岸交流的通路建设,以及对外阐释权的集中,都是推进统一必不可少的过程。
也就是说,若条件成熟,推进的速度会快并有条不紊;但这并不意味着立刻采取非常规动作。官方一再强调“愿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同时保留必要手段,正是这种稳健与坚定并存的表达。
![]()
目前,国民党内部及其他在野力量也在重新审视如何在“对话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这些变化对大陆而言正好是推进民间与制度性交流的窗口期,通过经济和文化联结,逐步扩大理解与认同基础。
从国际角度看,大陆此时强化法理与舆论攻势,也是在对外划清界限: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外部势力无权干预。署名文章和相关纪念活动都是在用历史与国际法把话语权稳固在中央,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减少被误读和被操弄的空间。这一套组合拳既有对内统一话语的功能,也有对外争取合法性的考量。
关于政策性的文字删增并非无关痛痒,而是节奏与战略侧重点的风向标。大陆现在做的,不是单靠口号喊“统一”,而是把统一的理由、路径和利好全部讲清楚,然后逐步把制度工具、经济纽带和文化认同这三条线织成网络,让两岸关系的推进既有合法性也有可操作性。
对台湾民众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愿意回归理性讨论、优先考虑生活与发展,那就更容易分享统一带来的红利;若继续把未来赌在对抗与外部干预上,代价则会越来越高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