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环境记协主席刘友宾: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0
分享至

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共建美丽中国的根本路径。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2022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中强调:“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自觉行动

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大和小的关系。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宗旨使命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全体人民的重大民生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要胸怀“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其战略意义,同时要从小处着眼,从点滴做起,以点滴行动汇聚磅礴力量。二是知和行的关系。要主动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更要学以致用、付诸行动,做行动派,不当局外人、空谈家。三是权和责的关系。优美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人人都是受益者,也应是建设者。要坚持权责统一,既要维护自身的环境权益,也要履行好个人的环境保护义务。

环保不是口号,不是“秀场”,必须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力戒飘、虚、浮,避免沦为表面热闹、不切实际的“宏大叙事”。这些年来,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不断高涨,但在认识和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高认知、低参与”“重权利轻责任”“图形式缺效果”等现象。为此,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要着重从三方面发力:

一是广泛凝聚社会共识。伟大事业离不开良好的舆论做保障。做好党的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宣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主张、涌现的先进典型及取得的成效进展,普及生态环境科学知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解疑释惑,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素养。同时,积极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曝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在全社会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

二是充分激发内生动力。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激发公众参与的内生动力,是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关键一环。2017年5月,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珍惜生态、保护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贯彻落实“两个纳入”的重要指示,2018年6月,生态环境部、中共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组织在全国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2023年7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持续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广泛动员园区、企业、社区、学校、家庭和个人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

三是切实促进习惯养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关键在于知行合一,躬行实践。从见缝插“绿”、建设每一块绿地做起,到爱惜每滴水、节约每粒粮食,皆是践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每个人不仅是乘凉者,更应成为种树者。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饮食文化和良好生活习惯,严厉打击违法捕杀和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不仅要成为政府、产业部门和企业的自觉行动,而且要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要推广节能、节水用品和绿色环保家具、建材等,积极购买节能环保再生产品,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让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成为习惯,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

新时代以来,全社会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环境新闻报道对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特别是蓝天保卫战这一重中之重任务中,媒体客观报道了我国曾经重污染天气笼罩的严峻环境状况,及时回应了社会关注的“煤改气”等热点问题,为严格环境执法点赞,讲述基层环保工作者的感人故事,真实呈现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为蓝天保卫战提供了坚强的舆论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环境新闻更加聚焦价值引领,更加突出时代风貌,更加注重建设性舆论监督,更加体现国际视野,为美丽中国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堪称中国生态环境新闻的“黄金时代”。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作为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向来把大自然视为重要的创作源泉。2023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推出一批生态文学精品力作,促进生态文化繁荣发展。”作家叶梅的生态散文集 《福道》尝试“用一根草、一只鸟的目光和心情打量世界、感知生命”,记录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展示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幸福感,散发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广大作家积极响应号召,主动走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激发创作灵感,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文学力量。中国当代生态文学正在经历着从模仿西方到注重原创、从浅层咏叹自然到多维思考人与自然关系、从批判性呐喊到全方位记录美丽中国建设的深刻转变, 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现象级”文学景观。

生态环境科学知识是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以来,生态环境科普工作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及时为公众答疑释惑。2017年9月,一支由2903名科技人员组成的阵容强大的协同攻关团队,在全面弄清重污染天气成因的同时,积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科普。2020年春节期间,针对京津冀重污染天气引发的网上质疑,专家们及时用翔实的数据、形象化的表达,从污染排放、环境容量、气象条件等多方面解析重污染天气成因,澄清了模糊认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举行公众开放活动,邀请公众走进生态环境实验室,举办环境科普讲座,帮助公众了解生态环境科学知识。今天,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环境前沿知识已不再是专家学者们的高深学问,而日益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寻常话题。

形成全民共建美丽中国的良好格局

社会各界正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事业。通过实施“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 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开展例行新闻发布,搭建政务新媒体平台,及时披露各类环境信息,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的发布,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推进,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开展,以及最美环保志愿者、十佳公众参与案例等先进典型的选树,都在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人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吉林省举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讲大赛活动,100多名选手踊跃参与,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传播走深压实,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传遍“白山黑水”。

高校学子拜自然为师。湖北大学“荷仙子”环保志愿队以毗邻的沙湖为天然生态“教室”,通过生态研学、环境解说、线上直播等多种方式进行护湖爱湖宣传。

社区筑牢生态基石。北京市朝阳区在全市首创“一微克示范街区”,推动商圈、企业、居民践行绿色节能生活,将大气污染防治的“最后一公里”转化为“最优一公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街区大气污染治理新格局。

环保社会组织凝聚绿色力量。福建“安澜闽江”志愿服务队通过文明劝止,提升公众生态意识,配合执法,有效守护了闽江禁渔成果与流域生态。

企业积极履行环保社会责任。国家能源集团泰州发电有限公司积极开展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设计了成人和青少年两条参观线路,组建了一支20人的青年志愿服务队,做好向公众开放保障服务工作。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已从主题变为行动,从倡议成为实践。据统计,目前全国生态环境志愿者人数超过3500万人,开展项目逾151万个。从园区、企业、社区,到学校、家庭和个人,从理论宣讲、节水护水、净滩行动到动植物保护、绿色出行,各类参与主体积极行动,各种环保公益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共建美丽中国的生动局面正在蓬勃展开。

共享生态之美、生活之美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再是生活的奢望,而成为眼前的日常。

河北石家庄摄影爱好者、退休工人王汝春,自2014年起,每天早上在自家阳台上拍摄同一片天空,用长达8年的“天空日记”,真实记录了蓝天一年比一年多的变化。人民日报据此制作的短视频《天空日记》,以百姓故事记录非凡十年,一经推出,迅速刷屏,各地网友纷纷晒出家乡的“天空靓照”,表达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由衷珍爱。

“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过去,一些人喜欢“关鸟”,提笼架鸟曾是街头一景;现在,走出家门观鸟成为时尚。在湖南靳江长大的肖辉跃,目睹了家乡鸟类从消失到回归的变迁,观鸟爱好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引导她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并出版了生态散文集《醒来的河流》。数据显示,我国观鸟爱好者已达34万人,他们在欣赏自然之美、学习鸟类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盗猎举报、野生动物救助和宣传教育,让更多人领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共同守护“天空精灵”的自由飞翔。

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动走上国际舞台,分享中国经验,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携手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2022年12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大会主题是:“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是第一个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环境会议。习近平主席发表视频致辞,向国际社会展现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为大会注入强劲动力。中方作为大会主席国,推动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盛赞,“这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一步,为人类与自然带来了新的希望。”来自190多个国家的17000多名与会嘉宾,让大雪纷飞中的主会场成为全球瞩目的“地球村”。其中与会记者就高达1000多人。中方27名记者参会报道,成为有史以来中方媒体参加人数最多的国际环境会议。澎湃新闻记者刘栋全程采访这次历史性会议,一头扎进大会的“汪洋大海”,空前盛况至今令他印象深刻。他说,“回顾这次难忘的大会,许多记忆仍然历历在目。”

在“地球村”的醒目位置,中国代表团专门设置了“中国角”,以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成果。其间举办了26场主题边会和9场主题展,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企业代表、科研人员、环保志愿者、非政府组织的283名代表,向世界讲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故事。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女士多次参加“中国角”活动,她感叹道:“在这里,我看到思想的火花、观点的碰撞,以及深入的交流,这些都让正在进行中的谈判受到启发和鼓舞。”

共识促进共建,共建带来共享,共享凝聚共识。当人们尽情享受优美生态环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时,其环境意识也随之提升,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好家园。

作者介绍: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生态环境部宣教司原司长、新闻发言人



来源 | 《世界环境》2025.04期封面故事栏目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 incentive-icons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
团结全国环境新闻工作者
4450文章数 616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