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名称
无分别的爱
【本期主题 】手机争夺战,亲子博弈如何破局?
【出席嘉宾 】
林巨老师(花径教育创始人、“无分别的爱”理念开创者、家庭教育专家)
张杨老师(花径教育创始人、家庭教育专家)
邵峰(演员)
陈子妍(14岁女孩)
陈子妍妈妈(14岁女孩妈妈)
节目开场:嘉宾核心立场
主持人: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是很多家庭都会面临且头疼的问题:孩子爱看手机、玩手机。邵峰老师,您遇到过吗?
邵峰:我天天都遇到,我自己、我儿子、我爱人都有这个问题。
林巨老师:每一代人的焦虑都是不一样的。20年前是“孩子爱看电视怎么办”,现在是“孩子爱看手机怎么办”。父母总要有个“承载焦虑的载体”。电视和手机本身没有问题,它们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人类拥抱虚拟世界的桥梁。在现实人生中体验不到的很多感受,手机能以最便宜的方式让我们体验到,帮我们链接广阔的精神世界。
张杨老师:我们一边痛斥着手机,一边又放不下手机。我们吃了人家的好,又骂人家。(幽默)
![]()
案例呈现:陈子妍母女的手机之战
主持人:该如何理性看待手机问题?现在请出一对正在经历此阶段的母女。
陈子妍:平时在家写完作业后会娱乐一下,但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需要妈妈提醒。主要问题在晚上睡觉时,妈妈总不放心,觉得我会偷偷看。但我没有,因为手机都被妈妈拿走了。
主持人:如果妈妈规定时间到了,你却没看完,会有冲突吗?
陈子妍:有过。比如看到一个视频,时间到了被收走,之后写作业时还会想着必须看完。
林巨老师: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辨别能力,他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孩子喜欢,一定有人性合理坚定的需求。我们干什么都绕不过人性的需求。应对现实挑战需要能量,对这个年代的孩子,满足能量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看手机。
关键环节:默契考验与问题凸显
张杨老师家庭场景:我们家经常是横七竖八趴在床上,各自刷手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我觉得这就是幸福,家是一个用来放松的地方,要有足够的松弛足够的爱。手机里的内容分有用和没用的两部分,没用的部分决定有用的部分。当我们足够松弛,在外面的那些辛苦、紧张、压力都会得到一个释放,会在这里被滋养。
林巨老师补充:孩子在妈妈身边自由刷手机,说明他对妈妈有充分的信任和安全感。但凡妈妈有一点挑剔,他就会跑,会远离。
随着孩子长大,堵是堵不住的。给孩子手机和自由,是在帮他构建自己完整的生命架构。我们剥夺了这些权利,就等于拿走了他构建自由认知的空间。
偷看孩子手机是严重的不信任、不尊重,是对孩子的攻击行为。孩子大了就和父母疏远,源于这种不信任和攻击。如果家庭环境充满了这种潜在的攻击性,孩子的心门会逐渐关闭。
我们与母亲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一个在家庭里感到安全、不被随时评判和攻击的孩子,他内在的能量是充盈的,他才有勇气和底气去探索外部世界。
张杨老师:我们的需求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回应和满足。如今,手机恰好承载了这个功能。如果没有它,这个任务将由谁来承担?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回到手机之争的本质。表面上是在争一个工具的使用权,但深层次看,这是一场 “权利之战”。孩子在宣告“我要听我自己的,我要自主权”,而妈妈在坚持“你必须听我的,我才是对的”。
这场权利之战的根源,在于深深的信任危机。我们内心深处不相信,如果把手机完全交给孩子,他能处理好。我们预设他会沉沦、会堕落,但这种不信任,恰恰扼杀了孩子发展自控力和责任感的可能性。如果你负了太多的责任,就不要怪他不负责任。
主持人:找到热爱后,人会变得自驱力很强,手机就不再是问题。
陈子妍认同:我也这样。找到热爱会奋不顾身。手机也可能是发现热爱的途径,比如刷到篮球或游戏,可能产生兴趣并成为职业。如果妈妈强制拿走,可能学习没学好,出路也没了。
![]()
辩论环节:手机管理应约束,还是信任引导?
辩题—— 手机管理应约束,还是信任引导?
正方:子妍妈妈:“需约束,家长是数字安全守门人。”
反方:陈子妍:“应信任引导,自主自律是长久之计。”
VS-1
子妍妈妈:孩子自控力薄弱,单凭提醒不足,最终需强制措施。
陈子妍:应以信任和引领为主。妈妈是指引方向,我自己前进,最终学会自控。
VS-2
子妍妈妈:孩子年龄小,自控力不足,家长应把控。
陈子妍:妈妈可以讲道理,指引我怎么做,一步步带我学会自控,最后信任我。
VS-3
子妍妈妈:网络信息多,孩子不仅看到正面,还有反面不良信息,影响成长。
陈子妍:我们已有辨别能力,学校也在教育。总被引领会觉得什么都不好,只剩学习,太单调。
VS-4
子妍妈妈:聚餐时孩子都玩手机,家庭凝聚力和氛围就没了。
陈子妍:可以解决。比如吃饭时轻声说别看了,聊聊天。或者看看孩子在玩什么,转害为利,一起探究,增进亲子关系。
林巨老师:如果亲子关系本身是融洽的、无话不谈的,那么即使有手机,该交流时自然会交流。如果亲子链接本身就有问题,那么没有手机,饭桌上也可能是一片沉默。手机不应该是亲子关系问题的“替罪羊”。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是否营造了一个让孩子感到安全、愿意沟通的家庭氛围。
张杨老师:孩子遇到“管不住自己”这个问题时,他们自己会想办法解决,比如,他们会约好一起视频写作业,目的就是互相监督,这也是一种自我约束。父母如果背负了过多的责任,就不要怪孩子不负责任。自制力的背后,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内在动机——“我为什么要自制?”找到这个动因,远比外部的管控更根本、更持久。
我们从孩子的人生路上闪身出来,做他的陪伴者,和他一起去看待这个世界。妈妈可以表达担忧,但孩子才是他人生的主体。成长的课题是孩子的,我们的任务是学会放手。 养育的终点是独立,我们站到一边,把路让开。
尾声:爱的约定
陈子妍: 我承诺除了学习之外,放下手机,多陪陪你,用心感受世界。爱你!
子妍妈妈:我希望孩子在放下手机的同时,和妈妈一起去看看外面更美好的世界。努力加油!妈妈爱你!
主持人结束语:我们今天一直在推进,但始终没有明确答案。事实上,手机怎么管、怎么用,本就没有标准答案。它从来不是放与管的单选题,而是如何智慧地使用、如何智慧地去爱的思考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