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布,合肥市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启动编制,覆盖约1000平方公里,涉及庐阳、包河、蜀山、瑶海等全域及周边统筹区。此次规划突破传统区域界限,为老城更新、新城建设、提升区补短板及郊野生态保护提供差异化策略,旨在推动合肥迈向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这一重磅规划将如何重塑城市格局?对楼市和板块发展又意味着什么?
![]()
NO.1 | 壹
老城更新:存量时代的价值重构
老城区作为合肥的历史核心,此次规划重点聚焦地籍权属梳理、建筑质量评估与可改造度分析。这意味着政府将通过科学鉴定,对具备历史价值的建筑实施“修旧如旧”的活化利用,而非大拆大建。例如,庐阳区三孝口、四牌楼等老城片区,或通过植入文创产业、特色商业街区,在保留城市文脉的同时提升土地经济密度。对楼市而言,老城改造将释放两类机会:一是低效工业用地转型为商住综合体,二是老旧小区通过城市更新提升居住品质,从而拉动周边房价预期。但需注意,严控开发强度与高度分区可能限制部分高容积率项目,开发商需转向精细化运营而非规模扩张。
![]()
来源:合肥楼市航拍
NO.2 | 贰
新城与提升区:产城融合下的板块轮动
规划明确新城新区(如滨湖科学城、高新区)需将城市设计成果纳入控规体系,强调空间形态与产业功能协同。以滨湖科学城为例,其依托科大硅谷、大科学装置集中区,未来可能强化“科技+金融”双核驱动,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带动高端住宅需求。而提升区(如新站高新区、部分经开区)则采取“增存并举”策略,通过补足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区域成熟度。对购房者而言,新城板块适合长线投资,但需关注配套落地节奏;提升区则更具性价比,尤其靠近产业园区、交通枢纽的片区,有望成为刚需客群的首选。
![]()
NO.3 | 叁
结语
郊野区规划首次提出“建设用地弹性布局”,在严守耕地和生态红线前提下,允许适度开发休闲农业、生态文旅项目。此举或为周边乡镇带来低密度住宅机会,如合肥西郊紫蓬山、北郊鹤鸣湖等区域,可能涌现康养、别墅类产品。另一方面,交通规划升级将成为楼市催化剂。规划要求明确道路等级、网密度及公共交通布局,如地铁S1线连接新桥机场与主城,将重构肥西、运河新城等外围板块的通勤效率。未来,“15分钟生活圈”理念的普及,将使临近地铁站、公园、学校的楼盘获得更高溢价。
合肥千平方公里规划不仅是空间蓝图,更是一场资源再分配的革命。它通过差异化策略平衡发展与保护,推动城市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对市场而言,板块价值将加速分化:老城靠文化赋能,新城靠产业驱动,郊野靠生态溢价。购房者应关注规划落地时序,避免盲目跟风热点概念。
第一房智库观点:
从全国城市化进程看,合肥此次大规划符合“十四五”城市更新与精细化治理导向。其创新之处在于将郊野区纳入弹性管控,为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预留空间。但对楼市而言,需警惕规划预期过度透支房价。建议政府同步加强土地供应调控,防止局部过热;开发商则应聚焦产品力提升,而非单纯依赖规划红利。长期看,合肥若能将科学中心定位与居住品质结合,有望成为长三角人才安居新高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