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长征路上写诗,毛主席的笔是杆枪!

0
分享至

说起长征,你会想到什么?是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卓绝,还是那两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但你有没有想过,在那段枪林弹雨、食不果腹的岁月里,有人还能提笔写诗,而且一写就是千古绝唱?没错,这个人就是毛泽东。要知道,这可不是文人墨客的风花雪月,而是在生死存亡的关头,用诗词吹响的冲锋号角!



一首诗,把千难万险说成“小意思”

时间拨回到1935年,那是中国革命最黑暗的时刻。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一路被几十万国民党大军围追堵截。就在这年9月,红军刚刚啃下“天险腊子口”这块硬骨头,又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当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体,终于踏上甘肃岷县一片相对安稳的土地时,他们刚刚告别了雪山草地的死亡威胁,也意味着长征中最艰苦的一段路程已经过去。

你想想,前面是五岭的连绵,脚下是乌蒙的磅礴,脚下是金沙江的激流,眼前是大渡河的铁索,哪一样不是要命的关卡?可在他眼里,这算什么?没过多久,在一次干部会议上,毛主席站起身,环顾着一张张饱经风霜却眼神坚毅的脸庞,随口就吟出了一首诗。这首诗后来我们都知道了,叫《七律·长征》。诗里怎么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好家伙,这口气,简直是把千山万水当成了饭后散步!把连绵不绝的五岭山脉看作是水里翻腾的小浪花,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大山当成了脚下滚动的泥丸子。这种气魄,除了红军,谁还敢有?最妙的是结尾,翻过了千里雪的岷山,全军上下“尽开颜”!那种从绝境中杀出一条血路后的喜悦,隔着几十年都能感受到那份酣畅淋漓!



站在山巅,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喊出时代最强音

长征的胜利曙光越来越近。1935年10月,毛主席带着队伍来到了宁夏的六盘山。这里是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翻过它,离陕北苏区就不远了。就在此时,红军在青石嘴打了个漂亮仗,把国民党的骑兵部队收拾得服服帖帖,缴获了不少战马和物资,大大提振了士气。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毛主席和战友们登上了山顶。他放眼望去,心潮澎湃,一句豪言壮语脱口而出:“这里可观三省,翻过去我们就快到陕北了!”那一刻,一首更接地气的《长征谣》在他心中酝酿,后来几经修改,成了我们今天读到的《清平乐·六盘山》。最让人热血沸腾的,莫过于那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哪里是词句,这分明是刻在骨子里的誓言!是红军对自己、对全中国的承诺。当“红旗漫卷西风”的景象出现在眼前,毛主席发出了终极一问:“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问题问得何其有力!手里的武器有了,队伍的信心足了,打败那些凶恶的敌人,还用得着问“什么时候”吗?那是必然!



二十四个字,给一位将军画了张“威风像”

长征快到终点时,尾巴却还没甩干净。蒋介石的命令像催命符一样,宁夏军阀马鸿逵、马鸿宾的骑兵部队在后面紧追不舍,企图将红军歼灭在陕北之外。这根“尾巴”必须砍掉,而且不能带到陕北根据地。毛主席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彭德怀。

彭德怀是谁?那可是员猛将。他勘察地形后给毛主席发电报,言简意赅:“山高路远沟深。”毛主席一看,就这六个字,一个横刀立马的大将军形象仿佛已经站在眼前。果不其然,彭德怀在吴起镇设下埋伏,干净利落地吃掉了一个骑兵团,打跑了另外两个,俘虏七百多人,完美收官。战斗当天,毛主席来到前线,大笔一挥,写下了一首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短短二十四个字,简直比一幅画还传神!尤其是最后那句反问,把彭德怀那种勇猛无畏、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想起《三国演义》里长坂坡前的张飞。



这三首诗,就像是长征路上的三座精神坐标。它们不是在书房里憋出来的,而是在马背上、在战火中、在胜利的喜悦里喷薄而出的。它们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奔跑;不是不知艰险,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然而,当我们穿透历史的硝烟,这些诗词所承载的,远不止于个人的豪情与胜利的喜悦。它们是一种文明的宣言,宣告了在物质极度匮乏的绝境中,精神力量可以迸发出何等璀璨的光芒。如果说长征是人类意志力的一次极限挑战,那么这些诗词就是这次挑战中,精神战胜物质的最高范本。它们用最凝练的语言,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哲学思辨:人的存在,并非由客观环境的艰难所定义,而是由主观精神的超越所决定。

“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对物质世界的彻底藐视;“不到长城非好汉”,这是对精神使命的绝对忠诚;“唯我彭大将军”,这是对个体价值在集体洪流中的最高肯定。这三重境界,共同构筑了一种全新的、属于东方革命者的宇宙观。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了多少土地,而是内心拥有了不被任何困难所奴役的自由。



因此,这些诗词早已不是文学的点缀,而是融入民族基因的文化密码。它们像一座精神的灯塔,不仅照亮了当年红军前行的道路,也为我们今天在物质丰裕中时常感到迷茫的灵魂,提供了一个永恒的坐标。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最高贵的追求,永远是精神的丰盈与意志的挺拔。这,才是这些诗词能够穿越时空,在近一个世纪后依然能震撼我们、塑造我们的根本原因。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阿天爱旅行
阿天爱旅行
热爱旅行的人
317文章数 769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