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55年毛主席查阅授衔名单,不悦道:井冈山籍的开国将军就1个?

0
分享至

“井冈山的儿女,只剩这一个?”1955年9月,毛主席合上红封面的名单,声音低沉,却足以让在座的同志都绷紧了神经。负责整理材料的干部小心补充:“主席,确实只有赖春风。”屋内寂静了好几秒钟,空气像被绷紧的弦,随后才慢慢松动。

当年的授衔准备工作持续了数月,各军兵种、各大军区都上交了候选人名单。纸面上的数字看似冷冰冰,却浓缩了近三十年的鲜血与火焰。大部分名字,毛主席都耳熟能详;可当目光扫到籍贯一栏时,他明显停顿了。井冈山——那是革命火种第一次真正扎根并熊熊燃烧的地方。现在,一座曾经聚集过数万红军的山,只剩下一个名字进入将军序列,这让人不免心里发涩。

回想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主席率部转战到湘赣交界的崇山峻岭。那段旅程艰苦到极点,山路狭窄、补给奇缺,敌军又步步紧追。正是在这片看似不起眼的山区,他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井冈山因此成为中国革命的第一块农村根据地。不到两年,这里汇聚了四万多红军,也迎来一次又一次血战。抬头是云雾,低头是白骨,浓雾里埋的是最早的红色基因。

可悲壮往往与残酷并存。敌人五次“会剿”,山上子弹呼啸,山下田野荒芜。井冈山的男丁大量参军,一大批人在二十岁前就把性命留在山谷里。以宁冈、永新、遂川三县的户籍档案估算,当时全区总人口不到三万人,而成年青壮不过一万二千。到1930年红一方面军主力转移时,能跟着大部队走出去的井冈山籍战士,已比早期减员了近六成。



赖春风就是那极少数闯过枪林弹雨、又坚持到解放战争胜利的人。按书记员的描述,他在档案中出现的时间极早——1927年冬。那年他十三岁,宁冈县茨坪附近的山坡上放牛,一支農民赤卫军路过,他一听说可以“打一条活路”,立即扔下牧鞭跟了上去。一个半大小子根本举不起步枪,干部就让他当通讯员。山高林密,熟门熟路成了赖春风的天然优势,他来去如风,敌人屡屡扑空。半年后,龙超清把他荐给毛主席当向导。从那天开始,他的命运彻底锁进了井冈山的历史链条。

毛主席考察乡情时,常常问:“百姓最苦的是什么?”赖春风边领路边回答:“粮、盐、布样样缺,活人被饿死的不少。”毛主席沉默良久,只在小本子上重重写下几个字:“建仓、通盐、设缝纫厂。”这段经历令赖春风终身难忘,他后来告诉战友:“毛委员念叨最多的不是打仗,而是乡亲们能不能活下去。”正是这种关怀,让他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

1929年底的立夏围歼战,红军腹背受敌,赖春风奉命护送电台器材突出重围。他带着二十几名战士,从敌阵撕开一道口子,用了整整两天一夜才把设备和密码本交到前委。战后,他的左臂被弹片划出十多厘米长的伤口,血把衣袖粘在肉上,他却咬牙一声不吭,直到包扎时才晕过去。毛主席批示嘉奖:“年少有胆识,骨头很硬。”



长征途中,他所在的原红五军团几次担任后卫部队。大渡河铁索桥抢夺战,赖春风肩负联络重任。十几条索链摇晃,他趴在桥面上匍匐前进,手臂再一次被钢丝磨破。战后总结,指挥员说这名小个子“像只灵猫”,总能在最危险的地方递上最关键的命令。

抗日战争爆发,他随部队改编为八路军,奔赴华北,拉开平型关外侧翼伏击战的序幕。资料里记录着一幕:他率排断后,被三倍敌军包围,弹尽援绝时举起喇叭,佯装救兵已至,日军误判,迟疑片刻,被骑兵连突然插入侧翼打散。有人笑说赖排长“嘴皮子救了全排”。实际上,这靠的是多年来与敌周旋练出的敏锐神经。



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华东野战军某纵队副参谋长。1947年鲁西南平原突围,他提出“以乡村连环据点牵制国民党主力”的办法,为刘邓大军渡黄河争取了时间。战后总结,邓司令在电报里评价:“此计若非多年山地游击经验,断难想出。”

1955年军衔评定时,赖春风因功勋卓著,被授予少将。可他在填写个人简历时,却把“井冈山”三个字又浓又黑地写在籍贯栏里,还注明:“若无井冈山,此人无今日。”他以为还有好几个老乡会与他一同受衔,却没想到最终只剩自己。

为何井冈山籍仅此一将?首先,红军在当地驻扎时间短。1927年底进山,1930年大部队便陆续撤离,真正算来不足三年。大规模培养干部、选拔骨干的时间不够。第二,当地人口少。井冈山不仅地处偏远,而且多岭多沟,耕地不及平原地区的十分之一,大批青壮早年外出当短工谋生,户籍统计本就不全。第三,伤亡率极高。根据中央档案馆与地方志办近年核准的数字,两年多的游击、阻击与转移战斗中,井冈山户籍的红军牺牲者至少三千八百人,占同期参军总数六成以上。剩下的人,不是战死途中,就是至今下落不明。拿一个生动的例子:红三十二团原有两千人,转移时仅剩百余,后又补充外地兵源,井冈山子弟已是少数。



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是文化程度。早期红军中不识字者占比高达七成,但要在大规模现代化作战的后期担任指挥,需要迅速掌握电台、地图、火炮诸多技术。井冈山区既缺私塾,又无乡绅资助,能够读到三年书的青年凤毛麟角。赖春风虽出身贫寒,却被早期部队安排过专门识字班,加上一条命悬在腰上的韧劲,才得以在军校深造。换言之,他是那条极窄通道里侥幸挤过来的幸存者。

有意思的是,授衔仪式结束后,赖春风第一时间写信给家乡。他在信里用并不娴熟的楷体字说:“山上草木都还好吗?田里的禾苗能长到梁上高吗?若能再吃一口老家的红薯干,就是做将军也值了。”1978年秋,他回井冈山参加革命遗址修缮,站在茨坪老茅棚前,抚着粗糙的木柱长久无语。警卫提醒他小心脚下,他摇摇头,道:“脚下都是兄弟。”



1993年3月的伏日凌晨,他因心脏病突发在南京逝世。临终之前,他对陪护医生说:“把我送回那座山。”遗体火化后,骨灰被家属和老部队按照遗愿护送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当天细雨蒙蒙,山谷云雾缭绕,与当年战斗的雾气别无二致。老战友龙景荣看着碑前的小盒子,说了一句:“他终于回班了。”

井冈山如今山路早已铺上柏油,游客熙攘,红军洞旧址前的解说词一天要重复几十次。赖春风的石碑静静立于松柏之间,碑文很短——生卒年月,加一句“井冈山的儿子”。或许,这已足够。那些无法写进石碑的名字,早融进泥土、树根、溪流,只要还有人读到“井冈山”三个字,他们就没有消失。

2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元哥说历史 incentive-icons
元哥说历史
发表一些真实、有趣的历史文章
4781文章数 4146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