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月17日,广东汕头人民广场的枪声终结了原海丰县委书记王仲的生命。这场被称为“改革开放反腐第一案”的审判,由中央纪委第一书记陈云亲自批示推动,其背后折射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犯罪“零容忍”的坚定决心。王仲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因贪污被处决的县级党委书记,其案件的处理方式成为党风整顿的历史转折点。
![]()
事是从1979年秋起的,海丰县一个广播员想早点拿到赴港探亲的批件,提了一台17英寸黑白电视机到办公室,人情递到手里,批件也顺着办下去,这一回合成了样板,后面的人学得快,海丰靠着港澳近,县里有三十万和那边走动的,批件多,权在谁手里,门就在哪儿开,先是电视机,收录机,家电进门,过了不久,缉私仓库里那些扣下来的物资,成了新的流向,批条一签,货一放,倒手就有钱,1979到1981这三年,账面外的账攒到6.9万元,换成当时一个普通干部的工资,得算上百年。
![]()
海丰的秩序跟着走了样,他是县委书记,也是打走私的总指挥,指挥部的口号还挂着,市场那边却热闹,人往摊位里挤,工人不上班,厂房空着,地里荒着,孩子书包放角落里,商贩挑着箱子在街上喊,外面来的人把这块地叫远东国际市场,听着气派,里头的章法散了,基层组织有人不敢管,有人不想管,队伍里也有人跟着拿货,库门开开合合,守的人成了拿的人,群众心里有数,信任掉下去。
![]()
举报往上送,信封一封封进北京,陈云看到《广东一些地区走私活动猖獗》的简报,批了话,严重的要严办,判的要判,恶的要处,邓小平把“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八个字接在后面,1982年1月,中共中央发《紧急通知》,全国范围的打击经济犯罪动起来,会场一开接着是行动,名单一列接着是取证,人从各地抽调下来往南走。
查案的人到海丰,镇里村里一个个问,账本一摞摞翻,党内有人提“老同志”,说从轻,陈云把话摆在前头,改开关口上,这样的事拖不得,百余人的工作组扎下去,细节一条条核,证据一件件对,仓库的门谁开过,批条是谁签的,去向在哪儿,摸清楚,王仲这边有人商量口径,赃物往外转,攻守同盟列好,碰到证据链,遮不住,说法对不上,笔录前后不接,底子露出来。
![]()
1982年12月,汕头地区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合议,刑法条文对着看,全国人大常委会特别决议对着用,案情归档,描述清楚,认定贪污受贿情节特别严重,量刑落到死刑,1983年1月17日,公审大会在场,程序走完,押赴刑场,枪决执行,案卷里还有一个细节,检察院指控的337只手表,合议庭只认263只,证据不足的不列,数字不清的不算,严打的气氛在外面压着,庭上仍按证据裁判,尺度不靠口号靠材料。
这案子不只是一名干部的去留,后面是路怎么走,改开要上强度,另一只手要把纪律立起来,“一手抓经济,一手惩腐败”,从这事往后越说越清楚,陈云讲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生死存亡,邓小平评价打击经济犯罪这一手把方向稳住,制度的框架也跟着搭,中央纪委把海丰定成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实验区,基层班子整顿,岗位上的人换上干净利落的,干部考察把关,财税口子收住,三年后账面上的财政收入涨到三倍,市场上的声音变了,从倚赖“走私经济”的日子里退出来。
四十多年过去再翻,看见的不是一个名字的结尾,规矩在前面,人不在规矩外,纪律面前无例外,当年在缉私仓库里第一只手表装进私囊,心里只想着一件小物件的去处,没料到后面连着全国范围的反腐行动,轨迹拉长,节点连起来,历史给出的答案很直,态度要明,程序要全,证据要实,改开往前推时,障碍要扫干净,制度把路修平,后来的人走在上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