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建国初乔冠华对李克农不尊敬,周恩来发脾气:真不知道几斤几两!

0
分享至

有句老话叫“墙上芦苇”,意思是根基不牢。这通常指有才华但缺少经验的人。我刚工作时也犯过这种错。



我毕业于好学校,写东西很快。我因此看不起办公室里那些做事慢的老同事。有一次,我办砸了一个重要项目。

最后,是那位我最看不上的老同事熬夜帮我解决了问题。我这才明白,他的能力不在口头上,而在经验里。

我的那点才华,在责任面前没有多少分量。这个道理在建国初的历史中看得很清楚。当时的外交家乔冠华,也在这方面栽了跟头。

新中国刚成立时,外交工作从零开始。国家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李克农这样的人。他们经历过长期考验,做事沉稳。第二类是乔冠华这样的人。



他们受过良好教育,了解中西方,文笔很好。朝鲜停战谈判,就需要这两类人合作。李克农是代表团的总指挥,在后方负责。

他当时的身体很差。他患有严重的哮喘病,晚上睡不好觉。指挥所里总放着氧气设备。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工作。

他会仔细审查前线传来的每份电文,修改用词。乔冠华是德国博士,在谈判前线工作。他写文章很快。他撰写的声明和反驳稿件,观点清楚,文字有力。

两个人的工作风格不同。李克农有情报工作背景。他做事非常小心,要求万无一失。乔冠华很聪明,也有些傲气。

他相信自己的现场反应和写作能力。李克农在后方会修改乔冠华的稿件。他会把一些尖锐的词句改得更温和。

乔冠华对此不太认同。他觉得李克农太保守了。这种分歧,是才华与经验的不同,也是性格差异。



一九五三年秋天,停战协定签署了。谈判很艰难,最后取得了胜利。人们都很高兴。为了庆祝,北京饭店举办了一场宴会。

大家在宴会上都很放松。乔冠华是谈判的功臣,很多人关注他。他喝了几杯酒。在胜利的气氛中,他有些得意。

在宴会上,乔冠华酒后说错了话。他当着所有人的面,提到了李克农。李克农在后方工作很辛苦,身体也不好。但乔冠华用一种不尊敬的口气,称李克农为“老头子”。

他一说完,宴会厅里立刻安静了。在场的人都是干部。他们都知道李克农为谈判付出了多少。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很讲究纪律和尊重前辈。

乔冠华这样称呼李克农,是非常不合适的。这显示了他的骄傲,也是对一位前辈和领导的不尊敬。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总理对此很生气。他不只是气乔冠华不懂规矩。他更担心的是,有人在胜利后开始骄傲,不尊重前辈。

第二天,乔冠华被叫到了中南海。周总理的表情很严肃。他没有直接批评。他拿出几份朝鲜前线的内部报告,放在桌上。

这些报告清楚地记录了李克农的工作状态。李克农每晚都靠着氧气瓶工作。他因为生病无法躺下,咳嗽很厉害,有时甚至咳血。

周总理问乔冠华:当你在前线写文章时,你是否知道你叫“老头子”的人,正在后方拼命工作?周总理批评他“不知道几斤几两”。

这句话的分量很重。这不只是在批评乔冠华的骄傲。周总理也是在提醒他:所有的才华,都必须以尊重他人为基础。如果不尊重前辈和他们的付出,才华越大,可能带来的问题就越大。

周总理的话让乔冠华清醒了。他站在那里,感到很惭愧。他认识到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回家后,他一晚上没睡。

他写了一份七页长的检讨。他在检讨里分析了自己的骄傲情绪。第二天,他亲自去了李克农将军的住处。

他把检讨书交给了李克农,并道了歉。李克农原谅了他。他接受了道歉,并鼓励乔冠华继续为国家好好工作。

这件事成了乔冠华人生中的一个转折。他改变了自己。他不再那么张扬,变得更加沉稳。他明白了什么是“分量”。



很多年后,乔冠华代表国家站在联合国的舞台上。他发言时说了一句话,大意是“有人没称过自己的斤两”。

当他说这句话时,他也许会想起很多年前的那个秋天。那时,周总理也用类似的话,教给了他一个重要的道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近史谈 incentive-icons
近史谈
近代史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079文章数 87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