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 本报记者 黄昌盛 李 筱 特约通讯员 周绪明
在广西北海市合浦县的街头,有一间不大却时常“热闹”的屋子——屋顶上“海司路”同心法律服务驿站的牌子格外醒目,屋里常有前来咨询的群众,或是伏案整理材料的律师。这座驿站是由民革北海市委会牵头,联合北海市工商联、合浦县司法局共同搭建的一座“法治惠民连心桥”。
“要是没有驿站的律师帮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维权。”回忆起年初的经历,产妇谭某仍满是感激。当时,她遭遇医疗纠纷,多次索赔无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驿站。民革律师了解情况后,不仅全程指导她固定证据,还主动联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与医院协商,最终帮她拿到了10万元赔偿款。
这样的温暖故事,在驿站时常发生。自去年11月成立以来,驿站组织的30名公益律师已累计服务群众超140人次,成功化解基层矛盾27件,调处纠纷金额逾125万元。更难得的是,驿站还将咨询中收集的典型案例,转化为13件政协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在多党合作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中,架起了这一座“连心桥”。
“连心桥”的搭建,得益于同心法律服务驿站的三项创新机制——在共建机制下,民革党员律师组建核心服务团队,工商联动员企业参与驿站工作监督,司法局提供政策指导和业务支持,三方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数据转化机制通过“珠城法律”小程序收集社情民意,打通“民意到政策”的通道,形成《农民工欠薪治理优化建议》等提案,为政策完善提供参考;数字服务机制则让维权更便捷,线上24小时响应咨询需求,智能终端更是覆盖了全县15个乡镇、274个村(社区)以及众多中小微企业,真正实现了群众维权“指尖可达”。
“我们整合民革法律领域党员、工商联企业代表和司法行政力量,让资源用在刀刃上,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民革北海市委会负责人的话,道出了驿站高效运转的关键。正是因为打通了专业资源下沉的“最后一公里”,形成基层治理中法治资源的供需精准对接,驿站从成立之初就站稳了“为民服务”的脚跟。
针对农民工欠薪、工伤维权难等问题,驿站专门设立了“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建立由司法行政部门(法律援助中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人民法院参与的三方会商机制,守护劳动者的权益。湖北籍工人王某未签合同遇工伤,律师三次法律援助帮其获赔18.8万元;石某夫妻被欠1.6万元工资,7天内就靠律师指导全额追回。
同心驿站的贴心服务深入到各个群体——联合广西黎塘监狱,开展“送法进监区”法律援助咨询活动,为30名浦籍服刑人员化解减刑申诉困惑;走进军营开设专题讲座,围绕军人军属权益、退役安置讲政策、解难题;组织法律界政协委员进校园,在互动中为1500余名师生普及宪法知识;借西场镇杨梅节开展趣味普法,让2000余名群众在游戏中读懂民法典……
对企业来说,同心驿站既是“纠错帮手”,也是“防险参谋”:某检测公司面临1万元罚款,驿站论证其符合“首违不罚”条件,协助促成撤销处罚,成为民主协商促进柔性执法的典范;民革党员律师服务团为部分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排查合同、用工风险,开设“工伤防范”课程,80余名职工因此受益。
从化解医疗纠纷到守护农民工“钱袋子”,从“首违不罚”柔性护企到“法治体检”防患于未然,“海司路”同心法律服务驿站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案例证明:当民主党派的专业优势与基层治理的需求精准对接,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就能转化为惠及百姓的治理效能。
正如民革北海市委会负责人所说,这座由统战力量浇筑的法治“连心桥”,正以更鲜活的实践、更务实的服务,为合浦县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让法治的温度传递到每个角落,让“同心”的力量托举起更多民生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