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以惨败告终:十一位大将阵亡,七十多名中高级军官全部覆没,蜀汉的作战脊梁被打断,国力从此大不如前。
![]()
街亭这场事儿要放在中段讲,得从那一刻倒回去看。先把背景把清楚了——公元227年,诸葛亮挑起北伐的大旗,写了出师表,上面写得是情理和志气,下面是现实的局限。原来当年的隆中对是两个方向夹击中原的计划,结果局面变了。荆州丢给东吴,刘备夷陵一败去世,蜀汉能动的地方一下就缩到益州一块地上。可人家不是那种见好就收的,把剩下的牌照样打了。
诸葛亮也不是没有算盘。他先派邓芝去和东吴谈,把吴蜀关系修补一下,短期里绑在一起防止被各个击破。这种联盟说白了就是弱者相互倚靠,靠的是现实的利益而不是牢靠的信任。对面曹魏那边,曹丕去世,曹叡上位,诸葛亮估计能借新主上台的空隙找机会。可对方也不是吃素的,朝政很快稳下来,防守布置反而更紧。诸葛亮这条路里带着赌的成分:想用一次主动出击来改变大局,也把政治和军事绑在了一起,风险一并上了。
![]()
用人和战术上,犯的毛病渐渐显露。马谡这个人,能说会道,论理论是没问题的,但实战经验薄。他的上位还有诸葛亮对理念认同的一份偏好。刘备临终前曾交代不要重用某些人,这话没全被听进去。街亭的防守最终交到马谡手里,他把兵安在山头,觉得占高点就稳当。事情不是光看地势能解决的,山上没水,张郃这个魏将一出手就把水源给切了。城头粮草断了,士兵渴着、饿着,心里慌得很。不到五天,整条防线就散了。马谡夜里逃跑,军心一塌糊涂,队伍就像散了线的珠子。
在那一刻,有人把损失压到了相对最低。王平在危急时挺身收拢残军,打鼓撤退,把能保住的都保住了。这种收尾的活儿,后人记着。可问题不止一两次失利那么简单。史书上留了数字:十一位大将牺牲,七十多名中高级军官全军覆没。这些人可不只是名字刻在册子上,他们是血的功能位——有的管战术指挥,有的负责后勤补给,有的掌着少数民族的联络网。像邓铜这样的少数民族将领一旦没了,蜀汉在西北的联系网络就被割断。失去这些中层干部,等于把军队的脊梁给掰断了,后面想再组织起既能打又稳的进攻,难度立刻上升。
![]()
街亭一失,曹魏那边马上改变策略。郭淮在陇右一带屯田防守,把蜀军的进路一条条封堵起来。以后诸葛亮的几次北伐,就很难在敌后立住脚跟。把军事比成公司战略,诸葛亮走的是稳扎稳打的线,但对手不给你犯错的余地,时间和资源都不在他那边。这一来,蜀军的每次出兵都像是在高空走钢丝,差一点就掉下去。
再回头看战术上的几处选择。有人说,要是把街亭交给魏延,可能结果会不一样。魏延打仗经验丰富,勇猛果断,但为人性格硬,指挥上难以调和。换一个将领,问题可能从一种变成另一种。也有人提议走子午谷,学韩信的暗度陈仓,搞个奇袭长安。子午谷地形是险,但补给线一旦断了,十万大军在峡谷里就成了摆设。诸葛亮权衡过后没选那条路,留了一手稳妥,但稳妥也有代价。
![]()
人、物、地三方面的损失连成链。前线领导被打掉,西北的少数民族联系削弱,后勤断了,边防松弛。诸葛亮之后又接着北伐多年,耗费巨大,成果寥寥。史书里把这些事一笔一笔记下来,《三国志》《后汉书》都有记载。最后他在五丈原留下了那句话,喊着的是一个未竟的愿望:出师未捷身先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