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支部“常委”王杰——故里硝烟王庄人之三十 | 作者 王以太

0
分享至



本文所写的王杰,是邳州八义集镇王庄村的一位老革命的王杰,誉为“村党支部常委”。他兄弟三人,排行老三,大哥王树璜(原名王维邦,地下工作化名王树璜)早在大革命时期就参加了革命,在艰苦卓绝、血与火的对敌斗争中,对党赤胆忠心,不怕流血牺牲,经受了严酷考验,被认命为邳县县委书记,成功领导和参加了著名的古邳暴动,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不幸暴动开始后,在攻打敌区公所的激烈战斗中壮烈牺牲。

老三王杰同志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大哥王树璜的革命思想影响带动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革命工作。当年王庄村周围的地下革命武装十分活跃,他先参加了地方游击队,风餐雨露、枪林弹雨地和敌人周旋,经受着艰苦的磨炼和革命的洗礼,不断提高无产阶级觉悟和军事技术,后来游击队转升成为正规部队,换上了解放军的制服,从此如鱼得水,革命热情更高了,作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出生入死的战斗在烽火连天的最前线,由于作战勇敢、不怕牺牲,先后被提升为班长、排长、连长。这时淮海战役打响了,他带领全连官兵,紧紧跟随大部队参加到对黄伯涛兵团的围追堵截的血战中,在攻坚碾庄圩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冲在前面。疯狂的敌人也在作垂死的挣扎,他们凭借坚固的碉堡,拼死顽抗,碉堡炸飞了,敌人就用气车填土组成防线,甚至用尸体筑成人墙,成排的机枪凭着气车尸体防线喷射出罪恶的火舌。王杰连长一边派爆破组迂回前进,一边组织火力支援,当爆破成功、又一个敌堡飞上天空的瞬间,王杰挥臂高喊:“冲阿!”随即跃出战壕,向敌人阵地冲去,但刚刚迈出几步,一颗砲弹在他身边爆炸,他晃了晃身子倒在了地上……随后支前的民工担架队上来了,立即将他抬上,飞快撤下火线,送向后方医院。

再说当年的邳县支前民工大队,是经部队授旗的准军事单位,他们训练有素、救援专业、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当时两位民工抬着重伤昏迷的王杰撤出战斗,在坑坑洼洼的战地上,深一脚、浅一脚,不顾头上的飞机,冒着冷枪流弹的危险,迅速的向后方转移,当他们走到一棵大树下,准备休息的时候,又关心地察看伤员情况,这时重伤的王杰躺在担架上一动不动,喊不应、叫不醒,民工一看大事不好,连忙帮其摇摇头,掐虎口,都没有生命迹象,两位民工凭经验认为伤员己经伤重不治牺牲了。对于牺牲的烈士,在战时的环境里,只能就地掩埋再报告上级。于是两位民工到附近居民家中找来铁铣,在路旁沟边挖好一个土坑,就把“牺牲”了的王杰放进坑里,他们先向烈士鞠躬致哀,接着便拿铣准备上土,也许是放进坑时惊动了他,忽然哼了一声,把两个民工吓了一跳,连忙蹲下细看,鼻孔里似乎尚有一丝气息,他们不敢怠慢,又立即将他抬上担架,向后方临时医疗所奔去,经过医生护士的全力抢救,最后竞奇迹般的活了过来。

王杰同志虽然保住了生命,但由于伤情太重,腿骨炸断,行动困难,落了个终生残疾,属伤残中的最高级别甲等一级。

虽然不能上前线了,但后方仍有大量工作要做。这时淮海战役已经结束,解放军正向全国进军,新中国诞生了,全国气象一新,百废待兴。反动派更不甘心灭亡,散兵游勇乱窜,流寇匪盗横行,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巩固新生政权,成立了军管组织,王杰被派往八义集中学的前身国泰中学实行军管。

国泰中学的命名,缘自辛亥革命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邳州籍徐国泰烈士的名字。

刚解放时的学校,是旧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旧思想旧意识泛滥成灾,要走上新的轨道,建立新的秩序谈何容易,但军管会不怕困难知难而进,这些穿军装的“武夫”和“秀才”们打起了交道、交起了朋友,主动团结出身好、思想开明进步的教职员工,抵制和批判不良风气和陈旧恶习,受到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的欢迎和拥护,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使学校的教学秩序等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胜利完成了军管任务。自然这些“土八路”也给学校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几十年后,他的儿子王洪路报考八集中学时,向校方提起当年军管负责人王杰就是他的父亲时,学校仍对王杰记忆犹新。而且对他儿子王洪路的报考该校表示热烈的欢迎。后来王洪路从八集中学考入大学深造,大学毕业后分到上海发展,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是为数不多的成功人士之一,为母校八集中学争了光,也为家乡王庄添了彩,这是后话。

再说当年王杰同志完成军管任务后,鉴于自己的身体状况,他不愿给组织添麻烦,不想拖累国家,毅然决定复员还乡,解甲归田,回到生他养他的王庄村。革命老区的王庄村乡亲父老,也热情欢迎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的革命战士。王杰虽然回到家乡农村,成了一名普通老百姓,但他仍以战士的名义、以战斗的姿态、以革命的精神生活着、工作着。

他无限热爱这方热土,田埂地头上留下了他的脚印,风霜雨露里闪现他的身影,抗旱排涝时,虽行动不便,但他仍然随队前往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从未缺席,始终以大无畏的精神,顽强奋战在生产第一线。他的坚强意志,他的以身作则,使他在各项工作中不令而行,不怒而威,他的话有人听,更有人信,他虽没有职务,却很有威望,村里的许多事,都主动听取他的意见和看法。在历届村党支部改选中,他都高票当选为支部委员,因此被美誉为“常委。”由于他关心青年、关心学生、关心干部群众,常给他们讲革命道理,讲传统精神,再加上为人和善,平易近人,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拥戴,他排行老三,人们欣喜的誉称他”三马列”叔、或“三马列”大爷、甚至“三马列”爷爷等等,这一“马列”美誉,是人民群众对他高水平认识的肯定,是对他关心群众的赞扬,是对他的尊称和热爱。人民群众喜欢他,队里干部尊重他,村党支部依赖他,公社乡镇领导常来看他。他生活的愉快、生活的充实、生活的风光。革命青春不老,好人永远长寿,他为革命、为人民生活战斗了近一个世纪,几年前九十多近百岁时不幸去世,党和人民失去了一位优秀儿女,但他的光辉战斗的一生,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永远是革命的骄傲,是人民的幸福,也是家乡的荣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文化佳园 incentive-icons
文化佳园
首都学习之星称号获得者+代表作《读破金瓶梅》作品多有收入大中专教材;本专栏也推荐网友原创作品
2566文章数 8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