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关注了以沈阳和大连为中心的两个都市圈的发展情况。
其实在东北的这个老戏台上,沈阳和大连一直是那对“最亮的星”。
一个是“共和国装备部”,一个是“北方的外贸港”,从钢铁轰鸣到港口灯火,它们撑起了东北几十年的荣光。如今,两大都市圈的发展也是可圈可点。
时间久了,光环也有了惯性。人们提起“东北振兴”,第一反应还是那对老搭档——一个转型,一个融合,台词都说了十年。
近些年,都市圈的新剧情,在更北的地方悄然展开。
主角是——长春都市圈和哈尔滨都市圈。
长春和哈尔滨位置图(图源@天地图)▼
![]()
(以下是正文)
长春与哈尔滨这两座听上去略带怀旧味的城市,正默默改写“新东北”的走向。
长春埋头造新能源车,向南接入全国产业链
哈尔滨忙着接俄国货,向北打开国际通道
这两座城市的发展方向迥异:
长春想从“汽车城”变成“新能源之都”;哈尔滨则想从“网红城市”变成“北向枢纽”。它们一个造未来,一个通世界。
方向不同,目标却一致:这就是让东北重新动起来。
尤其是随着长春都市圈和哈尔滨都市圈的形成,开始搅动东北的固有格局。
视线先落在长春都市圈。
长春都市圈规划空间布局图(图源@吉林新闻)▼
![]()
长春都市圈的长春和吉林这对兄弟,是东北最典型的“理工男”组合。
一个擅长机械制造,一个精通化工材料,都不花哨,却各有拿得出手的本事。过去几年,高铁、高速、产业走廊,把这两座老工业城紧紧绑在一起。那条从长春延伸到吉林的制造带,像一条重新启动的“发动机皮带”,让东北的机器又开始转动。节奏不快,但稳得出奇,像一群老工人咬着牙在与时间赛跑。
一汽的转型也让长春再度出圈,这也是这座城市的命运拐点。红旗新能源,成了东北制造的新门面。让长春成功从“老工业基地”变成“新智造高地”。
长春都市圈示意图(图源@探客纪/李北平 制图)▼
![]()
而这股变化,不止发生在长春。
吉林市在新能源材料上加速布局,主攻硅基、锂电池;四平市深耕汽车零部件;公主岭市成了配套企业扎堆的卫星城。整条产业链像是装上了传送带——长春造整车,吉林供材料,公主岭补零件,一环套一环,运转得有模有样。
2025年10月9日,《长春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印发实施。日前,在吉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吉林市常务副市长刘向涛表示,吉林市将着力构建“一融合、三枢纽”功能布局,融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其中的“一融合”就是指向西实现长吉组团融合发展,向北融入哈长城市群。
长吉这条制造走廊最大的特质,就是“稳中求变”。不追风口,不喊口号,靠的是几十年沉淀下来的技术、经验和耐心。对老工业区来说,这份“稳”,比什么都稀缺。
镜头往北一移,哈尔滨都市圈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性格。
哈尔滨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图,请横屏观看(图源@哈尔滨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
它就像一个精明的“外向型生意人”,始终盘算着如何将地理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不固守制造业,也不空谈概念,而是将毗邻俄罗斯、口岸密集、通道纵横的区位优势发挥到极致——
从绥芬河到满洲里,从滨绥铁路到哈欧班列,货车与列车日夜穿梭,往来不息。
这是一种典型的“看得远、跑得快”的发展节奏,每一步都精准踩在全球市场的脉搏上。
哈尔滨都市圈示意图(图源@探客纪/李北平制图)▼
![]()
在哈尔滨自贸片区,集装箱像积木一样堆叠起来:俄罗斯的木材、粮食、化肥卸下,又迅速装上中国的机械设备、电器和日用品。仓库、港口、铁路、班列紧密配合,每一步都像精确计算的交易手势。
有人打趣说:“哈尔滨的冬天再冷,也冷不到它的通道热度。”这股热,不是空气的温度,而是经济流动的脉搏,是城市开放度和活力的直观体现,也是东北北翼复苏的重要信号。
随着俄罗斯因为西边战争压力对远东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推动海参崴等港口、口岸对中国更大程度的开放,哈尔滨乃至黑龙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哈尔滨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图(图源@哈尔滨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
![]()
数据也佐证了这份活力。
2024年,哈俄班列货值4.33亿美元、增长104%;对俄航空货运量4865.6吨、增长40.8%;对俄进出口总额154.2亿元,增长30.3%。从木材、粮食到机械设备、跨境电商,哈尔滨的口岸和通道,将北方制造与全球市场的距离压缩到几个操作节点。贸易和开放,让这座城市即便在寒冬,也能释放出持久的热度。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图源@摄图网)▼
![]()
一个埋头造未来,一个把世界接进来,这就是东北北翼的“双引擎”。目前的问题是,长春都市圈和哈尔滨都市圈都还处于发展的早期,根据《中国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报告(2024)》,全国40个大都市圈被划分为领先型、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和起步型。
上海领跑全国,珠三角、首都圈、深圳等属于成熟型,而长春和哈尔滨则与银川、太原一样,还处在起步阶段。
这倒并不是坏事情。
因为这意味着它们还有充足的成长空间和尝试新模式的可能。就像刚起步的年轻队伍,规模不大、影响力有限,但正因为年轻,还有机会去试各种新玩法。
长春人民广场夜景,请横屏观看(图源@摄图网)▼
![]()
其实,东北要想真正跑起来,协同发展是根本。你看,长春吉林和哈尔滨,各有各的绝活儿——长吉擅长“造”,把新能源汽车、轨道装备、新材料这些一点点打磨出来;哈尔滨擅长“通”,靠着港口、口岸和中欧班列,把产品一路送到俄罗斯、东欧,甚至中亚市场。
长春都市圈地形示意图(图源@探客纪/李北平 制图)▼
![]()
想象一下:长春产的新能源车,从工厂下线,一路运到哈尔滨的口岸,搭上中欧班列。而哈尔滨这边,物流和跨境电商早就把路铺好了,俄罗斯的客户、东欧的市场,都在等着接货。反过来也一样,哈尔滨从国外运回来的机械设备、粮食或者电商货品,又能迅速送到长吉的工厂去升级、组装、再加工。
这可不是简单的一买一卖,而是一个不断转起来的循环。产业链和物流链在每一次循环里都在提速、在优化。南边造、北边通;北边推、南边销——这么一来,研发、生产、物流、市场,就像心跳一样,有节奏地运转起来,整个东北经济也就慢慢“动”起来了。
哈尔滨圣索菲亚大教堂(图源@摄图网)▼
![]()
要让这个循环转得顺畅,关键是把各自的优势放对位置。长吉就是制造的底盘,研发、工艺、质量是它的根本;哈尔滨就是市场和物流的加速器,通道、口岸、跨境班列就是它的武器。
两边配合好了,闭环就形成了:研发出来的新材料、新能源电池,通过哈尔滨卖到国外;国外市场的反馈和遇到的问题,又能马上传回长吉,用来改进产品。这样一来,科研成果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跟市场、物流绑在一起,落地见效。
长春西解放路立交桥(图源@摄图网)▼
![]()
闭环运转还需要人才和年轻人的参与。长春、吉林不仅要生产好车,还要让研发人员、技术工人有成长空间和归属感。建人才公寓、创业园区、技术培训基地,让大家可以安心研究、安心钻研,不用担心生活问题。
哈尔滨也一样,不只是出口和物流的节点,还要给年轻人机会去接触国际市场、了解贸易规则、尝试创业。一个新能源工程师可以在长春做研发,也能跟随班列了解国际物流;一个物流规划师可以在哈尔滨管理北向班列,也能走进长吉的车间了解生产节奏。人流、信息流、资金流、产业流都互通,这个生态才会活起来。
秋天的哈尔滨伏尔加庄园(图源@摄图网)▼
![]()
每一次交易和交流都是技术和经验的反馈,每一次运输都是产品和市场的磨合,让两边企业都在学习、优化、成长。南北互补、产业市场互动,这才是真正让东北北翼跑起来的底气。
当然,要让这条路顺畅,还需要制度和机制来撑腰。信息共享、协作平台、标准化流程、数字化管理,都是让企业敢于尝试、敢于创新的保障。物流调度、仓储、报关、质量控制,每一个环节都顺畅,才能让合作从纸面走进现实。
浪漫的长春桥樱花林,请横屏欣赏(图源@摄图网)▼
![]()
比如长春、吉林的企业在哈尔滨设立出口中转中心,把成品和半成品集中处理、分流、包装,效率高、出错率低;哈尔滨企业在长吉设立技术服务或配套基地,参与设计和制造环节,让产业链真正双向互动。
科研的协作也必须具体化。长吉的研发团队可以提前了解哈尔滨出口企业的实际操作需求,把产品设计和材料选型直接和物流、运输环节对接;哈尔滨的企业也可以把出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及时反馈回研发部门,实现科研、市场和操作的三方互动。创新不再停留在实验室,而是随时随地影响生产、影响出口、影响市场。
哈尔滨太阳岛风光(图源@摄图网)▼
![]()
把制造、物流、人才、科研串成闭环,东北北翼就不再是碎片化的城市拼图,而是一张可以动起来的整体地图。
回头看沈阳和大连,厚重、稳健,是过去东北复苏的老轴心;而长吉和哈尔滨,代表新极点,靠协作和创新推动工业和贸易升级。老轴心靠底子支撑城市运转,新极点靠双引擎模式跑得快、跑得远。长吉造车、哈尔滨接货,各自发力的速度已经很快,可只有合拍起来,才能真正笑到最后。
哈尔滨都市圈地形示意图(图源@探客纪/李北平 制图)▼
![]()
当长春的新能源汽车驶上开往哈尔滨的专列,当哈尔滨的跨境货流经由长吉地区的配套加工网络铺向全国,人们就会意识到——东北从不缺乏实力,只是过往的力量过于分散,未能奏响和谐的节拍。
如今,随着长春都市圈和哈尔滨都市圈“双引擎”的启动和发展,这片土地上的产业、物流、科研与人才如果形成精密齿轮般紧密咬合,东北振兴也会变得更有底气了!
出品|探客纪
本文创作团队|千城记
撰文|雨霏编辑|李想
设计|贾恩艳地图|李北平
审校|小弘
封面及首图来源 @摄图网
【文献资料】
1.《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中国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报告>》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25-05-28
2.《长春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长春统计公报2025-06-30
3.《长春振兴突破这一年|探寻汽车产业发展的独特密码》新华网2025-01-15
4.《首款“吉林造”动力电池正式装上红旗车》吉林日报2024-06-30
5.《关于哈尔滨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哈尔滨市发改委2025-03-07
6.《黑龙江开通中欧班列八年记》黑龙江日报2023-10-19
7.《自贸试验区哈尔滨片区“稳外贸”跑出上扬曲线》黑龙江日报2025-02-17
8.《思维导图丨长春都市圈,“圈”里都有啥?未来怎么建?》吉祥新闻2025-10-19
9.《建设时尚浪漫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 <哈尔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家批复》哈尔滨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2025-01-14
●本文为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和摘编,申请转载可在文章后直接留言。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未能识别作者,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感谢您的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