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是华北大湖,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流传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地质沉降说。
这种观点认为,白洋淀位于冀中沉降带,地质凹陷形成湖泊。近年来的地质考察却发现,白洋淀并不处于凹陷的中心,河北凹陷中心应是天津武清区一带,就地下岩层海拔来说,白洋淀一带并不低。华北平原本来就是黄河和海河等河流泥沙冲积而成,土层已经相当厚了,在几百米厚黄土的铺垫下,小的地质凹陷也不足以形成大湖。
地质凹陷形成的湖泊一般都比较深,白洋淀的最深处不足十米,也不具备地质沉降形成湖泊的特点。
第二种说法,河流迟滞潴蓄说。
众所周知,黄河易涉,摆动性很大。商周时期,因为洪水的缘故,华北平原最早的古城都集中在太行山麓,河北东南部和山东北部一带,人类的聚落就很少。黄河下游普遍修筑堤坝之后,海河水系也经常泛滥成灾。因此,人们认为,白洋淀是洪水迟滞潴蓄而成。
这种说法即使成立,也不是主要因素。洪水泛滥确实形成了一些小湖,但并没有冀中一带形成大湖。先秦时期,华北平原有几个大湖,如大陆泽,大野泽、孟渚泽等都是在黄河故道上,后来也都消失了。如果白洋淀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大湖面,没有理由在古籍上找不到记载。唐朝的时候,今天白洋淀一带为莫州州治所在地,华北平原的地理特点又是一马平川,如果有大的蓄洪湖存在,洪水泛滥很容易淹城,湖中间和近岸都不大可能出现州治。
目前,我能查到的资料里,白洋淀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北宋以前,如果白洋淀已经存在,应该只是季节性沼泽湿地或者是小湖泊。
关于白洋淀的成因,还有瀉湖说。这种说法更不成立,因为就海拔来说,白洋淀所在地并没有明显低于周边地区,不可能海水退去后只留这一块湿地。
那么,白洋淀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综合一些史料来看,它就是一个人造湖泊。
![]()
北宋立国之初,幽云十六州早被后晋的石敬瑭送给了辽国。燕山山脉的天然屏障没了,平地又没法修长城,怎么办?
赵光义的伐辽之战以大败而告终,趴在驴车上逃回了开封,赢得“高粱河车神”之名。宋朝君臣在一筹莫展之时,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宋辽边境大挖人工湖,用人造水网地带即“水长城”,来迟滞辽国的骑兵。
我们来《宋史.河渠志》:“塘泺,缘边诸水所聚,因以限辽。”
宋朝的塘泺防线东到沧州,西到保州(保定),长300多里,宽100里左右。在这长条地带,宋朝挖了大小5000多个湖泊池塘。我们来看《宋史.河渠志》中记录的其中一段:“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羊淀为一水,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
为了保持这些湖泊池塘的水量,宋军把周边大小河流的水都引了过来:“凡并边诸河,若滹沱、胡卢、永济等河,皆汇于塘。”
为了各自防区的安全,宋朝边塞守将还争相对附近的河流进行截流,让水注入自己防区的湖塘:“知顺安军刘宗言闭五门、幞头港、下赤大涡、柳林口漳河水,不使入塘,臣已复通之,令注白洋淀矣。”
如此一折腾,宋朝时期的河北南部,成了妥妥的“千湖之国”。
这么多湖泊池塘为什么大多小时,最后只剩下白洋淀等少数几个了呢?
这又是宋朝自己作死。
北宋初期,黄河下游是分两股的,其中,北流的一股在辽国境内入海,宋朝唯恐辽国从河上乘船攻宋,在王安石的主导下,准备截断黄河北流,让黄河全部从东入海。结果工程失败了,黄河一溃千里,把北面的“水长城”全部冲毁,围堰堤坝基本冲没了,浅的湖泊被泥沙填了,洪水向几个地势低大的湖泊集中,这几个湖泊连成了一片,白洋淀面积扩大了。这一段具体看我写的《》。
明清时期,为了保障运河漕运所需的水量,朝廷对白洋淀水系进行了持续的修整,加固堤防,白洋淀的湖面得以一直维持。
原创不易,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