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美国手里的稀土筹码,最多只能维持24个月,甚至可能只有12个月。”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最近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放出狠话,试图为美国的稀土依赖症贴上一个“有效期标签”。
就在贝森特发表这番言论的同时,白宫公布了中美元首会晤达成的协议细节,其中中国同意暂停稀土出口管制、取消对全球实施的稀土扩大管制措施,并向美国终端用户和全球供应商发放稀土、镓、锗、锑、石墨的出口许可。
一边是中国在贸易协议中做出稀土让步,一边是美国财长信誓旦旦地宣称将很快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
白宫发布的事实清单一反常态地详细列举了中方在稀土问题上的承诺,包括暂停10月9日宣布的稀土扩大管制,向全球供应商发放稀土出口许可。
这些措施意味着中国分别于2025年4月和2022年10月实施的稀土管制将“实质上取消”。
作为交换,美国同意将对中国征收的24%“对等关税”延缓至2026年11月10日,并对中国降低10%的“芬太尼关税”。
这一妥协背后,反映了稀土在中美贸易博弈中的分量——美国获得了稀土的稳定供应,中国则缓解了部分关税压力。
贝森特为“24个月”的论断提供了自己的逻辑链:中国制造业发展正变得“疲软”,导致出口受阻,从而更加依赖美国市场。
他引用数据称,到2025年美国在贸易领域对中国的逆差已经减少了25%,在他看来,这印证了中国出口能力的下滑。
贝森特声称,“美国和盟友们正在采取措施,应对中国的稀土管制”,G7集团正在建立的“矿产联盟”将成为替代中国稀土的关键。
这种把稀土问题简单归结为“时间问题”的论调,更像是一种心理战术——一方面安抚美国国内的军工和高科技企业,另一方面试图削弱中国稀土牌的战略威慑力。
稀土之所以得名,并非因为地壳中储量稀少,而是指富含稀土元素的可经济开采的矿床分布有限。全球范围内,美国、澳大利亚、缅甸等地都有稀土矿藏。
真正的技术壁垒不在开采,而在提炼。将稀土原矿提纯成高纯度金属,涉及复杂的工艺流程、高昂的环保门槛和大量的专利技术壁垒。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占全球稀土冶炼和分离产能的比例超过87%,掌握了绝对的主导权。
美国曾多次尝试重启本土稀土加工能力,但均因废水处理、分离效率和市场可行性等问题折戟。2023年美能源部提出的“稀土独立路线图”,大多数项目仍停留在试验阶段。
贝森特敢于放言的底气,来自于G7在加拿大多伦多会议上讨论建立的“矿产联盟”。这个旨在建立西方自己的关键矿产供应链的计划,目标直指中国稀土主导地位。
在特朗普最近的亚洲行中,美国与日本达成了关键矿产合作协议,与美澳设立的“关键矿产合作基金”相互呼应。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即便是最常被美方拉拢的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其西澳矿石仍需运往马来西亚提纯,而该工厂长期遭遇环保争议,产能受限、成本高企。
把稀土供应链建设想象为简单的“挖矿比赛”,无疑严重低估了问题的复杂性。
贝森特论断的核心假设在于“中国非常依赖美国市场”,但这与当前的中国贸易现实明显脱节。
数据显示,美国早已不是中国最大的外销市场。中国的贸易伙伴遍布全球,东盟、欧盟等地区的分量不容忽视。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结构已从单一出口导向,转向“内循环”和“双循环”模式,减少了对外部市场的过度依赖。
贝森特基于“贸易逆差缩小25%”就推断中国经济“不行了”,进而得出稀土牌“快失效了”的结论,忽视了亚洲巨人经济转型的本质。
![]()
面对美国的稀土独立计划,中国的应对之道不应是驳斥每一条口号,而是在现实里让这些口号自动失效。
继续提升重稀土精炼纯度与产品标准,巩固在高端磁材、军工复合材料等高端应用领域的优势,是维持竞争力的关键。
通过海外合资、国际合作方式,将中国稀土能力由“产能输出”升级为“产业标准输出”,与发展中国家资源国建立上下游协同,打破“只有美国主导话语”的局面。
稀土战争的最终胜负手,不取决于谁拥有更多矿藏,而在于谁掌握更先进的技术、更高效的工艺流程和更低的成本结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