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熬多久,我们的经济才能反弹?在近代历史上,耗时最长的两次经济危机,一次是30年代美国的大萧条,在谷底“趴”了10年;另一次是日本90年代的泡沫破裂,这一“躺”就是20年。那我们也需要熬那么久吗?怎么才能避免踩同样的坑?其实核心就两个关键词:病根和药方。
我们先看美国的大萧条。当时表面上是股市崩盘,其实根子里是“大鱼吃小鱼”的垄断问题。当时美国信奉“小政府”,资本野蛮生长,大财团垄断了各种资源,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扩大。60%的穷人根本消费不起,企业只能靠贷款维持制造业的虚假繁荣,结果就是泡沫一破裂,GDP4年跌了30%,失业率飙升到25%,也就意味着4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失业。
后来罗斯福开了个药方:国家下场搞大基建,修大坝、建高速,用基建拉动就业,才把经济拽回正轨。这背后的逻辑是:当时产能过剩,政府就当“调水人”,把资源从过剩的领域引向新的需求。
而日本的教训可以说更扎心。80年代,日本的制造业横扫全球,后来因《广场协议》被逼着日元升值,出口崩盘。政府想办法降息救市,反手却把股市、楼市的泡沫吹了起来。当时年轻人都沉迷于炒房炒股,导致制造业空心化。
等泡沫破了之后,日本政府学美国搞各种干预,但遇上了日本老龄化这个“慢性病”,干活的人越来越少,刺激就像打在棉花上,一拖就是20年,靠量化宽松、低利率才缓过来。这说明,经济结构一旦“脱实向虚”,就类似于给漏气的轮胎打气,治标不治本。
对我们来讲,现在的“病”和“药”是什么?首先,不要走老路,要想办法开新的药方。我们会不会重蹈覆辙,关键看两点:一是怎么躲开产能过剩、脱实向虚这两个坑;二是怎么治“资本躺平”这个病。
先看产能。过去几十年,我们的钢铁、煤炭等各行各业都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但这次供给侧改革砍掉了很多低效产能,把资源导向新能源、半导体等新赛道。这其实和罗斯福当时搞大基建、修高速类似,就是把旧鱼塘的水引向新的鱼塘。
再看虚实平衡的问题。我们的制造业占GDP差不多27%,远远高于美国的11%,但房地产及地方债的隐患也提醒我们,不能让金融游戏架空实体经济。
其实我们现在面临更大的挑战是“躺平的资本”。资本如果赚不到4%以上的回报率,就不愿意投资。过去十年,我们的资本回报率从8%跌到了4%,现在它宁愿躺在银行里,不进实体,只在金融体系里空转。那怎么办?
无非两条路:一是学日本降息“发钱”;二是学美国搞科技突破。日本靠量化宽松,把利率压到零甚至更低,逼着资本投向实体;美国则利用互联网、AI等拉高生产效率,让资本重新找到新的“金矿”。
我们现在的选择其实很明确:靠举国体制搞科技,用新质生产力打破僵局。经济复苏就像煮粥,火候不到,米是不熟的。历史周期是我们的参考对象,当前我们正处在多周期的底部:房地产泡沫在出清,产能过剩在想办法化解,科技投入在想尽各种办法加码。只要政策对症下药,我觉得三年内能看到消费和制造业的回暖,十年内可能完成新旧动能的转换。
当然,我们可以参考一些信号(不是绝对的):
第一,看民间投资是不是苏醒了。最近国家在引导社保基金、保险资金进入科创,其实就是给民间资本“打样”;
第二,看失业率能不能稳住。服务业、高端制造如果能吸纳从地产、教培行业流出的人口,社会信心就能重建;
第三,看全球“卡位战”。目前我们在AI、新能源等领域,如果能跑出来像华为级别的企业,资本的回报率自然会拉升。
对普通人来讲,不要赌泡沫,要押趋势。在经济低谷期,最忌讳“抄底”思维。比如房子,等泡沫挤干净了再说,日本的房价跌了20年才见底;股市如果想进,就看两条主线:一是科技突破(芯片、AI等),二是稳定分红类的。手里有闲钱的话,可以考虑这些。至于创业,最好瞄准下沉市场,比如老年旅游、银发经济这一类。
记住: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