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图片提供/ Lily
![]()
Lily Zhang
水下摄影师、洞穴潜水员
杜克大学环境管理硕士
曾参与拍摄央视纪录频道 CCTV9《Z世代青年说》,独立导演拍摄《Shakrs in a Changing Sea》,入围2025年罗利电影艺术节。
现运营公众号:Lily的水下世界
个人网页:www.lilyzhangimaging.com
全文共6200余字,阅读预计15-20分钟
写在前面
今年上半年,我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纪录片《Sharks in a Changing Sea》,讲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沉船周围聚集的沙虎鲨,以及当地潜水员守护海洋的故事。
拍摄与剪辑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身处科研与潜水圈子的我长期忽视了一个事实:媒体和公众关于鲨鱼的集体叙事,仍然被恐惧主导。
我开始思考,人们对鲨鱼的刻板印象从何而来?又为何在媒体与舆论中被一再放大?那些真正与鲨鱼朝夕相处的潜水员与科研工作者,看到了怎样的现实?
今天,我想从他们的叙述与观察出发,去还原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鲨鱼世界;同时,也想分享我作为创作者的思考:如何用影像与声音,讲述人与鲨鱼和谐共生的全新故事?
在新英格兰海岸的一个夏日度假小镇,夜晚的海面风平浪静,皎洁的月光洒在海面上,一名女子独自下海游泳。突然,一个看不见的恐怖力量袭来,将她拖入水下。第二天清晨,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她残缺的遗体。法医鉴定后得出结论:这是一场鲨鱼袭击(shark attack)。
——这是电影《大白鲨》(Jaws)的开场。
1975年6月20日,这部惊悚大片上映后,人们对鲨鱼的恐惧被极度放大:鲨鱼猎杀比赛在全美流行,而每年被工业捕捞杀死的数百万条鲨鱼几乎无人提起。自1970年以来,全球鲨鱼和鳐鱼数量锐减超过70% [1],大白鲨如今已被列为易危物种(Vulnerable Species)。
与此同时,无数影视作品不断强化这种刻板印象和恐惧叙事。甚至连以科学见长的媒体频道,也常以耸动的标题博取关注。关于鲨鱼保护、生态共存的声音,却往往被忽视。直到今天,许多人对鲨鱼的第一反应,依然首先联想到的是袭击与危险。
然而,在制造全球对鲨鱼的恐惧同时,《大白鲨》也意外地激发了一代人探索与理解鲨鱼的兴趣[2]。五十年后的今天,在同样位于大西洋沿岸的北卡罗来纳州,我记录下了一群潜水员与科研工作者们用亲身经历讲述的另一种声音。
![]()
电影《大白鲨》的海报
“我们常说,沙虎鲨就像一群海里的大狗狗。” 潜水船长Cindy Garb说。她在2005年获得开放水域潜水证书,此后一路考取高级潜水与教练资格,并于2016年取得船长执照,创办了自己的潜水包船公司Instigator Fishing and Diving Charters。2019年起,她全职经营这项事业,带领潜水员探索了北卡海底的沉船与鲨鱼世界。
“也许是因为它们的幼鲨本来就叫pup(小狗),所以大家都天然地觉得可爱。无论是哈巴狗、猎犬还是大丹犬,只要是小狗,人人都喜欢。我们会告诉潜水员,沙虎鲨其实也是这样,它们温和、无害。但记得哦,no touchy,这只小狗只能欣赏,不能摸!”Garb笑着补充。
![]()
船长Cindy Garb在开船
潜水船长Travis Dickinson常这样叮嘱初次下水的客人:“和鲨鱼互动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主动靠近它们。沙虎鲨其实非常好奇。有时候它们几乎在‘睡觉’,只是顺着洋流漂着;有时候它们会慢慢靠近你,只是想更近地看看,但从不会比必要的距离更近。”
Dickinson是北卡奥林巴斯潜水中心(Olympus Dive Center)的潜导与船员。他于2000年左右开始在北卡潜水,最初只是每年潜三十天的顾客,后来干脆退休搬到这里,全职投入潜水与海洋探索的生活。在他看来:“只要你不带攻击性,不在鲨鱼附近渔猎或挑衅,就不会发生任何危险。大多数时候,它们只是安静地在自己的世界里游着。”
![]()
船长Travis Dickinson在给潜水员介绍当天的潜水情况
“并不是所有的鲨鱼都会给你这样的机会。”北卡州立大学保护生物学教授Carol Price说,“有些鲨鱼非常害羞,你一靠近就会逃开,但沙虎鲨不是,它们非常自信。”
Price同时也是北卡水族馆(North Carolina Aquariums)的保护生物学家,负责物种与栖息地研究,并发起了公民科学项目Spot A Shark USA,邀请潜水员通过上传照片共同追踪个体沙虎鲨的活动。
“有人用‘温顺(docile)’来形容它们,但我其实不太喜欢这个词,因为那听起来像被驯化了一样。”Price认为,“事实上,沙虎鲨只是对人类相当包容。只要我们保持冷静、尊重它们的空间,它们就会允许我们靠近,和它们共享片刻的海底空间,拍照、惊叹、屏息。能与这样一种野生动物和平共处,真的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沙虎鲨(Sand Tiger Shark,学名 Carcharias taurus)在北卡罗来纳并非一直如此常见。根据潜水员的回忆,20世纪八十年代时,这片海域中更常见的是牛鲨(Bull Shark,学名Carcharhinus leucas)和铅灰真鲨(Sandbar Shark,学名Carcharhinus plumbeus),直到二十一世纪初,沙虎鲨才开始在沉船周围成群聚集。
从地图上看,北卡罗来纳正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的交汇处。而从潜水员的视角,最直观的感受是:随着船只渐渐远离岸边,船长头顶的海底温度仪会从15℃缓缓升到20-22 ℃,哪怕在冬天也是如此。洋流的碰撞孕育了丰沛的生命,也造就了险恶的海况;数百年来,两千多艘船舶在此沉没,使这里被称为“大西洋的坟墓”(Graveyard of the Atlantic)。沉船吸引潜水员来探寻历史,也吸引了沙虎鲨的到来。
![]()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外海
如今,船长们凭借精湛的航行与导航技术,能够在四面环水、毫无浮标的大海中央定位这些沉睡的铁质遗迹,并精准地抛锚下潜。而那些常年徘徊在沉船周围的沙虎鲨,又是如何在茫茫大海中找到这些遗迹并选择在此停留的呢?
“沙虎鲨似乎已经认定了这些沉船是它们想栖息的地方,” Price告诉我,“它们有的只停留几天,有的——尤其是怀孕的雌性——会在同一艘沉船周围待上很久。全球范围内,它们通常聚集在岩石缝隙、礁洞等硬质底栖环境,而沉船恰好模拟了这样的栖息地。随着时间推移,它们逐渐发现了这些人工结构,并且一年又一年地重返。”
“我们现在仍在探索的一个谜题是:同一条鲨鱼是否会年复一年地回到同一艘沉船?这种行为是否随着季节或性别而不同?” 她补充道。
事实上,多年来潜水员的实地观察,已经揭示出沙虎鲨在北卡海岸稳定而清晰的季节性规律。
每年春季至初夏,沙虎鲨最常出现在Aeolus和Spar两处沉船附近;盛夏时分,随着水温升高,它们会转移到洋流稳定的Caribsea与Atlas一带;入秋后,鲨鱼们开始向南移动,尤其聚集在二战期间沉没的德军潜艇U‑352周围。
到了冬天,人们一度以为鲨鱼会因为水温下降而离开北卡的海域,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是过去极少有人在寒冬下水而已。如今的潜水记录显示,在外海更深的沉船,如Papoose(又名 W.E. Hutton) 和Naeco附近,依然能看到密集的沙虎鲨群。
![]()
北卡罗来纳州近海人工礁与沉船分布图,标记地点是参与 “Spot A Shark USA” 项目的社区潜水员观测到沙虎鲨的地方。(制图:Ara McClanahan)
在采访中,Dickinson回忆起一次终生难忘的冬季潜水经历。那是在2016或2017年1月,他随NOAA在 Papoose 沉船附近执行科考任务。
“我穿着干式潜水服、厚厚的保暖层,手里抱着锚链下潜,”他回忆道,“刚开始我绕过一层鲨鱼,接着又是一层,然后是第三层,我一路往下躲,才到达沉船的位置。”
完成系锚后,Dickinson正准备上浮通知船长一切就绪时,转头看到的景象让他几乎屏住了呼吸:“那是一整面鲨鱼的墙,从90英尺到125英尺,足足十多米厚。我根本看不到船体,只能看到鲨鱼一层层堆叠着,从海底一直延伸到中层水域。”
那天的能见度有十几米,但无论往哪个方向望去,视野里全是沙虎鲨。
“我当时非常激动,因为以前没人见过冬季聚集的沙虎鲨。我们都以为它们会在这时候离开。我上来后告诉NOAA的科研人员‘底下全是鲨鱼’,他们根本不信,以为我在开玩笑。”
直到遥控潜水器(ROV)下水,屏幕上传回的画面让所有人都惊呆了:鲨鱼从沉船底部一直堆叠到水面上方,层层叠叠,整整延伸了三十多米,几乎看不见尽头。
从那以后,当地的潜水员们在冬季的多次潜水中再次见证了同样的景象。
Garb解释这是因为冬季墨西哥湾暖流向外海移动,“外海沉船水温依然能维持在16至22℃之间,那是沙虎鲨最喜欢的温度。有时一下水,周围就是上百条沙虎鲨环绕。”同时,她注意到近几年冬季鲨鱼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雌雄分布似乎有所不同:“有些沉船以雌性居多,而有些则以雄性为主。”
Garb还曾在2023年2月记录到一次罕见的场景:一头大白鲨(Great White Shark)出现在沙虎鲨聚集的Papoose沉船附近,短暂打乱了它们原本稳定的队形。
“那是我见过最大的沙虎鲨聚集。”她回忆说,“无论往哪里看,都是鲨鱼,密密麻麻地布满整个水域。那次我在训练一位潜导如何抛锚和解锚,当时就我们两个人在水下。忽然,我余光里捕捉到一个庞大的身影,于是立刻举起GoPro游了过去。那是一头怀孕的大白鲨,体型巨大。”
“她在沙虎鲨群的上方游动,而沙虎鲨的反应立刻变了。平时它们总是整齐排列,但这次开始打乱阵型,显得更分散、更活跃,就像自然界中许多动物在面对顶级掠食者时会做出的防御反应,让自己看起来更强大、更难对付。而那头大白鲨则显得十分从容,只是悠然地在上方巡游。”


一头大白鲨短暂的打乱了沙虎鲨在Papoose沉船附近聚集的阵型
(拍摄:Cindy Garb)
潜水员们通过多年的观察与经验,对沙虎鲨迁徙与聚集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提出了不同的推测:聚集的形成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结构提供庇护与食物,水动力条件决定舒适度,行为习惯与社会关系维系秩序,而繁殖与归巢的习性可能使它们一再回到熟悉的地点。
“有时候你能看到巨大的鱼群(bait ball)在沉船周围翻腾,然后一条沙虎鲨从中缓缓游出。这里的生命太丰富了,它们没有理由离开。”Garb说。她还注意到,不同沉船的承载力并不相同:“比如Papoose沉船已经被海流侵蚀得很散,覆盖范围很大;而仅两英里之外的Schurz比它小得多。两处都有沙虎鲨,但 Papoose能吸引更多猎物,也就能维持更大的鲨鱼群。”
![]()
沙虎鲨、鱼群与Caribsea沉船
Dickinson补充说,沉船的结构与洋流是决定聚集位置的关键因素:“沉船能让鲨鱼‘借力’,它们顺着船体调整姿势,让海水自然流过鳃部,不用耗力游动也能呼吸。”
下潜前,他常能从海面判断水流方向,从而推断鲨鱼的位置:“通常鲨鱼会聚集在船体迎流的一侧:船头、船尾或某个边缘。你可能在船的另一边一条都看不到,但一拐过去,就有几十条。”
在Dickinson看来,聚集不仅仅是为了觅食或繁殖,更像是一种社会行为:“鲨鱼们喜欢那里的条件,水温、洋流、能见度都恰到好处,于是就聚在一起。冬天冷了,它们就往外海深处去,在更温暖的沉船上聚集。”
Garb 进一步指出,沙虎鲨的聚集可能与繁殖和“归巢”本能有关:“我觉得鲨鱼有点像海龟,会回到它们出生的地方生育。沙虎鲨的这种‘产仔(pupping)’行为,可能就是回到熟悉的沉船去产幼鲨。”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Price团队研究的印证。通过公民科学项目Spot A Shark USA收集的照片识别数据显示,同一条鲨鱼往往会在同一或邻近沉船反复被记录到,显示出显著的地点忠诚(site fidelity)[3]。
![]()
Carol Price教授正在阅读学生的研究海报
随着人类活动在这些沉船上的增加,潜水员们也逐渐形成了对沙虎鲨行为更细致的理解。北卡罗来纳的鲨鱼观察活动并不依赖诱饵或投喂,因此人与鲨鱼的相遇往往呈现出更自然、更具代表性的生态行为。
Dickinson分享了他与一条沙虎鲨之间持续数周的独特互动经历:
“那年夏天,大多数鲨鱼都从Spar转移到了 Caribsea,但有一条沙虎鲨每天都在Spar。我每次下潜去系锚,它都会缓缓游过来,停在我身旁几英尺处,就那样安静地看着。等我沿着沉船拉设导航线,它也会一路跟着。整个季节都这样,五六周如一日。我不知道它是出于好奇,还是认出了我,但它始终保持着同样的距离与节奏。”
这种持续而平和的互动,让潜水员们意识到,沙虎鲨不仅温顺,也具备一定的个体识别与社会意识。
![]()
潜水员与沙虎鲨同游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鲨鱼的行为会因人类活动方式而改变。尤其是在有鱼枪捕猎的区域,沙虎鲨往往表现出更高的警觉和好奇心,这种反应可能来自对气味、声音或视觉线索的条件反射。
“鲨鱼的反应很多是本能的。有一次我手上有小伤口,进水后立刻有鲨鱼游过来探查,它们能闻到血腥味。但当它靠近、发现我是潜水员而不是猎物时,就会立刻转身离开。”Dickinson解释说,“不过,如果它们最近在有鱼枪捕猎的地方活动过,就会变得更警觉。它们会盯着你看,似乎在判断你有没有带鱼枪或猎物。”
相比之下,Garb的一段经历揭示了更严重的人为干扰。她提到,在2025年2月底或3月初的一次潜水中,Caribsea 沉船遭遇了商业流网作业:“那真是太可怕了。整个沉船都被渔网缠住,里面有三条沙虎鲨被困。一条已经开始腐烂。那艘渔船显然已经在这里作业至少一个星期。除了鲨鱼,还有大量其他鱼类被困在网中。”
她说,这种事件不仅造成直接伤害,还会长期改变鲨鱼的分布模式:“我们发现,只要沙虎鲨看到同类的尸体,就会立刻离开。这是一种天生的避险反应。我后来又回去过两次,一条鲨鱼都没再出现,只剩下那几具正在分解的遗体。我们接着去了东侧更深一点的 Atlas沉船,那里的沙虎鲨数量很多。我想它们可能是为了安全,迁移到了那里。”
“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Garb补充,“每当有鲨鱼被困,那个沉船点往往要三到五年才会重新出现沙虎鲨,有时甚至再也不会回到从前。”
鲨鱼在地球的海洋中已游弋了四亿多年,经历五次物种大灭绝,依然顽强生存。或许,它们比人类更懂得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时代中适应与延续[2]。大白鲨或沙虎鲨,只是五百多种鲨鱼中的一种,而没有一种鲨鱼,天生以人类为食。
根据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国际鲨鱼攻击档案(ISAF),2024年全球共记录了88起鲨鱼与人类的接触事件,其中仅47起为“无挑衅性咬伤”(unprovoked bites),而有24起是因人类主动接触或干扰鲨鱼所致[4]。
但无论数字如何说明,都不如亲身下水时的那一刻。当鲨鱼从你身旁缓缓游过,你会看到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Sharks in a Changing Sea》中,我尝试在“潜水与科研合作”和“在地知识”的主题之外,加入一条新的叙事线索,追溯媒体如何塑造鲨鱼“恐惧”的刻板印象,以及这种情绪如何在北卡的潜水文化中逐渐转化为“熟悉”,甚至成为一种“自豪”。我特意保留了长而连贯的水下镜头,希望观众能沉浸于鲨鱼潜游的真实与宁静之中,看到它们的另一面:优雅、好奇,且与海洋生态系统紧密相连。
结语
在世界各地的海洋馆中,沙虎鲨往往是最容易被辨认的物种:它们张着尖牙、缓缓游动,给人一种冷峻而危险的印象。然而,在北卡罗来纳的自然栖息地中,它们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一种既具社会性,又极度依赖环境的生命形式。它们借助沉船结构形成稳定聚集,展现出明确的季节性迁移与地点忠诚。
通过潜水员与科学家的长期观察,我们得以窥见:无论是潜水、捕鱼,还是媒体叙事,人类的存在都在不断塑造着它们的行为与命运。
《Sharks in a Changing Sea》正以此为线索,探索影像如何成为连接科学知识与公众感知的桥梁,让人们重新认识海洋中最常见、却最被误解的生物之一。
在这个国际生物圈保护日,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多一些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被误解的从来不只是鲨鱼,而是我们与自然之间尚未完成的对话。当野生动物悄然适应着人类的存在,我们是否也能学会在理解中与它们共存?
![]()
Sharks in a Changing Sea纪录片海报
![]()
Lily的预告
这篇文章是沙虎鲨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与第一篇(点此回顾:)一起讲述了北卡罗来纳的海洋环境、沉船生态系统、鲨鱼的生存智慧,以及人与鲨鱼真实共处的故事。
文中反复提到的公民科学项目Spot A Shark USA是如何运作的?潜水员上传的一张照片,真的能改变鲨鱼的未来吗?
最后一篇文章,我将带大家走进“公民科学”的水下世界,分享文中反复提到的Spot A Shark USA项目的幕后故事:潜水员上传的一张照片,真的能改变鲨鱼的未来吗?
希望这三个小故事能串联起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鲨鱼世界。也期待你能和我一起,重新认识这些被误解的海洋邻居。
参考阅读
本篇文章基于Lily在杜克大学的毕业论文,需要更完整的参考文献和学术细节,可以在这里查阅:
Zhang, Lily (2025). Sharks In A Changing Sea: Documenting SCUBA diver marine knowledge on sand tiger shark (Carcharias taurus) population and ecology in North Carolina. Master's project, Duke University. Retrieved from https://hdl.handle.net/10161/32255.
有关纪录片的更多信息可以在项目网站查询:
https://www.lilyzhangimaging.com/sharksinachangingsea
[1] Pacoureau, N., Rigby, C.L., Kyne, P.M. et al. (2021). Half a century of global decline in oceanic sharks and rays. Nature 589, 567–57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03173-9
[2] Xia R. (2025). A PR makeover for sharks (think ‘Jaws’) could do a whole lot of good for the ocean. Los Angeles Times.
https://www.latimes.com/environment/newsletter/2025-09-03/boiling-point-jaws-legacy-sharks
[3] Price CS, McClanahan AL, Burge EJ, Houppermans T and Holmberg J. (2024).
Community science informs movement and reproductive ecology of sand tigers Carcharias taurus off North Carolin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ront. Mar. Sci. 11:1362703. doi: 10.3389/fmars.2024.1362703
[4]https://www.floridamuseum.ufl.edu/shark-attacks/yearly-worldwide-summar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