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被打了!外长取消访华后,中方不再留情面,德媒:中国为什么突然给我们一巴掌?
上个月24日深夜,德国外交部突然宣布:外长瓦德富尔推迟原定26日的中国行程。机票早订、议程排好,就在准备登机前几个小时,整趟计划了几个月的访问被临时取消。
![]()
德国舆论炸开了锅,《世界报》大标题质问:“中国为什么突然给我们一巴掌?”表面看,这好像是中国无端发怒,但真相远比表象扎心——这巴掌,德国自己一步步送上的。
事情得从瓦德富尔访华的“目的”说起。德国外交部一边嘴上坚持“一中政策”,一边又暗示操作上另有打算,出发前还放话要就稀土和半导体出口管制问题与中国“深入讨论”。
说白了,这就是想在资源和技术上占点便宜,同时还想在政治上试探底线。中方当然清楚这一点:只安排一场由王毅外长会见的会谈,没有其他高频互动。德国一看心里明白——来也白跑,于是干脆取消。德国媒体喊“被放鸽子”,其实就是自作多情。
![]()
德国人的尴尬不仅在外交上,更在经济上。德国汽车、化工、芯片产业对中国依赖极深。2025年前八个月,中德贸易额高达1634亿欧元,中国连续九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
大众、宝马、奔驰等车企在华销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可就在德国还指望中国市场续命时,欧盟却连出四道反补贴、反倾销调查,德国企业是幕后主要推动者。
更离谱的是荷兰“安世半导体事件”,中资被迫撤出,欧洲车企芯片短缺,德国车企库存撑不过四周,整个供应链被卡脖子。德国企业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却发现自己离开中国,根本造不出车。
![]()
瓦德富尔这次访华,表面是德国外交行为,实际上更像是在替欧洲车企求情,希望中国“放一马”,缓解芯片断供的危机。但中方很清楚,原则问题不是“求情”就能打通的。你政治上嘴硬、背后跟着欧盟搞制裁,经济上又想依赖中国资源和市场,这算盘打得再精,也只能自讨没趣。
德国外长的“取消行程”,在中国看来,是一次必要的提醒:合作可以谈,但规则必须尊重。过去德国习惯“政经分离”:政治批评有余,经济合作照常。但现在,中国明显不再当“随叫随到的制造工厂+资源供应者”。你若想在合作里占便宜,又不愿意拿出诚意,那只能被边缘化。
![]()
讽刺的是,就在外长被“冷处理”的同一周,德国企业在北京签了大单。宝马扩大研发中心,大众、博世联合投资50亿建芯片厂。企业界早就明白,中国市场不是想来就来,靠中国赚钱就必须付出代价。政客们的“双标”与企业的现实需求形成鲜明对比:嘴上喊原则、手上还要中国钱,这种自欺欺人的局面,最终让德国外长自己先“掉队”。
这次风波背后,是中国态度的转变:你若想合作,就得按规则来;你若想耍嘴皮子、搞姿态,就得准备被请出门。给德国的巴掌,打得不狠,却足够扎心。它告诉所有想撬动中国的国家:不要以为经济是提款机,政治可以随便扯。合作是双向的,你在经济上做乞讨者,在政治上做倡导者,那迟早会被现实教训。
![]()
德国今天的尴尬,说到底,是自己走窄了路。默克尔时代的务实外交被弃之不顾,换来的是空洞的价值观口号和摇摆不定的政策。美国看不懂,中国不买账,企业被掐脖子,外长只能临阵退缩。
中国这巴掌,不是爆发,而是提醒:谁要真合作,就拿出诚意;谁耍心眼,就准备被门关上。德国要醒了:嘴上喊价值观、手上想赚钱,这套戏,在中国,再也不管用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