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教育追光者丨一纸札记,记录着金石两地跨越23年的教育接力

0
分享至

在川西连绵的群山之间,在雪域高原的晨曦之中,总有一些身影跨越山海,将知识的星火播撒进渴求成长的灵魂。他们踏着晨露浸润的小径走来,肩上是装满希望的行囊,心中盛着无垠的星河——那是书页间跃动的光芒,是群山之外的无限可能。

今天

金牛教育推出

《教育追光者·金牛支教札记》第2期

我们将跟随胡晋老师的笔触

探寻那些藏在教案与星光之间的温暖故事

感受金牛教育人

用坚守与热爱诠释的教育担当


胡晋

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

2024年8月至今,在石渠县中学校(高中部)支教,任副校长

01

虽行于艰难坎坷之上,却要种出教育的希望之花

2001年,石渠县的高中教育按下了“暂停键”;2024年秋,希望之火在高原重燃——全县唯一的全日制公办高中“石渠县中学校(高中部)”,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正式恢复办学。这场跨越23年的教育接力,最终依托“金石教育帮扶”项目,并综合考虑甘孜州特殊的地缘条件,将复办校址暂定于泸定县。


2024年8月24日,我带着区教育局的帮扶重托和成都二十中校对校帮扶的深切期待,与成都十八中安邦老师一同奔赴泸定兴隆镇的一所临时租用的校舍,踏上了石渠高中的筹建之路。当我们在紧锣密鼓地克服重重的困难,筹备开校事宜时。然而,开学前夕却情况突变,整个团队必须带着刚刚安顿下来的师生,从大渡河畔的泸定,全员迁往近千公里外、海拔3260米的石渠县洛须镇。那里与西藏隔江相望,空气含氧量骤减,前路充满未知。两天,近千公里,海拔攀升2000多米,翻越三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垭口。从湿润河谷到干寒高原,我们带领着全体教师一路前行。最初的惊愕无助渐渐褪散,取而代之的是路途上的彼此扶持。这群教育拓荒者,一边抵抗着高原反应,一边凝聚着师生的心。随着车轮滚滚,我的心情也愈发沉重。因为我明白,我们载着的不仅仅是随行行李,更是一所新学校的全部希望与未来。当车队最终抵达金沙江边的洛须镇邓柯中学临时校点时,每个人都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当我真正站在石渠的土地上,才深切体会到“从零开始”这四个字的分量。我们面临的,不只是自然环境的考验:第一重:身体的考验。这里高寒、干燥、缺氧,每一次呼吸都在提醒我们,身体与意志必须同时跟上。第二重:历史的空白。高中已停办23年,没有现成的体系可循,没有成熟的路径可依,一切都要亲手重建。第三重:青春的责任。我们的教师团队,主要由33名90后、00后新教师组成。他们自己还是大孩子,却要在这里用青春力量,为石渠的高中学子奠定未来的基石。

创业虽艰,但合力前行。我们深知,脚下不仅是高原,更是一片教育的沃土;我们手中握着的,是石渠高中崭新的起点,也是一个县域教育未来的火种。


02

唯有求真、务实、坚韧、自律,才能在这片高原上扎下教育的根

在海拔三千多米的洛须镇,石渠高中不仅是一所学校,更是一片教育理想的试验田。建校之初,一切都是空白。没有成熟的制度,没有成型的模式,但我们有来自金牛区的优质师资力量,有“老西藏精神”的感召,更有前21批147名支教教师用脚步丈量出的帮扶之路作为精神支撑。他们留下的,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信念——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地方的未来。

这一年,我们秉承“求真、务实、坚韧、自律”的工作作风,依托金牛优质资源和石渠当地主管部门的办学决心,在创新与实践中,务实的开展各项工作;我们写下18篇工作报告、制度与方案,从实际中梳理石渠高中办学的“成长日记”;我们因地制宜建章立制,培养骨干推动教研,在创新中求实,在实干中聚力。每一个深夜的讨论,每一次课堂的尝试,都在积极探索石渠高中的办学发展方向和符合石渠本地学情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金牛区教育局和石渠县教体局的指导下,我们积极推动成都二十中与石渠县中学校(高中部)签订校对校帮扶协议,正式结对,共同肩负起一份沉甸甸的教育使命。选定的13位名优指导教师虽远在千里之外,却通过“网链共享”,把88场“金石联合教研”送到高原。屏幕那端是成熟的经验与方法,屏幕这头是石渠青年教师求知的眼神。这种跨越山海的连接,为新教师的成长铺设了快车道。一年的坚守,换来令人欣慰的突破——石渠高中从录取分数全州最低,到学年质量监测在全州17所高中中位居第14名。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石渠教育实现短期突破的证明,更是“金石教育协作”开创出的崭新格局。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工程,却在这片高原上,让我们看见了破土而出的力量。


03

毅然重返高原,用生命回应生命的召唤

2025年9月,我再次出发,带着金牛教育人的嘱托,选择了回到石渠这片土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行程,而是一次与初心的对话——既然许下了高原奉献的誓言,就要用脚步去丈量它的深度。在石渠,教育从来不是一句口号。我们本着建校之初,拟定的“先完成,再完善,后完美”的工作思路和“先成长,再成熟,后成功”的工作步骤,以厚植家国情怀、扎根高原育人育心、热爱家乡回馈家乡的态度来推进石渠高中高质量重建。面对这群高原上的孩子,我们更坚信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节奏,教育要做的,是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在主抓班主任、中层干部、党员教师三个核心团队建设的同时,我提出了一个朴素的成长逻辑:工作态度——工作实效——工作能力——工作量的教师发展与管理认知顺序。态度决定实效,实效锻炼能力,能力才承载得了分量。这不仅是管理思路,更是我对这片土地上所有教育同行的期待。

借助在金牛的所观、所学以及在成都二十中所积累的教学管理经验,以“天下教育本一家”之情怀,全身心投入石渠高中建校帮扶工作,以身为镜融入石渠教育。在这里,我既是老师,也是学生;既是建设者,也被这片土地重塑。


我们的努力,体现在四个具体的维度上:

一是聚焦教育教学规律,让教育回归本质。围绕备课、教研、课堂、作业、考试、招生、家访、宣传八大环节,我们搭建起教育的“骨架”。在高原办学,每个细节都要脚踏实地,因为这里的孩子耽误不起。

二是积极搭建平台与整合资源,让爱心的河流汇成江海。我们构建了政府、社会、企业、高校、爱心人士的立体帮扶网络。令人感动的是,建校第一年,每一名石渠高中的学子都得到了资助,覆盖率100%。这些温暖,照亮了孩子们的求学路,也温暖着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心。


三是注重教育人才培养,让本土的种子生根发芽。我们特别注重培养愿意扎根高原的本土人才。一年来,4名中层管理骨干脱颖而出——他们才是石渠教育未来的希望。

四是推动教育科研发展,让教师的梦想开花结果。全年教师论文及赛课获奖22人,占比67%,其中省二等奖1人,州一等奖2人。更让人欣慰的是,49%的教师获得了外出培训的机会。看到他们眼里重新燃起的光,我知道,石渠教育的火种已经点燃。

这些数字背后,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照亮。在石渠,我真正理解了支教——它远不止是教育帮扶,也是一场双向的奔赴,更是一场需倾注心血的接力。这场接力需要一棒接一棒地奔跑,而我很庆幸——我的这一棒,跑在了石渠高原上。我也坚信,这片土地给予我的,远比我能付出的,多得多。


一页札记

记录的是支教路上的点滴感动

一次坚守

诠释的是金牛教育人的初心使命

一段征程

见证着金渠两地教育协作的深厚情谊

感谢胡晋老师的倾情分享

让我们看到了

金牛教育人在石渠的担当作为

接下来

《教育追光者·金牛支教札记》

还将继续为大家呈现更多动人的支教故事

带您认识那些

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的教育者

敬请关注,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 incentive-icons
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
金牛教育
1948文章数 34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