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母亲决意将3套学区房全给弟弟,哥哥沉默签字,中秋时母亲却愣住了。
01
李秀英,今年65岁,曾是市机关的处长,退休后依然保持着说一不二的性格。
三十多年的官场生涯让她习惯了掌控一切,家中三套市中心学区房的产权更让她在家庭中拥有绝对话语权。
这三套房产是她一生的心血,也是她最引以为傲的成就。
其中一套是早年单位分配的福利房,她果断买断了产权;另外两套是她在房价低谷时贷款购置的。
![]()
如今,每套房价值不菲,三套总值超过1200万元,彰显了她当年的远见。
李秀英有两个儿子,来自她人生不同的阶段。
大儿子陈建国,35岁,在区政府做普通科员,性格内向,沉默寡言。
小儿子陈建华,30岁,在外企做销售经理,口才出众,收入可观。
“建国这孩子,从小就闷,长大了也没什么长进,”李秀英常对朋友抱怨,语气中带着失望。
“都35岁了,还是个小科员,工资就那么点。反观建华,年纪轻轻就在外企站稳脚跟,月入好几万,这就是差距。”
她的丈夫张国华虽不吭声,但私下里更偏爱建华,因为建华总会带礼物,节日时关怀备至。
建华每次回家都热情洋溢:“妈,我给您买了个按摩靠垫,听说对腰好!”
李秀英假装责骂:“又乱花钱!”但脸上的笑意藏不住。
而建国虽然孝顺,却不善表达,每次来都默默干活,洗碗、拖地、修家具,鲜有引人注目的举动。
建国的妻子刘美玲有时忍不住说:“建国,你看看建华怎么讨你妈欢心,你也得学着表达啊。”
建国听了这话,只是苦笑,继续忙自己的事。
兄弟俩的性格差异在人际交往中尤为明显。
建华在公司人缘极好,客户资源丰富,业绩总是名列前茅。
建国在单位虽然兢兢业业,但不擅交际,升职加薪的机会总与他擦肩而过。
“建华开着宝马,穿名牌,建国35岁了还骑个电动车上下班,”李秀英曾对朋友叹气,“都是我儿子,怎么差别这么大?”
朋友劝她:“秀英,建国踏实肯干,说不定以后会有大出息。”
“踏实?”李秀英摇头,“现在社会,光踏实有什么用?得有能力,得让人看得起。”
这种观念在她心中根深蒂固,部分源于一个隐秘的真相:建国是她与前夫的儿子,那段失败婚姻让她心有芥蒂。
建华则是她与张国华的儿子,承载了她的希望,偏心几乎成了本能。
当建华带着女友赵雅婷回家宣布要结婚时,李秀英的偏心更加坚定。
“妈,爸,这是雅婷,”建华笑着介绍一位优雅的年轻女子,她在广告公司做营销经理。
雅婷礼貌地问候:“阿姨,叔叔好!”并送上精美的礼品。
李秀英满心欢喜,心想:“这女孩有教养、有才华,跟建华真是天作之合。”
张国华私下对妻子说:“雅婷知书达理,对建华也好,真是好媳妇。”
但雅婷也有实际的考虑。
![]()
“建华,我不是贪财,但结婚总得有个家吧,”她委婉地说,“我们攒的钱够首付,但贷款压力太大,怕影响生活。”
建华明白她的意思,主动对父母说:“妈,我们要结婚了,确实需要一套房子,您能帮帮忙吗?”
李秀英爽快答应:“这有什么?我有房子,给你们一套。”
但这番对话让她开始思考更深的问题。
她名下有三套房,迟早要分给两个儿子,与其将来纠缠不清,不如现在定下来。
李秀英考虑了一周,决定召开家庭会议,把话挑明。
02
一个周六下午,她叫来两个儿子和他们的家人。
建国带着刘美玲和8岁的儿子小杰准时到达,建华则带着雅婷一同前来。
客厅里气氛微妙,大家静静等待李秀英开口。
“今天叫你们回来,是有件大事要宣布,”李秀英清了清嗓子,表情严肃,“关于我名下的三套房子怎么分。”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房产分配可是关乎每个人的大事。
“我和你爸商量过了,”她停顿了一下,扫视众人,“我们决定把三套房全给建华。”
此言一出,客厅像炸开了锅。
“全给建华?”刘美玲猛地站起来,声音颤抖,“妈,您这是什么意思?建国也是您儿子啊!”
“妈,这不太公平吧?”建华虽然心里暗喜,但装出为难的样子,“建国也需要房子啊。”
“别假惺惺了,建华!”刘美玲转向小叔子,怒气冲冲,“三套房,1200多万,你一个人全拿了!”
“我没想全拿,大嫂,”建华一脸委屈,“我真的没这个意思。”
“都别吵了!”李秀英拍着茶几,声音洪亮,“这是我的决定,我有我的道理。”
张国华在一旁抹泪:“秀英,这样分是不是太过了?两个儿子,不能差别这么大吧?”
“爸,您别难过,”建华赶紧安慰,“要不我拿一套,建国拿两套,平分得了。”
“平分?”李秀英冷笑,“凭什么平分?建国35岁了,还是个小科员,工资就那么点,能有什么出息?建华,你月入几万,前途无量,房子给谁还不明显?”
这话刺耳,刘美玲气得脸红:“妈,您这是瞧不起建国!他收入不高,可他踏实孝顺,从没让你操心!”
“踏实有什么用?孝顺能当饭吃?”李秀英激动起来,“建华每次回来都给我们买东西,节日问候从不落下。建国呢?每次来就闷头坐着,问一句答一句,这就是差别!”
“妈,您这是偏心!”刘美玲哭了,“您怎么能这样对建国?”
“偏心?”李秀英站了起来,“我偏什么心了?我为这个家着想!建华有能力,房子给他才能发挥价值。给建国?他拿了房子能干啥?卖了换钱?”
“妈,您太过分了!”刘美玲指着她,“建国他……”
“他什么?他有什么本事?”李秀英打断她,“35岁了,还让老婆替他争,他自己倒是一句话不说!”
所有人的目光转向建国,他依然坐在角落的单人沙发上,低着头,沉默不语。
“建国,你说句话啊!”刘美玲急了,“你妈这样分房子,你没一点意见?”
建国缓缓抬头,看了看所有人,目光最后停在母亲身上。
“妈说得对,”他平静地说,“房子是您的,您有权决定给谁。”
这话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建国,你疯了?”刘美玲不敢相信,“你就这么认了?”
“没什么不能认的,”建国语气依然平静,“我确实不如建华有出息,妈的选择是对的。”
刘美玲盯着丈夫,气得说不出话。
建华看着大哥的反应,心里五味杂陈,想再推辞几句,但见大哥如此坦然,反而有些不安。
![]()
03
“建国,要不……”建华想说分点房子给他。
“不用,”建国摆手,“妈的决定就是最好的安排。”
李秀英没想到建国会这么轻易接受,本以为会有一场争吵。
“建国,你能这么想,妈很欣慰,”她语气缓和了些,“放心,妈不会让你们一家没地方住,现在的房子你们继续住。”
“谢谢妈,”建国点点头。
“可是……”刘美玲还想争辩,被建国拉住。
“够了,美玲,”建国看着妻子,“妈决定了,就这样吧。”
雅婷在一旁看着,心情复杂,试探地说:“阿姨,要不我和建华商量,分一套给大哥大嫂?”
“不用,”建国摇头,“你们安心准备婚礼,房子的事别管我们。”
李秀英听了这话,对未来儿媳更加满意,心想:“雅婷多懂事,比美玲只会吵强多了。”
“就这么定了,”李秀英拍板,“过几天我们去办手续,把房产证过户到建华名下。”
“妈,真不用再考虑?”张国华还是不忍。
“考虑什么?我很清楚,”李秀英态度坚决,“就这样。”
建国站起来:“妈,爸,没事我们先回去了,小杰明天有补习班。”
“建国……”建华想挽留。
“没事,好好照顾爸妈,”建国拍拍弟弟肩膀,带着抹泪的刘美玲离开。
看着大儿子一家离开的背影,李秀英心里涌上一丝莫名的失落。
三天后,她带着建华去了市中心一家律师事务所,准备办理房产过户。
事务所装修豪华,接待他们的王律师穿着职业套装,专业而沉稳。
“李女士,您确定将三套房产全过户给小儿子?”王律师摊开房产证,认真问道。
“确定,”李秀英毫不犹豫。
王律师点头,解释道:“您的大儿子对此有何看法?根据法律,继承权放弃需要他到场签字。”
“他没意见,”李秀英看看手表,“我叫他过来签字,马上到。”
不久,建国赶到,表情平静,步伐稳健,仿佛要放弃的不是千万家产,而是一张废纸。
王律师起身,郑重地说:“陈先生,您母亲要将三套房产全过户给您弟弟,您将放弃继承权,确认同意吗?”
“同意,”建国语气干脆。
“您是在无任何胁迫下决定的?”王律师追问。
“是的,”建国微微点头。
“没有任何异议?”王律师再确认。
“没有,”建国坚定回答。
王律师看着他平静的表情,心中疑惑,她见过太多因遗产争得头破血流的家庭,如此平静的少见。
“好的,我们开始办理,”王律师取出文件,“请仔细阅读,确认无误后签字。”
李秀英接过文件,逐字审查,虽然有些条款看不懂,但大致意思是把三套房全转给建华。
“没问题,”她率先签下名字。
建华接过文件,看了大哥一眼,眼神带着一丝愧疚,签了字。
轮到建国时,他拿起笔,手微微一颤,但很快恢复平静,果断签下名字。
建华犹豫道:“建国,要不……”
“没事,”建国打断他,语气坚定,“签吧。”
王律师收好文件,检查签名后说:“手续完成了,一周后新房产证就能下来。”
“谢谢王律师,”李秀英起身道谢。
“不客气,”王律师微笑,“你们先回去吧。”
走出事务所,三人各怀心事,李秀英既释然又不安,建华兴奋中夹杂愧疚,建国依然平静。
04
“妈,我得回公司了,”建华打破沉默,“雅婷在等我去看婚礼布置。”
“去吧,带雅婷回来吃饭,”李秀英笑着说。
“好的,”建华又看向大哥,“建国,你……”
“我也得上班,单位有事,”建国淡淡地说。
看着两个儿子离开,李秀英站在楼下,望着他们的背影,心头涌上一丝空虚。
回到家,张国华在厨房准备晚饭,听到开门声问:“房子的事办完了?”
“办完了,”李秀英换鞋回答。
“建国没说什么?”张国华追问。
“没说,很配合,”她嘴上这么说,心里却不太踏实。
接下来的日子,家里气氛有些微妙。
建华来得更勤了,每次都带礼物,一次是高档茶叶:“妈,这茶叶对身体好。”
另一次是燕窝:“爸,雅婷特意挑的,您得吃。”
他还热情邀请:“爸妈,这周末我们请您吃大餐,庆祝一下!”
而建国回家的次数少了,以前几乎每周都来,现在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来一次。
张国华看着空荡的客厅,担忧地问:“建国最近怎么不常回来了?”
“可能工作忙,”李秀英皱眉,但心里也疑惑。
刘美玲偶尔回来,但待不久,话也少,以前她会和张国华聊家常,现在总找借口走。
有次张国华问:“美玲,你们最近还好吧?”
“挺好,爸,”她眼神闪躲,匆匆说,“我有事,先走了。”
李秀英看在眼里,心里不舒服,但事情已定,她也不好说什么。
转眼到了2025年9月中旬,建华和雅婷的婚礼筹备如火如荼,定在次年春天。
一天晚饭时,建华兴奋地说:“妈,爸,我们定在四月办婚礼,您二老得早做准备!”
李秀英笑得合不拢嘴:“好,咱们要大办,让大家都知道咱家的喜事!”
建华又说:“对了,妈,一套房子的装修已经开始了,请了顶尖设计师,婚房会很漂亮。”
“花该花的钱,别省,”李秀英豪爽地说,“咱家不缺钱。”
看着建华幸福的样子,她觉得自己选对了人,这儿子能让她的遗产发光。
但中秋节前,她最看重的家庭团聚节日,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
9月12日,离中秋(9月17日)还有几天,李秀英开始张罗节日晚餐,买月饼、备食材。
“今年中秋得好好过,”她一边整理莲蓉月饼,一边对张国华说,“建华要结婚了,房子也定好了,双喜临门。”
张国华切菜,点头道:“希望一家人能像以前那样团圆。”
“你给建国打个电话,问他们什么时候来,”李秀英擦手说。
张国华拨通电话:“建国,中秋快到了,你们什么时候来吃饭?”
建国平静地说:“妈,爸,今年我们可能不回来了,美玲身体不太好,想在家休息。”
李秀英听到,皱眉问:“美玲怎么了?严重吗?要不要看医生?”
“就是感冒,”建国说,“您和爸保重,别担心我们。”
挂了电话,李秀英有些失望:“以前中秋他们从没缺席过。”
“可能真有事,”张国华说,但语气也不确定。
05
9月17日中秋节,建华和雅婷早早到来,带了月饼、果篮和一盏给小杰的灯笼。
“妈,爸,中秋快乐!”建华笑着喊,“我们来陪您过节了!”
雅婷也说:“阿姨,叔叔,带了点特制月饼,希望您喜欢!”
饭桌上摆满佳肴——红烧鱼、炒藕片、各式月饼,但建国一家的缺席让气氛少了些温暖。
“建华,建国真不来?”李秀英问,眼神瞟向门口。
“他说大嫂感冒了,不方便出门,”建华一边摆碗筷一边说,“过几天就好了。”
晚餐很热闹,建华和雅婷努力活跃气氛,但李秀英总觉得少了什么。
往年中秋,小杰会提着灯笼跑来跑去,美玲和张国华聊菜谱,建国虽安静也会插几句,惹得大家笑。
今年只有四人,气氛有些勉强。
“妈,我敬您一杯!”建华举杯,“谢谢您支持我,我不会让您失望。”
李秀英勉强笑着碰杯:“祝你们小两口幸福。”
饭后,建华和雅婷早早离开,去雅婷家拜访。
李秀英和张国华坐在客厅看电视,月饼还剩不少,气氛冷清。
“今年中秋有点……”张国华欲言又止。
“太安静了,没小杰闹腾,”李秀英叹气,心头沉重。
次日,刘美玲独自来访,脸色苍白,话不多。
“建国和小杰呢?”张国华连忙问。
“建国加班,小杰在家写作业,”美玲语气平淡,“我来看看您二老。”
“你们最近还好?”李秀英试探。
“挺好,就是忙,”美玲回避目光。
她坐了不到一小时就走,临走说:“爸妈,您们保重,我们过几天再来。”
看着她匆匆离开,李秀英越发不安,总觉得大儿子一家在隐瞒什么。
中秋后,9月20日,李秀英坐不住了,决定去建国家看看。
“他们是不是对房子的事有意见?”她一边收拾月饼一边对张国华说,“去看看,把话说开。”
“也好,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张国华同意。
两人带上礼物,打车去了建国家。
按响门铃,里面传来美玲的声音,带着紧张:“谁啊?”
“是我和你爸,”李秀英大声说。
门缓缓打开,美玲站在门口,脸色苍白,眼神闪烁:“妈,爸,您们怎么来了?”
“来看看你们,”张国华往屋里瞧,“建国呢?”
“他……出去了,”美玲支吾着,“我去泡茶。”
美玲慌忙去厨房,李秀英环顾四周,屋子有些杂乱,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压抑。
“小杰呢?怎么没看见?”张国华问。
“他在房间写作业,”美玲的声音从厨房传来,带着颤抖。
李秀英好奇,走向小杰的房间,脚步在安静的屋子里格外清新。
房间空荡荡,书桌上摆着作业本,但没人。
她正要离开,忽听到客厅里建国的声音,低沉急促,正在打电话。
“不知道还能撑多久,”他对电话那头的陌生人说,“每天都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