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斯夫上海漕泾基地
11月3日,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宣布,将把亚洲聚四氢呋喃(PolyTHF®)业务整合至中国漕泾基地,同时停止韩国蔚山化工厂的生产,计划于 2026 年前完成关闭。公司表示,此举旨在“提升区域生产效率,强化供应链一体化”。
这条看似普通的企业新闻,实则折射出跨国制造业版图的深层变化:全球化的重心,正从地缘政治的口号,回到成本与效率的现实。
过去十年,跨国化工企业在亚洲普遍采取“多中心”布局——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各自承担不同功能,以分散风险、靠近市场。但如今,巴斯夫选择关闭蔚山、集中漕泾,说明多点布局的时代正在退场。对于一家以审慎著称的德国公司来说,这样的收缩动作,背后是对中国制造体系的重新信任。
![]()
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
类似的决定正在多个角落同时发生。2024 年,三井化学(Mitsui Chemicals)关闭日本千叶的酚装置,将增长重心移向中国与东南亚市场;出光兴产(Idemitsu Kosan)与三井在千叶合并乙烯装置,以应对国内开工率持续下滑;西班牙的CEPSA早在 2015 年就在上海化工园区建成亚洲首家酚—丙酮工厂,而美企埃克森美孚在华独资建设的第一个重大石化项目——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2025年在大亚湾石化区投产。
这些表面独立的企业决策,背后有一个共同逻辑:资本正在离开高成本地区,回归供应链完整、成本可控、市场集中的区域。
换句话说,所谓“去中国化”的产业叙事,正在被现实的制造逻辑一点点推回。
![]()
巴斯夫湛江基地
巴斯夫在德国总部的调整其实早已透露信号。路德维希港基地的氨装置因高能耗被削减,而湛江项目继续扩建,投资额超过百亿美元。同一时期,欧洲化工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跌至历史低点,多家企业承认“无法在本地保持盈利”。这不是周期性的波动,而是结构性的退出:能源、劳动力与政策成本的叠加,让欧洲制造失去了竞争的底线。
亚洲也在经历类似洗牌。日本与韩国的高能耗装置正陆续退场,原本依赖进口的芳烃与甲苯市场,被中国扩张的产能重塑。2024 年,中国的芳烃出口量同比增长超过 30%,东亚的原料流向出现逆转。原本是“从日韩输入”,如今变成“由中国辐射”。这意味着,中国不仅是化工产品的消费地,更重新成为产业链的供应核心。
![]()
巴斯夫上海浦东科技创新园
巴斯夫的动作尤其具有象征意义。它在中国的生产与研发体系已形成从上游原料终端材料的完整闭环。上海漕泾基地正在整合高端聚合物业务并扩建汽车用树脂装置;广东湛江Verbund基地投资超100亿欧元,裂解炉与丙烯酸酯装置相继投产;浦东创新园成为亚洲最大的研发中心;南京一体化基地与中石化合资运行;重庆工厂持续生产MDI等聚氨酯原料。到2024年底,巴斯夫在中国的累计投资超过130亿欧元,在华业务的“本地制造、本地服务”比例已超过75%。当这些布局连成一条产业链,中国已不再只是其亚洲市场之一,而是全球化工供应网络的中枢。
这种趋势背后,不只是成本差距,更是体系效率的竞争。化工产业需要稳定的能源、集中的园区、完善的上下游协同,中国在这三点上具备完整生态。对巴斯夫来说,与其在多个国家维持分散的中小产能,不如集中到一个可控、高效、政策稳定的核心基地。漕泾与湛江,正是这种结构的终点。
因此,这次产能调整并非孤立决策,而是一个时代信号:跨国公司在亚洲的布局逻辑,正在从分散防御转向集中突破。
政治上的“去风险”并没有带来安全感,反而让企业重新衡量“风险”的定义——真正的风险,是低效率。
当三井、出光、CEPSA、巴斯夫、埃克森的路线在地图上逐渐汇合,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场偶然的产业迁移,而是全球制造业秩序的重构:从蔚山到漕泾,从千叶到湛江,制造业的方向盘正重新指向现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