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心理下的视角:一个有缺陷的好客体,一个全然有毒的坏客体

分享至

分裂心理下的视角:一个有缺陷的好客体,一个全然有毒的坏客体。

当我们被问及“一个有缺陷的好客体,和一个全然有毒的坏客体,你更容易接受哪一个?”时,在理性的领域内,答案似乎不言而喻。前者代表着一种现实的、可协商的善意;后者则意味着彻底的否定与危险。然而,将这一抽象问题置于原生家庭,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维度中进行审视时,一种深刻的悖论便浮现出来:在认知层面,我们或许能够承认母亲是一个“有缺陷的好客体”;但在最深层的情感体验中,她更常被感受为一个“全然有毒的坏客体”。这一理智与体验之间的巨大裂隙,不仅是个人心理困扰的核心,也是心理动力学理论揭示人类心灵复杂性的关键切入点。

理性权衡与情感体验的二元对立

理性选择“有缺陷的好客体”,是基于一种成本收益分析。这是一种成年人的、社会化的思维方式。它允许我们将客体视为一个整体,其“好”是基础与基调,“缺陷”则是可以隔离、分析和容忍的附属品。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保持着心理上的安全距离,拥有评价与选择的自主权。

然而,在原生家庭的早期经验中,这种理性的、保持距离的审视几乎不可能存在。对于婴幼儿而言,母亲并非一个外部客体,而是其生存与情感世界的全部。孩子的体验是即时性、感官性和全身心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特别是客体关系学派强调,早期心理结构正是在与这些最初客体(通常是母亲)的互动体验中形成的。当母亲的照料反复伴随着忽视、侵入、不一致或情感虐待时,孩子体验到的不是“带有缺陷的关爱”,而是关乎生存的、彻骨的威胁与痛苦。这种体验是整体的、弥漫性的,它无法被“她有时也很好”这样的后续想法所轻易抵消。因此,从纯粹的现象学视角出发,那个在体验中形成的“母亲意象”,便是一个“全然有毒的坏客体”——因为她所引发的痛苦是真实的、全面的,并且动摇了自我存在的根基。

分裂——作为一种生存防御的心理机制

那么,为何心灵无法自然地接受一个“好坏参半”的完整客体呢?心理动力学理论指出,这源于人类心灵最初组织体验的一种原始防御机制——分裂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