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的秋风,带着彻骨的寒意,卷起军帐的一角。
病榻上,那曾经搅动天下风云的智者,如今已是油尽灯枯。
“陛下……还说了什么?”他用尽气力,声音嘶哑地问。
信使夏宸伏地叩首,神情无比凝重,一字一句地传达了后主刘禅的第一个问题。
“陛下问,相父百年之后,您成都府中的八百株桑树,是否足以让公子瞻衣食无忧?”
话音未落,帐内空气瞬间凝固。
只一刹那,病入膏肓的诸葛亮,竟惊得浑身一颤,额上冷汗涔涔而下。
01
公元二百三十四年,秋。
北伐的前线,五丈原,萧瑟得只剩下苍凉。
风从祁山的方向吹来,掠过蜀汉大营连绵的营帐,发出呜咽般的声响。
这声音,像是在为一个时代的落幕而哀鸣。
中军帅帐之内,浓重的草药味混杂着死亡的气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灯火如豆,昏黄的光晕将一个消瘦的身影投射在帐壁上,那身影,佝偻着,颤抖着,仿佛随时都会被风吹散。
诸葛亮斜靠在病榻上,曾经那双洞悉风云、看透人心的眼眸,此刻已是浑浊不堪。
他的呼吸微弱而急促,每一次起伏都牵动着胸口撕裂般的疼痛。
![]()
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到了。
那颗为了兴复汉室而燃烧了整整二十七年的将星,即将在这片萧瑟的秋风中陨落。
帐外,是忠心耿耿的护卫在巡逻,脚步声沉重而整齐。
帐内,是亲信部将杨仪在整理着他口述的最后一道军令。
“……我死后,大军不可发丧。”
“由你主持,缓缓撤军。”
“若司马懿追来,便将我生前所刻木像置于车上,推出阵前。”
“他生性多疑,见我‘未死’,必不敢轻举妄动。”
他的声音断断续续,却依旧条理清晰,将身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
杨仪含泪点头,每一个字都像是刻在了心上。
然而,只有诸葛亮自己知道,这些部署,不过是强弩之末。
他真正的忧虑,并不在这片战场,而在遥远的成都,在那座巍峨的皇宫之内。
先帝刘备白帝城托孤的场景,一遍遍地在他脑海中回放。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先帝的泪水,先帝的嘱托,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二十多年来,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以“相父”之名,行“人臣”之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一手缔造了蜀汉的政治根基,一手支撑着北伐的沉重旗帜。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劳碌了一辈子的老父亲,眼看着家业有了些许起色,自己却要撒手人寰。
而那个他从小看到大的孩子,刘禅,他真的能扛起这份沉甸甸的家业吗?
这些年,后主刘禅给天下人的印象,是仁厚,是孝顺,却也带着几分说不清的平庸。
他对自己言听计从,政事、军事,几乎从不干预,完全放手让自己去做。
这究竟是出于对自己的绝对信任,还是一种无能为力的依赖?
诸葛亮自己也常常感到困惑。
他既希望刘禅能够真正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君主,又害怕自己的光芒太过耀眼,压制了他的成长。
这种矛盾的心情,就像帐外的秋风,缠绕着他,让他不得安宁。
他的一生,算无遗策。
他能算到草船借箭的东风,能算到空城计下司马懿的犹疑。
他甚至算到了自己死后,谁可以接替自己的位置。
蒋琬,温润如玉,长于政务,可为内政之首。
费祎,识大体,懂变通,可继蒋琬之后。
他把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蜀汉都规划好了。
可他唯一算不清的,是人心。
尤其是那颗端坐于九重宫阙之上的,天子之心。
中年人最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牵挂。
是自己走了以后,未竟的事业谁来继承,未了的心愿谁来完成。
诸葛亮此刻的心情,便是如此。
他忧虑自己走后,朝中的派系会否再生事端。
他忧虑姜维虽有雄心,却过于好战,会否将蜀汉拖入战争的泥潭。
他更忧虑,刘禅那看似宽厚的性格,能否驾驭得了这些骄兵悍将、国之栋梁。
他这一生,辅佐了两代君王,见惯了权力的更迭与人性的复杂。
他深知,一个帝国的维系,最终靠的不是一两个贤臣,而是那个坐在最高位置上的人。
他强撑着最后一口气,将写给后主的遗表递给杨仪。
“将此……呈送陛下。”
遗表的内容,无非是些忠君爱国的老话,以及推荐蒋琬等人继任的安排。
但其中,他还藏了一句私心。
他提到了自己在成都城外的八百株桑树和一些薄田。
他向后主表明,自己的家产仅止于此,子孙后代的衣食,也只靠这些。
这既是向后主表明自己的清白,也是在以一种过来人的姿态,隐晦地告诫后主:为君者,要懂得识人,更要懂得看一个臣子是真心为国,还是在为自己的家族谋私利。
做完这一切,他感到一阵前所未有的疲惫。
他缓缓闭上眼睛,任由思绪飘向远方。
他想起了南阳躬耕的岁月,想起了隆中对的意气风发,想起了赤壁战场的烈火,也想起了白帝城那个沉重的黄昏。
一生的画面,如走马灯般闪过。
无悔,却有憾。
他轻轻叹了口气,帐内的油灯,似乎也随之黯淡了几分。
就在他意识将要模糊之际,帐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和卫兵的通报声。
“报!成都急使,奉陛下之命前来!”
诸葛亮猛地睁开了眼睛,浑浊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微光。
陛下派人来了?
在这个时候?
他心中一紧,是来催问战况,还是……来送自己最后一程?
他挣扎着想要坐起来,一旁的杨仪和姜维连忙上前扶住他。
“丞相,您歇着,末将去迎接。”姜维说道。
诸葛亮微微摇头,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将人直接带进来。
他有一种预感,这次的来使,带来的,或许不仅仅是一封普通的诏书。
它将是决定蜀汉未来走向,也是对他一生辅佐最终的评判。
这位在历史长河中被无数人议论的后主,终于要在最后的时刻,与他的相父,进行一场跨越空间的,心与心的对话。
02
帐帘被掀开,一股夹杂着尘土与寒气的秋风灌了进来,让本就微弱的烛火剧烈地跳动了一下。
一名身着内官服饰的信使,在一众将领的注视下,快步走了进来。
他看起来不过三十出头,面容清瘦,眼神却异常沉稳。
他的身上还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衣角沾着泥土,显然是一路从成都星夜兼程,未曾片刻停歇。
此人名叫夏宸,是后主刘禅身边的一名近侍。
他平日里并不显山露水,但朝中重臣都知晓,此人是天子身边最信得过的人之一。
看到是他亲自前来,帐内包括杨仪、姜维在内的所有将领,神情都变得严肃起来。
天子派心腹近侍前来,绝不会是小事。
夏宸没有理会旁人,他的目光直直地投向病榻上的诸葛亮。
当看到丞相那枯槁如柴的模样时,他的眼中闪过一抹深深的悲恸。
他快步上前,在距离病榻三步之遥的地方,双膝跪地,行了一个无可挑剔的大礼。
“奴婢夏宸,叩见相父。”
他的声音沉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诸葛亮微微喘息着,抬了抬手,示意他平身。
“陛下……有何旨意?”他的声音很轻,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在这个节骨眼上,后主的态度至关重要。
是嘉奖?是催促?还是……问责?
夏宸站起身,从怀中取出一封用蜡密封的信函,双手呈上。
“此乃陛下亲笔,请相父过目。”
“此外,陛下还有两个问题,命奴婢当面请教相父。”
两个问题?
诸亮心中微微一动,帐内的将领们也面面相觑。
杨仪上前接过信函,小心翼翼地拆开,递到诸葛亮手中。
诸葛亮吃力地展开信纸,上面的字迹他很熟悉。
后主的书法,算不上雄浑,却也工整端正,一如其人。
信中的内容,是意料之中的关怀与慰问。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相父”病体的担忧,言辞恳切,情真意切,读来令人动容。
信的末尾,后主提及,蜀汉不可一日无相父,请他务必保重身体,早日还朝。
这封信,写得滴水不漏,既体现了君主的仁德,也表达了对重臣的依赖。
若是寻常人看了,定会感激涕零。
但诸葛亮看完,只是默默地将信纸叠好,放在了一旁。
他的眼神,平静无波。
因为他知道,这封信,是写给天下人看的。
真正重要的,是夏宸带来的那两个尚未出口的“私问”。
那才是后主刘禅真正想说的话。
“帐中诸将,暂且回避。”
诸葛亮的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心头一凛。
杨仪和姜维对视一眼,虽然心中充满疑惑,但还是立刻躬身领命。
他们知道丞相的脾气,既然他发了话,就必然有他的道理。
很快,帅帐之内,只剩下了病榻上的诸葛亮,和肃立一旁的夏宸。
还有那盏在秋风中摇曳的孤灯。
气氛,在这一刻变得异常凝重。
夏宸的脸上,不见了刚才在人前的悲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绝对的肃穆。
他仿佛不再是一个前来探病的信使,而是一个即将宣布最终判决的使者。
诸葛亮靠在软枕上,闭目养神。
他在脑海中飞快地思索着后主可能会问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大概会是关于继承人的。
自己虽然在遗表中推荐了蒋琬,但后主或许想听自己亲口再说一遍,以示郑重。
又或者,他会问,在蒋琬之后,还有谁可以托付。
这都合情合理,也是一个君主最应该关心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呢?
或许是关于军事的。
是战是和?北伐大业是否还要继续?姜维能否担当大任?
这些,诸葛亮也早已有了腹稿。
他自信,无论后主问什么,他都能给出一个最有利于蜀汉,也最能让后主安心的答案。
他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在即将离开这艘大船之前,必须将所有的航线图、所有的暗礁位置,都清清楚楚地交代给年轻的继承者。
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宿命。
“说吧。”
诸葛亮重新睁开眼睛,目光虽然黯淡,却依旧锐利,直视着夏宸。
“陛下……想问什么?”
夏宸深吸了一口气,再次缓缓跪下。
这一次,他的姿态比之前更加恭敬,甚至带着几分敬畏。
他将头深深地埋下,仿佛不敢直视诸葛亮的眼睛。
然后,他用一种平缓到近乎冷漠的语调,传达了刘禅的第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与国事无关。
这个问题,与军事无关。
它只是一个看似再寻常不过的,关于家庭的问候。
“陛下问……”
夏宸顿了顿,每一个字都说得异常清晰。
“相父百年之后,您在成都家中的八百株桑树和一些薄田,是否足够让您的公子诸葛瞻衣食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