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福?什么是慧?什么是德?得道高僧的一句话点醒了迷中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六祖坛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人皆求福报,修行人追寻智慧,君子崇尚功德。

可真要问起来,什么是福?什么是慧?什么是德?能说清楚的人却寥寥无几。

有人说,家财万贯、子孙满堂便是福;有人说,读书明理、洞察世事便是慧。

还有人说,行善积德、造福一方便是德。

这些说法听起来都不错,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就像隔着一层纱看月亮,朦朦胧胧,始终看不真切



佛门中有一则公案,说的是一位求道多年的居士,走遍名山大川,拜访了无数高僧大德,就是为了弄明白这三个字的真意。他问过讲经说法的大和尚,问过面壁参禅的老修行,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反倒让他越发迷糊。直到遇见一位不起眼的老僧人,对方只说了一句话,他忽然就全明白了。

这位老僧人说的到底是什么?这三个看似简单的字,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玄机?

唐朝贞观年间,长安城东有座小寺院,叫做慈云寺。寺里住着一位老僧,法号慧澄。他年轻时曾随玄奘法师西行求法,后因病留在西域十几年。回到长安后,他没有去投奔恩师,而是在这座小寺里住下,每天扫地、挑水、做饭,就像个普通僧人。

这年秋天,一位姓王的居士来到慈云寺。王居士是长安城里的富商,家财万贯,却一脸愁容。他来求见住持,恭敬行礼后说:"大师,弟子有一事不明,想请大师开示。"

住持捻着佛珠说:"施主请讲。"

王居士说:"弟子这些年广行布施,修桥铺路,救济穷人,花了不下万贯家财。可弟子总觉得心里不踏实,睡不安稳。弟子想问,这福报到底是怎么修的?"

住持微微一笑:"施主布施,自然有福报。只是这福报如何,还要看发心。施主布施时,心里怎么想的?"

王居士想了想:"弟子布施,一来想积些阴德,让家业兴旺;二来想死后能投个好胎。"

住持点头:"施主发心不错,来世自然能得福报。"

王居士更加愁苦:"大师,弟子不是问来世,是问这辈子。弟子明明做了这么多善事,为什么心里还是不安?"

住持沉默片刻:"施主这个问题,贫僧一时也答不上来。不妨去问问寺里的慧澄师兄,他或许能给施主答案。"

王居士心想,这慧澄是谁?怎么从没听说过?不过既然住持都推荐了,想来应该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赶紧问慧澄禅师在哪里,住持指了指后院:"慧澄师兄这会儿大概在斋堂帮厨。"

王居士愣了。一位得道高僧,竟然在厨房帮厨?他半信半疑地来到斋堂,果然看见一位瘦削的老僧正在切菜。那老僧穿着打了补丁的僧袍,袖子挽得高高的,手上还沾着菜叶子。

"请问,您就是慧澄禅师吗?"王居士试探着问。

老僧抬起头,露出一张布满皱纹的脸,笑眯眯地说:"不敢当禅师二字,老衲就是慧澄。施主找我有事?"

王居士赶紧行礼,把刚才的问题又说了一遍。慧澄禅师听完,也没说什么,只是继续切菜。过了一会儿,他忽然问:"施主,你看这白菜是什么样的?"

王居士一愣,看了看案板上的白菜,说:"绿叶白帮,挺新鲜的。"

慧澄禅师点点头,又问:"那你说,这白菜是有福的,还是无福的?"

王居士被问住了。白菜怎么能论福不福呢?他想了半天,摇摇头说:"弟子愚钝,不知禅师这话是什么意思。"

慧澄禅师放下菜刀,认真地说:"施主,这白菜长在地里的时候,吸收阳光雨露,长得水灵灵的,这算不算福?可它被人拔起来,洗干净了,切成段,要放进锅里煮,这算不算苦?煮好了,被人吃下去,滋养了别人的身体,这算不算德?"

王居士听得云里雾里,不明白老僧到底想说什么。

慧澄禅师继续说:"可白菜自己知道这些吗?它知道自己有福还是受苦吗?它在意自己有没有功德吗?"



王居士摇摇头。

"对啊,"慧澄禅师笑了,"白菜不知道,所以它该长就长,该被吃就被吃,没有烦恼。可人呢?人知道得太多了,想要的也太多了。施主你广行布施,这本是好事。可你心里想着回报,想着福报,想着来世,想着安宁。你这颗心,从来没有停下来过。你说你觉得不安,不是因为你没有福,而是因为你太在意这个福了。"

这话说得王居士心里一颤。他张了张嘴,想要辩解什么,却发现自己确实是这样。每次布施完,他都要想:这次能积多少福报?这个功德够不够大?会不会有回报?脑子里总是盘算个不停。

可他还是不服气,又问:"那禅师的意思是,做善事不该求回报?可佛经上不是说,种善因得善果吗?如果行善没有回报,谁还愿意行善?"

慧澄禅师叹了口气,说:"施主啊,你这就是把福看窄了。你以为的福,是家财万贯,是儿孙满堂,是长命百岁。可真正的福,是心里舒坦,是睡得踏实,是看见穷人得了你的帮助,脸上露出笑容的那一刻。你行善的时候心里痛快,这本身不就是福吗?你非要等到来世,非要等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这就是舍本逐末了。"

王居士听得若有所思,但还是有些不解。他又问:"那智慧又是什么呢?弟子读过不少经书,也听过许多大师讲法,可总觉得自己不够明白。怎样才算有智慧?"

慧澄禅师这次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走到水缸边,舀了一瓢水。他把水倒进一个碗里,然后把碗端到王居士面前:"施主,你看这水是什么样的?"

王居士看了看:"清澈透明,没什么特别的。"

慧澄禅师点点头,然后往水里撒了一把盐。盐在水中慢慢化开,水变得有些浑浊。他又舀了一瓢清水倒进碗里,水又变清了。

"施主,"慧澄禅师说,"这水就像人的心。本来清清净净,什么都能照见。可人活在世上,每天都要遇到各种各样的事,就像往水里撒盐。有人撒了盐就慌了,觉得水脏了,赶紧又往里面加东西,想把水弄清。加糖的有,加醋的有,加茶叶的也有。结果呢?水越弄越浑,什么都看不清了。"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王居士:"可要是你什么都不加,就静静地等着,让盐自己沉下去,水自然就清了。智慧不是你往心里装了多少东西,而是你能不能让心静下来,让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沉下去,看清本来的样子。"

王居士听到这里,心里忽然明白了什么,又好像没完全明白。他沉思了一会儿,又问出了第三个问题:"那功德呢?弟子常听人说功德无量,也听说有人做了坏事会折损功德。这功德到底是什么?怎么做才算有功德?"

慧澄禅师听到这个问题,脸上的表情认真了几分。他把碗里的水倒掉,洗干净手,然后对王居士说:"施主,你跟我来。"

两人走出斋堂,来到寺院的后山。山上有一棵老松树,少说也有几百年了,枝干遒劲,树冠如盖。慧澄禅师指着松树说:"施主你看,这棵树在这里站了几百年,它做过什么功德吗?"

王居士说:"它为过往的人遮风挡雨,为鸟兽提供栖身之所,这算不算功德?"

"算,"慧澄禅师点头,"可你再想想,这棵树栽下的时候,有人跟它说,你要好好长,要为人遮阴,要让鸟儿筑巢,将来会有功德吗?"

王居士摇头。

"对啊,"慧澄禅师说,"树不知道功德,它只是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长。长得高了,自然能遮阴;枝叶密了,自然有鸟来栖。它从来不想着自己要积什么功德,也不担心自己功德不够。它就是做它该做的事,这就是最大的功德。"

慧澄禅师转过身,看着王居士:"施主,你布施行善,本是好事。可你做的时候,心里想着功德,想着回报,想着别人的赞扬。这样做出来的事,就像一棵树,明明能长得笔直,却偏要长得弯弯曲曲,因为它总想着要长成什么样子才好看。结果呢?反而长不好了。"

王居士听得心里发颤。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这些年做的事,表面上看是行善,实际上处处都在计较,处处都在盘算。他不是真心想帮别人,而是想通过帮别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可是,"王居士还是忍不住问,"如果做善事不求回报,不求功德,那跟傻子有什么区别?"

慧澄禅师听到这话,忽然笑了。他那双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亮光。

"施主这个问题问得好,"他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世人都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可佛门讲的,偏偏是放下自我,利益众生。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他顿了顿,接着说:"其实,福、慧、德这三个字,表面上看是三个东西,实际上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有个核心的秘密,只要明白了这个秘密,你就能真正理解什么是福,什么是慧,什么是德。"

王居士听得心痒难耐,赶紧追问:"禅师,那这个秘密是什么?"

慧澄禅师却不急着回答,而是抬头看了看天色:"快到晚课时间了,施主要是不嫌弃,不如在寺里住一晚,明天一早,我再告诉你答案。"



王居士心里着急,可看老僧神色坚定,也不好强求。

他只好答应下来,在寺里的客房住了一夜。

这一夜,王居士翻来覆去睡不着。

他想着慧澄禅师说的那些话,想着福慧德之间的关系,想着那个所谓的秘密。

他想了一夜,还是没想明白。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