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阿姨(化名),一位绝经多年的老人,因宫腔出血需要做宫腔镜手术。这本是妇科常规操作,但术前检查单上那几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却让整个麻醉手术科团队的心悬了起来——动脉血氧分压(PaO₂)仅32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达64.5mmHg。
![]()
你知道这两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吗?
正常人的血氧分压至少应在80mmHg以上,而32mmHg这个数值,已然逼近人类生存的绝对下限(理论上PaO₂<25 mmHg是人类生存的绝对下限,但在临床实践中,一旦PaO₂低于60 mmHg就已经是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患者长达50年的慢阻肺病史,让她在基础状态下已处于严重呼吸衰竭的状态,肺功能走到了崩溃边缘。任何麻醉药物都可能成为压垮呼吸的最后一根稻草,术后极大概率无法拔管,需要直送ICU,相继出现肺部感染、肺不张、气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麻醉药物还会使其发生顽固性低血压和心律失常,手术也可能涉及液体吸收(TURP综合征样反应)或出血……
面对如此险境,手术还要不要做?能不能做?
一边是持续加重的宫腔出血,手术刻不容缓;一边是脆弱的呼吸功能,随时可能在全麻中彻底“停摆”。这道生死考题,就摆在梁永新主任带领的麻醉团队面前。他们该如何在呼吸衰竭的悬崖边上,为患者架起一座安全通行的桥梁?
![]()
多学科协作,精准麻醉稳住“呼吸关”
面对如此棘手的病例,梁永新主任带领团队,迅速展开术前评估与优化:
呼吸支持与氧疗策略:控制性氧疗,维持SpO₂在88%-92%,避免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药物治疗: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缓解气道痉挛;
精准液体管理:如“精算师”般平衡循环稳定与肺水肿预防;
有创动脉压监测:实时监测血压,反复采集动脉血,指导通气与氧疗。
术中守护,寸步不离
麻醉方案最终选择了对呼吸循环抑制最小的腰麻,以最小有效剂量完成阻滞,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整个手术过程中,麻醉团队寸步不离,紧盯监护屏幕上每一个数字的变化。最终,患者平稳完成手术,安全返回病房,并顺利出院。
此例患者是麻醉手术科遇到的极高危病例,成功的关键离不开充分的术前评估、积极的术前优化、精准的术中管理和完善的术后支持。作为“生命调控医生”,麻醉医生在配合解决外科问题的同时,始终将维持患者呼吸循环稳定作为首要任务。未来,麻醉手术科将持续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处理高风险疑难病例的能力,积极推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全力以赴,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安全的医疗服务,做患者生命安全的坚实后盾。
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麻醉手术科团队介绍
青岛市城阳人民医院麻醉手术科是一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现有麻醉医生19人,护理人员39人。其中正高人员3名,副高级人员13人,硕士研究生8人。
科室配备先进麻醉机、监护仪、血气分析仪等设备,秉承“人本、卓越、团队、和谐”的文化理念,致力于为各类手术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精准的麻醉服务。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