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悖论:论伴侣关系中的“共生绞杀”及其心理动力学溯源

分享至

爱的悖论:论伴侣关系中的“共生绞杀”及其心理动力学溯源。

亲密关系是人类情感世界的核心场域,它既孕育着极致的满足,也潜藏着深层的危机。一种被称为“共生绞杀”的关系模式,尤为深刻地揭示了爱的悖论:始于双向奔赴的亲密融合,何以最终演变为彼此窒息的结构性困局?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审视,这一过程的演变并非偶然,而是个体早期客体关系模式在成年亲密关系中的强迫性重复,是一个从寻求滋养的共生滑向彼此毁灭的绞杀的悲剧性路径。

从共生到绞杀——关系病理化的演进逻辑

“共生”本身在人类发展早期具有积极的适应意义。玛格丽特·马勒的分离-个体化理论指出,婴儿在生命最初数月处于正常的共生期,其与母亲融为一体,以此获得生存所需的安全感与心理滋养。在成人亲密关系中,健康的共生体现为一种深刻的依恋与情感联结,是“我们”这个共同体得以构建的基础。双方在相互依赖中感受到归属与力量。

然而,当这种共生失去了边界与相互尊重的基础,病理性的转折便开始发生。关系的重心从“我们”共同成长,悄然滑向“你必须与我一致”。此时,共生便走向了其反面——绞杀。绞杀的本质,是一方或双方无意识地试图将对方作为自身延伸的一部分进行控制与使用,剥夺其作为独立个体的完整性。其演进逻辑清晰可辨:起初是以爱为名的关心与担忧,进而发展为对伴侣时间、空间、社交与思想的渗透与干涉,最终通过情感勒索(如愧疚、指责)使其彻底服从。在这个阶段,关系不再是一个滋养性的容器,而演变成一个封闭的、压抑的系统,其中一方的自我生长以另一方的自我萎缩为代价。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