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问:哪个儿子像我?周培公避而不答,反说更惊人句,康熙大笑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康熙四十二年深秋,养心殿内烛火摇曳。

五十岁的康熙皇帝向心腹重臣周培公抛出了一个危险的问题:"朕的这些儿子中,哪一个最像朕?"

这个问题关乎江山传承,任何回答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面对君主的直接询问,周培公会如何作答?而

他那句让康熙意想不到的回应,又为何能让这位千古一帝爆发出畅快的大笑?



01

深秋的夜晚,总是来得格外早。

养心殿内,烛火跳跃着暖黄色的光芒。

康熙皇帝放下手中最后一份奏折,揉了揉有些酸胀的眉心。

五十岁的年纪,正是人生的分水岭。

年轻时的锐气渐消,中年的沉稳已成。

窗外秋风瑟瑟,吹得宫墙上的红叶簌簌作响。

这个季节,总是让人生出几分感慨。

康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山如黛的夜色。

江山如此多娇,可传给谁呢?

这个问题,已经在他心头盘桓了太久。

"传周培公进殿。 "

康熙的声音在空旷的殿堂中显得格外清晰。

很快,脚步声由远及近。

周培公快步走进养心殿,恭敬地行礼。

"臣周培公叩见皇上。"

"起来吧,这么晚了,让你跑一趟。"

康熙转过身,脸上露出几分温和的笑意。

周培公是他信任的汉族重臣之一。

这个人有个好处,聪明但不张扬。

在满汉文武百官的复杂关系中,周培公总能找到最合适的位置。

"皇上召唤,臣不敢怠慢。"

周培公依旧保持着恭敬的姿态。

康熙挥了挥手,示意他不必多礼。

"坐吧,今晚朕想和你聊聊。"

这样的深夜召见,并不多见。

周培公心中暗自琢磨,皇上这是要说什么事。

"边疆的军务如何?"

康熙似乎只是随意地询问。

"回皇上,各处都还安稳。"

周培公简短地汇报了几处要地的情况。

康熙点点头,似乎心不在焉。

他在想别的事情。

关于那些让他头疼的儿子们。

"培公啊,你觉得朕的几个儿子如何?"

这个话题的转换,让周培公心头一紧。

涉及皇子的话题,从来都是雷区。

"皇子们都很优秀。"

周培公选择了最安全的回答。

康熙苦笑了一下。

优秀?

如果真的都优秀,他又何须如此纠结。

胤礽,他的二儿子,自幼被立为太子。

这个孩子曾经是他的骄傲。

聪明,好学,有帝王之相。

可近年来,太子的行为越来越让他失望。

处理河工事务时的失误,朝堂上的轻率言论。

最让康熙痛心的是,太子眼中那种理所当然的傲慢。

仿佛江山本就是他的,无需任何努力。

胤禩,八阿哥,朝中人称"八贤王"。

这个儿子确实有才干。

文武百官都对他赞不绝口。

可正因为如此,康熙反而有些忌惮。

一个皇子如果太受朝臣拥戴,对在位的皇帝来说并不是好事。

胤禛,四阿哥,是个让人琢磨不透的人。

沉稳内敛,深藏不露。

在朝中的表现中规中矩,从不出风头。

康熙有时觉得这个儿子太过谨慎,有时又觉得他是在韬光养晦。

胤禵,十四阿哥,是康熙晚年的宠儿。

年轻有为,在军中颇有威望。

可毕竟年纪还轻,缺乏政治历练。

每一个儿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也都有自己的缺点。

选择继承人,本就是世上最难的事。

"培公,你在朝中这么多年,看人应该很准。"

康熙的话语中带着试探的意味。

周培公感受到了危险的气息。

"臣不敢妄议皇子。"

这是最标准的回答。

康熙有些失望,但也理解周培公的谨慎。

换作是他,也会这样回答。

"朕不是要你妄议,只是想听听你的真心话。"



真心话?

在这深宫之中,真心话往往是最奢侈的东西。

周培公沉默了片刻。

"皇上,臣以为各位皇子都有各自的长处。"

这依旧是一个安全的回答。

康熙叹了口气。

他知道,想从周培公嘴里听到真话,并不容易。

可他现在确实需要一个局外人的客观看法。

"太子最近的表现,你也看在眼里。"

康熙的语气中带着无奈。

周培公点点头。

02

太子胤礽最近确实问题不少。

处理政务时的急躁,与朝臣关系的紧张。

最严重的是,他似乎对父皇的权威有了质疑。

这在康熙看来,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八阿哥呢?朝中都说他贤能。"

康熙继续试探着。

"八阿哥确实深得人心。"

周培公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

胤禩在朝中的声望,确实很高。

可声望高有时候也是一种负担。

尤其是对一个还没有继承大统的皇子来说。

"四阿哥平时话不多,你觉得他如何?"

"四阿哥为人谨慎,做事稳重。"

周培公给出了中性的评价。

康熙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胤禛确实是个让人摸不透的人。

有时候康熙觉得他太过沉闷,有时候又觉得他深不可测。

"十四阿哥年轻,但在军中表现不错。"

康熙提起小儿子时,语气中带着明显的偏爱。

周培公自然听得出来。

胤禵确实是康熙晚年最宠爱的儿子。

可年轻也意味着经验不足。

"十四阿哥确实有军事天赋。"

周培公谨慎地附和着。

康熙站起身,在殿内踱步。

每一个儿子,他都能说出一堆优缺点。

可要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继承人,却难如登天。

"培公,你说朕该怎么选?"

这个问题让周培公浑身一震。

皇帝竟然在征求他对继承人的意见。

这是何等的信任,又是何等的危险。

"臣不敢。"

周培公连忙推辞。

"有什么不敢的,朕把你当心腹,才会问你这些。"

康熙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周培公知道,推辞已经没有用了。

皇帝既然开了口,就必须给出回应。

可这个回应该怎么给?

说太子合适?可太子最近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

说八阿哥合适?可他在朝中的声望太高,可能威胁到皇权。

说四阿哥合适?可他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说十四阿哥合适?可他太年轻,资历不够。

无论选择哪一个,都可能得罪其他几个。

更重要的是,一旦自己表态,就等于站队了。

在这场继承权的争夺中,站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皇上,这个问题太重大了,臣需要仔细考虑。"

周培公试图争取一些时间。

"朕给你时间考虑,但今晚必须给朕一个答案。"

康熙的态度很坚决。

周培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这一夜,可能决定他的生死。

也可能影响整个王朝的走向。

烛火在跳跃,光影在摇摆。

就像此刻两人的心境,充满了不确定性。

康熙重新坐下,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茶水已经有些凉了。

就像他此刻的心情。

"朕这一生,经历过太多风雨。"

康熙突然开始回忆起往事。

"三藩之乱的时候,朕才二十出头。"

"那时候整个大清都在风雨飘摇中。"

"朕记得,有一次吴三桂的军队打到了湖南。"

"朝中有大臣建议迁都,朕当时差点答应了。"

康熙的眼中闪过一丝当年的惊心动魄。

周培公静静地听着。

他知道,皇帝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倾听者。

"可朕最终没有退缩。"

"朕告诉自己,祖宗的江山,绝不能在朕的手中丢失。"

"所以朕坚持了下来,最终平定了三藩。"

康熙的语气中带着自豪。

那确实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如果当时选择了退缩,历史可能就要重写了。

"收复台湾的时候,朝中也有不同的声音。"

"有人说台湾只是个岛,得不偿失。"

"可朕觉得,中华大地,一寸都不能少。"

"所以朕派施琅出征,最终收复了台湾。"

康熙的每一次回忆,都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

这些决定,都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

"平定葛尔丹的时候,朕甚至御驾亲征。"

"那时候朕已经四十多岁了,身体不如年轻时。"

"可朕觉得,作为皇帝,有些事必须亲力亲为。"

康熙的眼中闪过一丝怀念。

那些金戈铁马的岁月,确实让人难忘。

"朕这一生,做过很多艰难的决定。"

"可现在这个决定,是最难的。"

康熙看向周培公,眼中带着期待。

"因为这关系到大清的未来。"

"朕不能选错。"

康熙的担忧,周培公完全能够理解。

继承人的选择,确实是帝王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选对了,江山永固。

选错了,可能就是亡国之祸。

"皇上,您的这些经历,确实让臣敬佩。"

周培公终于开口了。

"可臣觉得,经历这些的是您,不是皇子们。"

这句话让康熙愣了一下。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臣的意思是,皇子们虽然优秀,但他们毕竟没有经历过您这样的考验。"

周培公小心地组织着语言。

"他们生在宫中,长在深宫,没有见过真正的刀光剑影。"

这个观点让康熙陷入了沉思。

确实,自己的这些儿子,都是在相对安稳的环境中长大的。

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死考验,没有体验过绝境求生。

这样的人,真的能够担当大任吗?

"可朕总不能故意给他们制造危机吧?"

康熙苦笑道。

"当然不能。"

周培公连忙摇头。

"臣只是觉得,也许我们看问题的角度需要调整一下。"

"怎么调整?"

康熙来了兴趣。

"也许不是要找一个最像您的人,而是要找一个最适合未来的人。"

03

这个观点让康熙眼前一亮。

最像自己的人,和最适合未来的人,确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继续说。"

康熙催促道。

"您经历的那些挑战,都已经过去了。"

"未来的皇帝,面临的挑战可能完全不同。"

周培公的话让康熙开始重新思考。

确实,时代在变,挑战也在变。

三藩之乱不会再有,台湾也已经收复。

未来的皇帝,面临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那你觉得,未来的挑战是什么?"

康熙问道。

"臣以为,未来的挑战可能更多的是治理和发展。"

周培公谨慎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您已经为大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需要的是建设和完善。"

这个观点让康熙若有所思。

确实,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大清已经基本稳定。

未来需要的,可能真的是治理和发展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和军事才能、政治手腕是不同的。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

夜已经很深了。

可两人的谈话还在继续。

康熙发现,和周培公的这次对话,让他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也许自己一直以来的思路,确实有问题。

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小康熙",一个能够重复自己成功的人。

可时代不同了,所需要的皇帝也应该不同。

"培公,朕想问你一个更直接的问题。"

康熙放下茶杯,神情变得严肃起来。

周培公感受到了气氛的变化。

他知道,关键时刻到了。

"皇上请说。"

"朕的这些儿子中..."

康熙停顿了一下,似在组织语言。

烛火跳跃,光影摇摆。

整个养心殿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安静。

连窗外的风声,都似乎停止了。

周培公的心跳开始加速。

他感觉到,一个致命的问题即将到来。

康熙深吸了一口气,目光直视着周培公的眼睛。

"朕的这些儿子中,哪一个最像朕?"

这个问题如同晴天霹雳,让周培公浑身一震。

他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任何回答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说太子像皇帝,可能被认为是在暗示太子的合法性,也可能被视为对太子近期表现的讽刺。

说八阿哥像,可能被解读为支持八阿哥夺嫡,这在当前的政治环境下极其危险。

说四阿哥像,可能被认为是在贬低其他皇子,或者被质疑动机。

说十四阿哥像,可能被视为拍马屁,因为皇帝对这个小儿子的偏爱人尽皆知。

周培公的心中如同翻江倒海,他知道自己正站在悬崖边上。

一步走错,就是万丈深渊。

康熙的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周培公,等待着他的回答。

整个养心殿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有烛火跳跃的声音在空气中回响。

时间仿佛静止了,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样漫长。

周培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汗水顺着他的脊背缓缓流下。

这个问题,比他想象的还要危险。

康熙的眼神中既有期待,又有试探。

作为一个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臣,周培公深知这种时刻的凶险。

一个错误的答案,可能让他永远无法走出这座养心殿。

可沉默也不是选择。

皇帝既然问了,就必须回答。

周培公的大脑在飞速运转。

他在寻找一个既安全又智慧的答案。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康熙的耐心似乎在逐渐消失。

他的眉头微微皱起,眼中闪过一丝不满。

周培公知道,不能再拖下去了。

他深吸了一口气,缓缓抬起头。

"回皇上..."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