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能积功德?文殊菩萨点破:这3种方式越放生业障越重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维摩诘经》《金光明经》《文殊师利问经》《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放生,本是佛门中广为人知的慈悲法门。无数佛子以此修行,期望通过救护生灵来积累功德,增长福报。可这看似简单的善举,真的就是放了便有功德吗?

《金光明经》中记载:"流水长者子,见十千游鱼,为日所曝,将入死门。悲心救护,注水活之,为说法要。是故十千鱼,得生忉利天。"这个故事广为流传,许多人以此为据,认为放生必然积累功德。

文殊菩萨号称"大智",在诸菩萨中智慧第一,常为佛陀左胁侍,协助世尊教化众生。在《文殊师利问经》等诸多经典中,文殊菩萨多次开示修行要义。关于放生这桩事,文殊菩萨曾明确点破:若不明其理,不察其法,有三种放生的方式,非但无功德,反而业障越积越重,使修行人与佛法渐行渐远。

那究竟是哪三种方式呢?为何慈悲的放生反倒成了造业?文殊菩萨的开示,又藏着怎样的修行玄机?



话说唐代贞观年间,终南山下有一座清净寺院,住持法号慧空,是位颇有德行的比丘。慧空法师修行精进,常年茹素诵经,对待众生满怀慈悲。他听闻放生能积功德,便发心每月初一、十五必定放生。

起初,慧空法师放生极为用心。他会到城中市集,见有渔夫网鱼,便出钱买下,亲自送到江中放生。见有猎人捕鸟,便买下放归山林。几年下来,慧空法师救下的生灵不计其数。

寺中僧众见住持如此行善,纷纷效仿。渐渐地,这座寺院以放生闻名十里八乡,前来随喜放生的居士络绎不绝。香火日盛,布施渐多,寺院修缮一新,金碧辉煌。

有位叫智明的小沙弥,自幼入寺修行,对住持慧空法师极为敬重。他见师父每次放生都虔诚至极,便也学着师父的样子,每月攒下的供养钱财全数用于买物放生。

这年夏日,智明沙弥照例到城中市集。见一渔家摊位上有数筐活鱼,便全数买下。他雇了辆牛车,将这些鱼运往城外的清水河。到了河边,智明沙弥诵念佛号,将鱼一一倒入河中。看着鱼儿游走,他心中欢喜,觉得又救了许多生灵性命。

谁料不过三五日,智明沙弥再次路过那处河段,却见河面漂浮着无数死鱼。他大惊失色,忙问附近的渔夫缘由。

那渔夫叹息道:"小师父有所不知,这河段近来水流缓慢,再加上上游有染坊排污,水质早已不适合鱼类生存。你放的那些鱼,多是从江河捕来,不适应这里的水质,放下去没几天就死了。这几日我打捞上来的死鱼,怕是就是你放生的那批。"

智明沙弥听罢,如遭雷击,呆立当场。他本想救生,岂料反害了这些生灵性命。他忙回寺中,将此事禀报给慧空法师。

慧空法师听了,也是眉头紧锁。他沉思良久,说道:"看来放生之事,并非我等想象得那般简单。"

过了数日,恰逢终南山广善寺的慧远法师云游至此。慧远法师是位得道高僧,曾在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参学多年,对经教有深刻参悟。慧空法师便将放生之事请教于他。

慧远法师听罢,长叹一声:"慧空师兄所言不虚。放生本是慈悲法门,可世间多少人,打着放生的名义,实则造业而不自知。"

慧空法师忙问:"请法师开示,这放生一事,究竟当如何行持?"

慧远法师道:"贫僧当年在五台山参学时,曾于定中得文殊菩萨点化。菩萨开示,世间有三种放生方式,看似行善,实则造业,不但无有功德,反使业障加重。"

慧空法师与在座僧众听闻,皆是正襟危坐,恭敬聆听。

慧远法师缓缓说道:"第一种,便是为求功德而放生。"

众人听了,皆是疑惑。智明沙弥忍不住问道:"法师,佛经中不是说放生有功德吗?难道为了功德而放生,反倒不对?"

慧远法师摇头道:"《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放生本是慈悲心的自然流露,是见众生受苦而不忍,是真心想要救护生灵。若心中念念想着功德,想着回报,想着我今日放生多少,可得福报几何,这便有了'我相',有了执着。"



"有位居士,家中经营布庄,生意兴隆。后来生意不顺,他便听人说放生可转运,于是每月花大价钱买鱼放生。放生时心中默念:我今日放生千条鱼,望佛菩萨保佑我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这般放生,说到底还是交易心态,拿众生性命换自己利益,哪里还有半分慈悲?"

慧远法师顿了顿,又道:"更有甚者,有人放生时请人拍照记录,回去大肆宣扬自己的善举,处处炫耀自己功德无量。这般做法,不过是借放生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金刚经》又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真正的慈悲,是不求回报,不图名利的。若心中满是功利算计,这放生不做也罢,做了反倒徒增我执,与佛法背道而驰。"

慧空法师听了,冷汗涔涔。他这些年放生,何尝不是想着积累功德?见寺院香火日盛,他心中暗自得意,觉得是自己放生的功德所致。如今听慧远法师一席话,才知自己早已偏离正道。

慧远法师接着说道:"第二种造业的放生方式,便是不察时机,不明因果,盲目放生。"

他看向智明沙弥,温和地说:"就如这位小师父,一片好心买鱼放生,却不知那河水是否适合鱼类生存,结果反害了鱼的性命。这便是不明因果,好心办坏事。"

智明沙弥听了,羞愧难当,低头不语。

慧远法师继续道:"贫僧当年在长安城时,见一大户人家,听说放生有功德,便让下人到市集大量采购活物。鱼鳖鸟雀,买了数百斤。也不管是何物种,也不察放生之处是否合适,一股脑儿全倒进城外的池塘里。"

"那池塘本就不大,水质也不佳。那户人家放了淡水鱼,又放了海鱼,还放了些龟鳖。不出三日,淡水鱼因水质不佳而死,海鱼因水不咸而死,龟鳖因池塘太小、食物不足也活不长久。那大户人家还自鸣得意,以为积了大功德,岂知造下的业障才是真真切切。"

慧远法师叹息道:"放生不是简单地买来放掉就算完事。须得考察那生灵原本的生存环境,放生之处是否适宜。海中之鱼须放回海中,江河之鱼须放回江河,山林之鸟须放回山林。若是不察,就如同把南方的竹子种在北国寒地,把北国的松树栽进南方水泽,虽有栽种之功,却无成活之实,岂非徒劳?"

"更有甚者,有人为了放生,特意到市集上订购活物。那些渔夫猎人见有这门生意,便更加卖力地捕捞猎杀,专等人来买去放生。如此一来,放生的人以为行善,却不知自己的善举反倒助长了杀业。本来市集上每日卖出十斤鱼,现在因为有人放生,渔夫便捕捞二十斤。那多出来的十斤,难道不是因放生而起的杀业?"

慧空法师听到这里,心头猛震。他这些年放生,何尝不是定期到固定的渔夫那里购买?那些渔夫早已摸清他的规律,每逢放生日前必定多捕一些鱼等着。他本以为这是方便,如今想来,自己岂不是间接成了那些鱼被捕的原因?

大殿内一片沉寂,众僧都陷入了沉思。每个人都在反思自己过往的放生行为,是否也犯了这些错误。

智明沙弥忍不住问道:"法师,您刚才说有三种错误的放生方式,第一种是为求功德,第二种是盲目放生不察因果,那第三种......"



慧远法师看着满堂僧众,缓缓开口:"这第三种放生的方式,才是最为隐蔽,也最易让修行人堕入魔道而不自知的。世间多少善男信女,多少出家比丘,自以为虔诚放生,却不知恰恰犯了这第三种错误,不但无有功德,反而业障深重,与解脱之道渐行渐远。"

话音刚落,大殿外忽然传来阵阵梵呗之声,似有祥光映照。慧远法师抬眼望向殿外,神色庄重,双手合十,低声道:"文殊菩萨慈悲,当年在五台山传予贫僧的这第三种错误,关乎众生慧命,关乎修行根本。若不明此理,再多放生也是枉然。"

慧空法师与众僧闻言,无不屏息凝神,等待关键的开示。这第三种错误究竟是什么?竟让慧远法师如此郑重?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