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香需要单数?庙里师父:在家上香要记住这三个基本规矩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资料来源:《佛说阿含正行经》《大智度论》《易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纯属虚构,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寺院里香烟缭绕,檀香氤氲。多少人虔诚叩拜,手捧三炷清香,却不知这看似简单的举动里,藏着怎样的玄机?

为何上香要单数?是一炷、三炷、五炷,而绝不能是双数?这个规矩从何而来?《大智度论》中记载:"香为信心之使,能通三界,达诸佛前。"可见上香不是简单的仪式,而是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的桥梁。

更值得深思的是,上香看似只是点燃几根香,插入香炉这么简单。实际上,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们,都反复强调在家修行之人上香时,必须谨记三个基本规矩。这三个规矩,关乎的不仅是礼仪,更关系到能否真正与佛法相应,能否让这炷香真正传达你的诚心。

许多人每日上香,却从未留心过这些规矩。有的人上香时心存杂念,有的人对着香火许愿求财,有的人把上香当成了交易。殊不知,这样的上香,非但不能与佛相应,反而种下了错因。

那么,上香为何要单数?在家供佛又该遵守哪三个基本规矩?这背后,藏着怎样的佛门智慧?



说起上香的缘起,要追溯到佛陀在世时的一段往事。

那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讲经说法。一日,有位长者名叫须达多,正是那位倾尽家财购置园林献给佛陀的给孤独长者。他有个疑问一直藏在心里,这天见佛陀正在树下静坐,便上前请教。

"世尊,弟子每日在家中供佛,不知该如何表达恭敬之心?"须达多长者双手合十,恭敬地问道。

佛陀微微一笑,看着眼前这位虔诚的弟子,缓缓说道:"供佛之法,贵在心诚。然心之诚意,需假借外物来表达,方能让凡夫之心有所依托。"

"那该用什么来表达呢?"长者继续追问。

佛陀环顾四周,指着远处的一株旃檀树说:"香能远闻,香能清净。点燃一炷清香,香烟袅袅上升,直达虚空。这香烟,就如同你的诚心,能穿越虚空,到达诸佛菩萨面前。"

长者听了若有所悟,又问:"那该点几炷香呢?"

佛陀伸出三根手指:"三炷即可。这三炷香,代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也代表戒、定、慧三无漏学。"

"为何不能是双数呢?"

"天地万物,皆有阴阳。但求道之心,当至诚纯一,不可二心。单数为阳,为一,为专;双数为阴,为二,为散。上香用单数,表示一心向佛,心无旁骛。"

这段对话被阿难尊者听在耳中,记在心里,后来整理佛经时,便将这个道理记录了下来。

可是,为什么单数为阳,双数为阴?这背后又有着更深的道理。

在中国的阴阳学说里,单数属阳,双数属阴。阳主生发、向上、光明;阴主收敛、向下、暗沉。修行之人,要的是向上提升,趋向光明,自然要用阳数。

《易经》里讲:"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为单,地数为双。天主清升,地主浊降。上香是要将我们的诚意上达诸佛,自然要用天数,也就是单数。

不光是上香,你去观察寺院里的种种设置,也能发现这个规律。大雄宝殿的台阶,通常是单数。佛像的数量,也多为单数。就连佛陀讲法时,也常说"一法"、"三法印"、"五戒"、"七菩提分"、"九次第定",这些重要的佛法概念,都是单数。

有人会问,那为什么有时候看到寺院里插着很多香,数都数不清呢?

这个要分开来看。出家师父们做法会时,确实会燃大量的香,那是集体供养,是法会的仪轨。但对于在家居士的日常供佛来说,一炷、三炷、五炷足矣,再多就显得不恭敬了。

为什么多了反而不恭敬?

这里面有个道理。上香不是烧给佛看的,佛菩萨既不吃香,也不需要香。《金刚经》里说得明白:"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陀早就告诉我们,不要把佛菩萨当成需要供养才会保佑你的神明。

那上香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是让我们自己的心静下来。

你看,当你点燃一炷香,看着香烟袅袅上升,慢慢消散在空气中,你的心会不会也随着平静下来?那个急躁的心,那个充满杂念的心,会不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沉淀?

这才是上香的真正用意。香是给自己烧的,不是给佛烧的。

想明白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师父们总说,在家上香要遵守三个基本规矩了。

这三个规矩,看似是在说上香的外在形式,实际上是在教我们如何守住内心。守不住这三个规矩,说明你根本没懂上香的意义,你以为的虔诚,可能恰恰是在造业。

可究竟是哪三个规矩?为什么说不守这三个规矩就是在造业?

这要从当年佛陀的另一位弟子说起。这位弟子,正是大迦叶尊者。



大迦叶尊者在皈依佛陀之前,本是婆罗门教的修行者,每天都要供奉火神。他会收集上好的檀香木,点燃后对着火焰祈祷,希望火神能保佑他得道成仙。

后来他听闻佛陀说法,心生向往,便来到佛陀座下请教。

"世尊,我每日供奉火神,焚香礼拜,为何始终不能得道?"大迦叶问道。

佛陀看着他,问了一句:"你焚香时,心在想什么?"

"弟子在想,希望火神能保佑我,让我得道。"

"那你的心,是在求道,还是在求神?"

这一句话问得大迦叶哑口无言。他忽然明白了,自己虽然每天焚香,但心里想的不是如何修行,而是希望有个神来帮助自己。这样的心,怎么可能得道?

佛陀接着说:"焚香供佛,不是为了求佛保佑,而是提醒自己,要像香一样,焚烧自己,照亮别人。香点燃后,自己化作灰烬,却留下清香和光明。修行人也该如此,舍弃小我,成就大我。"

大迦叶听了,豁然开朗。从那以后,他每次上香,心里想的不再是求什么,而是提醒自己要像香一样,燃烧自己的烦恼,散发出戒定慧的清香。

后来,大迦叶成为了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头陀第一,专修苦行,直到佛陀涅槃后,还依然守护着正法,最终在鸡足山入定,等待弥勒佛出世。

这个故事传开后,僧团里的比丘们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上香不是做给佛看的,是做给自己看的。你的心正不正,从你上香的方式就能看出来。

那么,怎样才算是正确的上香方式?

唐朝时,有位道宣律师,是南山律宗的开创者。他一生精研戒律,对佛门的规矩极为严格。有一次,他看到有居士来寺院上香,那位居士拿着一大把香,点燃后插得满满当当,还一边念叨着:"佛祖保佑,让我发大财,让我儿子考中状元。"

道宣律师看了,叹了口气,把那位居士叫到一边,说:"施主,你这样上香,反而是对佛不敬。"

居士大惊:"我买了这么多香,点了这么多,怎么会不敬?"

"佛要的不是香的数量,而是心的质量。你这满满一把香,看似虔诚,实则心不诚。你上香不是为了清净自己的心,而是想和佛做交易,这样的心,佛菩萨如何能感应?"

"那该怎么办?"

道宣律师说:"上香有三个基本规矩,守住这三个规矩,一炷清香胜过千炷。守不住这三个规矩,你就是烧遍天下的香,也是枉然。"

居士赶紧问:"是哪三个规矩?"

道宣律师正要开口...



道宣律师看着眼前这位居士,停顿了片刻,目光变得深邃。他知道,这三个规矩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一个人的修行能否真正入门,关系到能否真正与佛法相应。

这三个规矩,世世代代的祖师们口口相传,从佛陀时代一直传到今天。守住这三个规矩的人,哪怕只上一炷香,也能心得清净,福慧增长;守不住的人,就算每天大把大把地烧香,也只是在造业,在增长贪心。

那位居士屏住呼吸,等待着道宣律师说出这至关重要的三个规矩。而这三个规矩,也正是所有在家修行之人,都应该铭记在心的。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